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沙沙漠

鎖定
大沙沙漠(GreatSandyDesert)澳大利亞西部沙漠北帶,大部在西澳大利亞州。位於金伯利高原以南、皮爾巴拉地區以東,伸延至北部地方邊界以東。面積約41萬平方千米,大部為沙丘,僅中部有石漠。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州北部荒漠。西起印度洋岸的八十哩灘,東至北部地方,北起慶伯利丘陵,南達南迴歸線和吉布森(Gibson)沙漠。範圍大致與甘寧(Canning)盆地相同。廣袤荒漠上有大片鹽沼和沙丘。有1600千米長的牲口道從西南向東北穿經沙漠。
澳大利亞有四大沙漠,都分佈在西部高原的中心地帶,它們分別是大沙沙漠、維多利亞沙漠吉布森沙漠,還有偏東一點的幸普森沙漠。這四部分共同構成了澳大利亞沙漠。
其中最大的一部分是大沙沙漠,大沙沙漠在澳大利亞西部沙漠北帶,大部在西澳大利亞州。位於金伯利高原以南、皮爾巴拉地區以東,伸延至北部地方邊界以東。面積約41萬平方千米,大部為沙丘,僅中部有石漠。
中文名
大沙沙漠
外文名
GreatSandyDesert
國    際
澳大利亞
面    積
約 410000 km²
學    科
地理
類    別
沙漠

大沙沙漠形成原因

(1)南迴歸線橫貫大陸中部,大部分地區終年受到副熱帶高氣壓控制,因氣流下沉不易降水。
大沙沙漠 大沙沙漠
(2)澳大利亞大陸輪廓比較完整,無大的海灣深入內陸,而且大陸又是東西寬、南北窄,擴大了迴歸高壓帶控制的面積。
(3)地形上高大的山地大分水嶺緊靠東部太平洋沿岸,縮小了東南信風和東澳大利亞暖流的影響範圍,使多雨區侷限於東部太平洋沿岸,而廣大內陸和西部地區降水稀少。
(4)廣大的中部和西部地區,地勢平坦,不起抬升作用。西部印度洋沿岸盛吹離陸風,沿岸又有西澳大利亞寒流經過,有降温減濕作用。所以使澳大利亞沙漠面積特別廣大,而且直達西海岸。

大沙沙漠氣候特點

大沙沙漠 大沙沙漠
這裏到處有沙壟和沙丘,沙壟方向與盛行風向一致,連綿的沙壟可長達數十公里,高20-30米。沙漠周圍分佈有山脈和高原。東部有兩條東西走向的山脈,北為麥克唐奈山脈,南為馬斯格雷夫山脈,都是東西走向。麥克唐奈山脈南北寬約30-40千米,東西長約650千米。
這裏為大陸最熱最乾燥地區之一,降水極少且不穩定。河流水量極小,多消失於沙漠中,為不毛之地。
澳大利亞西部常年乾燥的原因在於:
1、澳大利亞大陸地處熱帶和亞熱帶,降水從北、東、南三面沿海向內陸作半環狀遞減,植物帶也相應呈半環狀分佈,由沿海的森林帶向內陸逐漸過渡為草原帶、沙漠帶。
2、西部乾燥原因:西部沿海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和來自大陸的東南信風控制,加上西澳大利亞寒流的影響,乾燥少雨。

大沙沙漠自然資源

動物資源 動物資源
黑煤和褐煤探明儲量656億噸,主要分佈於大沙沙漠中部,這裏的煤田面積達5.5萬平方千米,煤的儲量佔全國煤儲量的15% 。鐵礦石總儲量350多億噸,主要分佈在沙漠西部的地區。鉛、鋅、銅多產於共生礦中。金礦儲量豐富,是世界主要產金國之一。
鋁土礦儲量約62億噸,居世界前列,主要分佈在沙漠的達令山脈。石油儲量約2340萬噸,主要分佈在南部。天然氣儲量5500多億立方米。鈾探明儲量30萬噸。磷酸鹽分佈在西北部。
此外還有鎳、錳、鈮、鉭、釩、鈹、鋯、鈦、金紅石等金屬。
維多利亞沙漠在水利資源上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有極豐富的地下水,形成若干地下潛水區。
地下潛水區的總面積達250萬平方千米,幾乎佔全國面積1/13 ,其中大自流盆地區的面積達17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
自流井對牲畜飲水和農業灌溉十分有利。森林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5% ,主要分佈在東南部和西南部,盛產桉樹、棕櫚、松樹等林木。沙漠以動植物的珍異聞名,是世界上桉樹的原產地,有袋鼠、針鼴、鴨嘴獸、黑天鵝等珍奇動物。

大沙沙漠經濟作用

大沙沙漠
大沙沙漠(2張)
農牧業以小麥、養羊為主。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的6% 。耕地面積佔全國面積2% ,其中一半種植小麥。天然牧場佔全國面積的55% 。主要糧食作物是小麥,其次是大麥、燕麥;主要經濟作物是棉花、甘蔗,其次是亞熱帶水果。
小麥主要分佈在東南部墨累河至達令河流域以及西南部地區。1993年產小麥1610多萬噸,是世界主要小麥輸出國之一。牧羊區與小麥分佈區基本一致,有羊17000多萬隻,綿羊數居世界第二位,羊毛產量居首位。有牛2600多萬頭,主要貿易對象是美、日、英以及共同市場的一些國家。
出口以農畜產品為主,約佔出口總額的7% ,其中又以小麥、羊毛為最重要。其次是礦產品,約佔出口總額的4% 。進口機器、石油、汽車、紙張、紡織品等。
沙漠內的經濟活動很少,不過在西端有一些金礦和銅礦礦井以及一些養牛場。礦井中最有名的是特爾弗(Telfer)小鎮的金礦,它是澳大利亞最大的金礦之一。未開發的Kintyre鈾礦牀位於特爾弗以南。

大沙沙漠民俗風情

澳大利亞是個移民國家,其人民既有西方人的爽朗,又有東方人的矜持。土著居民以狩獵為生,“飛去來器”為獨特的狩獵武器,盛行圖騰崇拜。

大沙沙漠居民

沙漠中的居民 沙漠中的居民
居民估計只有25萬,每平方千米還不到0.4人。偌大的面積空無一人,但是隻要瘦瘠的植被能供養牲畜,或有可靠的水源,散落的人羣便會在這世界上最艱困的環境中和岌岌可危的生態環境下生存下去。
考古學上證明,已陸陸續續有形形色色的人在沙漠定居,動植物的培育馴養導致職業的專門化。對外貿易也發展了,模里西斯的銅在西元前2000年就找到其出路進入地中海的青銅器時代文明。
遊牧民的大遷徙方便了他們捲入全沙漠的貿易。沙漠中的綠洲居民易遭桑哈亞人(柏柏爾族)和其他騎駱駝遊牧民的襲擊,他們之中有許多人是為了逃避北非古羅馬末期的混亂和戰禍而進入沙漠。
許多餘下的綠洲居民,其中有哈拉廷人(Haratin),被遊牧民所征服。7-11世紀期間伊斯蘭教擴張至北非激起了更多的柏柏爾人和極欲保持傳統信仰的阿拉伯羣體遷入撒哈拉沙漠。伊斯蘭教最終透過貿易路線擴張,成為沙漠中主要的社會勢力。
儘管有相當大的文化差異,人們還是傾向將沙漠的人歸類為牧人、定居的農夫或專業人員(諸如鐵匠、牧工和耕作者)。圖阿雷格人(他們自稱為塔馬什克〔KelTamasheq〕人)以好戰和狂熱的獨立性聞名。
他們雖然是伊斯蘭教徒,但保留女族長的組織,且圖阿雷格婦女享有不同尋常的自由。西面的摩爾人集團原先擁有強有力的部落聯盟。提貝斯提及其南部邊境的特達人(Teda)主要是駱駝牧人,以獨立性和吃苦耐勞而著稱。
在沙漠範圍之內,固定職業限制在綠洲中,這裏的灌溉情況允許有限地種植海棗、石榴及其他果樹;穀物諸如黍類、大麥、小麥、蔬菜;及諸如散沫花這種特殊作物。
水源嚴重限制了綠洲的拓展,在有些地方,水的過量使用已使水位嚴重下降,茅利塔尼亞的阿德拉爾(Adrar)區綠洲的情況即是如此。嚴重的蒸發而造成土壤的鹽化和被侵蝕沙所埋是又一種危害;後者如阿爾及利亞蘇夫(Souf)綠洲情況,需不斷用人工清除。

大沙沙漠防沙治沙

乾旱沙漠中的羊羣 乾旱沙漠中的羊羣
防沙治沙的有益經驗沙塵暴曾是澳大利亞的最嚴重的自然災害。澳大利亞不但乾旱多風,西部還有大面積的維多利亞沙漠和大沙沙漠。是世界沙塵暴的嚴重多發地區。
經過長時間的摸索和努力,政府和民間環保組織採取了不少治沙措施,效果明顯,最近兩年已經沒有再發生沙塵暴了。
除了制定有關管理法規,包括聯邦議會1936年頒佈的《草原管理條例》、1989年制定的《土壤保護和土地愛護法案》,還提出了以生物措施為主,利用植樹、種草等多種生物和工程措施綜合治沙的戰略。
植樹種草是最有效的防沙辦法,澳大利亞為此開展“綠色澳大利亞”運動。在澳大利亞一些城市,政府免費給蓋房子的居民發放樹苗,不種會受罰。仔細觀察街頭巷尾的樹,樹下無一例外都鋪了大快木屑或透氣膠粒一類的東西,這樣做既不影響樹木對水分的吸收,風吹過時也不會揚起浮土。
在建築物與圍牆之間的狹小地帶,人們也精心種植花草並在花草下鋪上碎木屑,整個城市就象花園一樣。澳大利亞也很重視郊區和農村的環境治理。在一些草原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的地方,牧場主們嚴格控制草場的載畜量,減輕草場的負擔。而在農耕地區,農民的社會責任感相當強,農場主在許多農場的坡地上種的都是多季作物,因為坡地上的單季作物在翻耕時會造成更嚴重的土壤流失。
不但如此,農民們還儘量避免在乾燥的日子翻耕土地,非常精心地養護耕種的土地。在植物治沙方面,澳大利亞根據乾旱程度對植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種植了不同植物進行防沙治沙。對年降水量大於500毫米的海岸沙丘,他們先種草使流沙固定,然後種豆科等植物,最後種喬木和灌木。對於年降水量超過250毫米的內陸沙丘,則主要是種草。這些措施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效果。
澳大利亞牧場治沙,最值得稱道的是其“三板斧”措施: 第一,嚴格實行輪牧制度,減輕草場的負擔。在澳大利亞,農場一般被水泥柱和鐵絲網分隔成了一個一個的方塊,不同的方塊是不同的放牧區,澳大利亞人通常不會在同一個牧區裏連續放牧,而是輪流使用不同的放牧區,以便牧草能有足夠的時間恢復。 第二,大力推廣圈養制度。為了防止羊羣將草連根拔起,破壞植被,澳大利亞政府大力推行圈養,在生態不是很好的地方更是如此。通過割草圈養牲畜,保留草根和草茬,進而起到了固沙的作用。 第三,科學搭配畜羣數量和種類。澳大利亞養畜非常嚴格,養什麼、養多少都不由農場主決定。澳大利亞政府每年都要對各牧場作一次普查,以確定下一年的載畜量。在同一個畜羣裏,牛、羊的數量搭配也是經過科學測算的,從而達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
沙地長出的西瓜 沙地長出的西瓜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澳北方地區推出了“沙漠知識經濟”戰略。治沙治荒、保護環境成為推廣沙漠知識經濟戰略的核心環節。地區政府一方面派出專家推廣和傳授治沙知識;另一方面制定了免税、發放補貼和長期無息貸款等優惠政策,鼓勵公民在沙漠地區開辦經營方向必須是生態農業的私人農場。治沙固沙的柳條樹、灌木和草籽都統一發放,按規劃和標準的種植方法栽種,因此成活率高。 地區政府建起了沙漠電視廣播網,前沿技術科學應用研究所和沙漠國家公園等公益機構,把最新的研究成果進行推廣和展示。由於實施了“沙漠知識經濟”戰略,昔日被稱為大漠“紅心臟”的澳大利亞北方地區,如今沿途沙地上都鋪滿了綠色植被,甚至還有較大面積的沙漠綠洲,沙漠農場也是瓜果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