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寺,依傍山勢,建築初具規模,已建成山門、天王殿、七佛殿、大悲殿、藥師殿、藏經樓、法堂、禪堂、唸佛堂、客堂、齋堂、雲水堂、僧寮等。
大悲寺,建築主體是以灰色調為主,青磚灰瓦,沒有絢麗的色彩,沉穩莊重,為修行而建,體現修行原則。
- 中文名
- 海城大悲寺
- 外文名
- Haicheng Dabei Temple
- 地 址
- 遼寧海城毛祁鎮曹家堡(慈溝山)
- 教 別
- 佛教道場
- 組 織
- 妙祥僧團
- 住 持
- 妙祥法師
大悲寺寺院簡介
編輯大悲寺,原為海城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系古剎,原址位於海城市毛祁鎮唐王山南坡,始建年代不詳。據現存碑文及史料記載,曾於清道光二十八年、同治元年等屢經修葺。光緒八年,周圍八屯推五品銜貢生曲泳長為社長,倡議籌得鉅款,增修多處建築,寺院規模空前。
[1]
大悲寺戰事典故
編輯1993年,為落實宗教政策,滿足當地信眾需要,以及開採唐王山矽砂礦資源,經鞍山市宗教處(現為宗教局)批覆,將大悲寺整體遷移至海城市毛祁鎮曹家堡村一山坳中(慈溝)重建。
大悲寺現址規模
編輯
寺院(9張)
1993年易址復建時,原址的古寺石碑、殿堂的磚瓦木材、“大悲寺”寺名等物質文化古蹟全部遷至曹家堡村現址。
大悲寺,住持為妙祥法師。妙祥法師一九九五年自山西省五台山行腳回至遼寧,後在本溪茅蓬閉關三年,於二〇〇〇年應當地政府及信眾邀請率僧團至大悲寺常住。
現有僧眾一百二十人(2016年),發心出家及常住護持居士一百多人。另有一下院道源寺,位於海城市接文鎮,有尼眾二百多人,發心居士八十多人。大悲寺僧團遵循佛陀遺囑,以戒為師。修行方式、日常規則都遵照佛制的戒律制定,大悲寺常住有如下八項要求:
一、持不捉金錢戒。(佛制僧人不得儲備使用金錢。全體僧眾不蓄金錢,不接受金錢供養,寺院不設功德箱,禁止放錢,徹底杜絕僧人摸錢隱患,安心辦道。)
二、日中一食。(僧眾每天只吃一頓飯,午後不再飲食,包括茶水、飲料、水果等,藥品除外。在道場內發心出家或護持的居士,也同樣遵守。不別眾食,任何人過齋都食用同樣的食品。)
三、行腳、乞食。(行腳就是行頭陀的意思,遠離鄉里,腳行天下,淡泊人生,脱情捐累。比丘上乞佛法以資慧命,下乞飲食以養身命。每年秋季僧團都要例行的二時頭陀,是依照《梵網菩薩戒》中的規定,外出遊化經行,隨緣教化度眾。)
四、不接客僧禮。(常住僧眾不接受外來掛單僧人的禮物,若有供養須上交常住。客堂執事對客僧的禮拜要給予回禮,平等對待。)
五、一切供養歸常住。(僧人所得的一切供養,全部上交常住,由常住根據需要統一分配。)
七、不化緣,不求人。(有求皆苦,無所求,苦才逐漸息滅。恪遵修行原則,不向外化緣,不求人,心不攀緣,方能人心死,道心生。)
八、依教奉行。(依佛所教,放下自我知見,去除分別執着,和合共修。)
以上既是佛陀古制,也是列祖芳規,是在大悲寺修行共住的基本要求,是每個僧人終身遵守的修行準則。不論是在寺院內,還是寺院外,在各種環境中都要終身奉行。
大悲寺寺務管理
編輯大悲寺遵照國家宗教法規,叢林傳統清規,以及《全國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等要求,並結合本寺修行特點,制訂完善了客堂、禪堂、庫房等各項規約。由住持和尚按照叢林請職制度,設立四大班首、八大執事等僧團執事,組織健全,各負其責,按照規範化、制度化管理,以使僧眾安心辦道,令道場長住久安。
道場奉行男女不共住的原則。依止僧團修行的尼眾寺院,遵守八敬法,每半月前來求請教誡。安居結束,求請見聞疑三事自恣。
合併圖冊(3張)
每年四月十六至七月十五,大悲寺僧眾都要依照佛制結夏安居。結夏安居是佛教僧團一年中的重要行法,是按佛教律制修行的根本內容之一,是精進修道的一種加行。安居期間,僧眾聚集一處,皎潔其行,精進辦道,無重大事緣不得外出。
大悲寺佛制活動
編輯
法會(4張)
大悲寺僧眾每年一般打三個七:兩個戒七和一個唸佛七。戒七,即在打七中,晝夜不停地誦戒,以使人能夠真正地與戒相應,從而達到“心即是戒,戒即是心”。《梵網菩薩戒》雲:學誦戒者,日夜六時(即二十四小時),讀誦是戒。比丘第一個戒七誦比丘戒,第二個戒七誦菩薩戒。沙彌於兩個戒七中,誦沙彌戒、毗尼日用切要、佛遺教三經。唸佛七與其他道場佛七方式基本相同。
每年秋季行腳(10張)
一九九五年至二〇一六年,僧眾行腳已有二十二年曆史。行腳乞食,可折伏我慢,除去執着,福利羣生,令眾生對佛法生淨信心,塑天下僧人形象,佛言:“頭陀行住,佛法亦住。”大悲寺只在每年四月初八浴佛節、七月十五盂蘭盆節舉辦兩次大法會,並傳授三皈五戒。每次法會有各地居士數千人蔘加。法會前一天下午進行三皈五戒的開示,使求受者明白皈依受戒的意義。
寺院內在醒目處放置“注意腳下眾生”、“愛護眾生”等牌子,齋堂對於生蟲的食品,也進行嚴格挑選。大悲寺使用的鼓,鼓面為合成材料,以培育對眾生的平等慈悲心,不使用動物皮。道場內凡含動物成分的食品、藥品,均不使用。不使用帶有動物形象的日常用品,也不食用做成動物形象的素食品,將愛護眾生做到細微處。
大悲寺沒有門票,不搞旅遊,僧人不搞經懺,所有佛事活動不收錢,寺院沒有任何經營買賣行為。流通處的經書佛像等法寶免費結緣。對佛菩薩字號、形象,殘缺的經書不許隨便譭棄,加以妥善保護。為了接引倚重互聯網的現代人,辦有“溯源佛教網”,網站由僧人指導,居士做日常維護。寺院整理製作的“溯源”系列書籍、音像等出版物皆免費流通結緣。
[2]
大悲寺寺院地址
編輯遼寧省海城市毛祁鎮曹家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