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悲寺

(北京八大處寺廟)

鎖定
大悲寺是位於北京市西山餘脈平坡山半腰的北京八大處寺廟之一的寺廟,三山庵西北一里的密林深處,從三山庵上去,山道兩旁有許多奇形怪狀的石頭。
大悲寺,寺宇朝南,入門翠竹院(竹名“黃皮剛生”,為稀有品種),拾級而上,中有香草和假山盆景,大殿匾額為“悲源海”。
中文名
大悲寺
建築位置
北京市西山餘脈平坡山半腰
建築類型
寺廟
舊    名
隱寂寺

大悲寺寺廟簡介

大悲寺,前殿叢生的翠竹,莖節勻稱,枝葉秀麗。一般叢竹,每逢深秋,勢必凋零。這裏的叢竹,卻獨具特色,即便是雪絮冰封,依然青翠欲滴,為八大處稀有景緻。寺就建在平坡山的半腰上。
大悲寺舊名“隱寂寺”,始建於遼金時代(1033年),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在原有兩層大殿後增建了大悲閣,以供奉觀世音菩薩。殿檐的北面,有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一塊碑記,上刻建寺經過:“今隱寂寺者,在都城之西,其地直圓,通翠微之界,山勢至此,岡隴盤迴,風氣鬱積,有樹木泉源之勝,四方雲水緇流,多集其間,寺後有餘地,遂起為大悲閣。”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重建此廟,改為“大悲寺”。
大悲寺,乾隆六十年(1795年)再度重修。

大悲寺歷史起源

大悲寺在元、明兩代皆為名剎,清代康熙、乾隆時期香火尤盛。康熙帝幾度幸臨此寺,召見慧燈和尚,並賜詩,賜“敕建大悲寺”匾額等。後來,乾隆帝也曾賜住持古梅和尚詩,司是清帝對大悲寺恩寵有加。

大悲寺佈局結構

大悲寺有三進院落,山門鑲嵌有康熙印章的“敕建大悲寺”匾額。第一進正殿為大雄寶殿。殿內供奉三世佛,兩廂分別列有十八羅漢塑像。這組十八羅漢塑於元代大德二年(1298年),形象生動,欲起、靜坐、微笑、沉思,神態逼真。傳為元代雕塑家劉元作品,全用檀香末和香沙塑成,香氣襲人。
劉元,元代寶坻人,字康元。元代中期,凡上都(今內蒙多倫市)與大都(今北京)名剎所塑的泥質或鑄銅像均出自他手,元代皇帝對他的雕塑大為讚賞,兩次賜宮女為妾,官至昭文館大學士、正奉大夫秘書卿,由此可見他在元代雕塑家中地位是非常高的。
如今雖經過七百多年的歲月,當遊人步入殿堂,檀香芳香依舊沁人心脾。八大處的佛像在十年動亂中遭嚴重毀壞,十八羅漢雕塑是倖存的藝術珍品。

大悲寺寺內古樹

大悲寺內台階兩側種植了兩畦青竹,大殿後有兩棵銀杏樹,樹幹高聳,粗達數圍,需幾人聯手合抱。據考證樹齡已逾800年之久,長勢旺盛。 [1] 
大悲寺是八大處的第四處寺院,原名隱寂寺。創建於宋遼時代,距今九百餘年。該寺獨處叢林深處,層層殿宇依山勢遞升,錯落有致,山門南向。
大悲寺的首層建築是山門殿,硬山正脊灰筒瓦頂。檐下飾有丹青彩畫,殿脊正中裝飾“百鳥朝鳳”磚雕圖案。正檐下嵌有一方漢白玉寺額,上面鐫着“敕建大悲寺”五個大字,字體健勁,是康熙大帝御筆。寺額下是漢白玉券門,自下而上對稱浮雕白象、雄獅、騰龍、翔羊;門楣正中雕飾着三尊神像,正中一尊人面鳥喙,是佛經中大鵬金翅鳥的應化形象。券門兩旁是石雕花窗,飾有蘷龍和忍冬草花紋,優美而莊重。兩側正脊門樓造型也很精緻。

大悲寺大雄寶殿

山門殿內居中是“大肚彌勒佛”坐像,眉眼如月、笑口常開,洋溢着一團喜氣。四大天王分列左右,個個身披甲冑、手握法器、怒目圓睜、威風凜凜。這五尊神像都是新作。過山門北上,可見階旁兩池翠竹,黃皮綠葉,婆娑有聲,十分可人。傳為明代所植,原產於江南。
二重殿宇是大雄寶殿,殿脊正中飾“二龍戲珠”磚雕圖案,兩龍鱗爪分明,呈飄然欲飛之勢,實為超絕之作。脊端的鴟吻和檐頭的脊獸也不失脱俗之處。殿內居中供奉着釋迦牟尼佛,脅侍為阿難、迦葉兩大弟子。“十八羅漢”分列於兩廂。
大雄寶殿中的十八羅漢均端坐於雲石之上,悉心諦聽釋迦牟尼講經説法,或若有所思,或舞器作法,個個活靈活現,堪稱曠世之作。這裏的十八羅漢雕像之所以不同凡響,是因為其作者是我國元代最為著名的雕塑家劉元。據《中國人名大辭典》記述:劉元,字康元,拜尼泊爾雕塑家阿尼哥學塑印度佛像,造詣稱絕。當時京都名剎所塑佛像均出自他手。神韻逼真、天下稱頌。他親手所塑三皇雕像精美,深得皇帝讚賞,兩度御賜宮女為妻。並擢升官職為昭文館大學士,由此可見劉元當時所取得的成就和地位。更為奇異的是,這十八尊羅漢像的胎體是用檀香木粉摻和細砂精製而成,七百餘年後,仍飄散着沁人心脾的檀香。
大雄寶殿後面是大悲殿。此殿建於明嘉靖廿九年,面闊五間,檐下懸“悲源海”額匾。 抱柱聯為:“不動道場東方成丘墟;琉璃世界西向現彌陀。”額聯題字皆是當代書家的手筆。

大悲寺彩雕坐像

殿中供奉一尊觀音大士的彩雕坐像。表情悲天憫人,如同慈母。最後一層殿宇是藥師佛殿,這座殿堂是近兩年剛剛恢復的,結構佈局和油漆彩畫仍採取清代官式做法。殿貌富麗而莊嚴。殿內供奉着藥師佛、日光遍照菩薩和月光遍照菩薩。十二尊藥叉神分列兩邊。這十五尊神像內胎皆為香樟木,外表以足金貼飾,給人以莊嚴華貴之感。大悲殿前有兩株古老的銀杏樹,夏日枝繁葉茂,濃蔭可蔽庭院;深秋時節黃葉紛落,碎金滿地,這兩株雄性的白果樹距今已有七百餘年高齡。
大悲寺後有一條淺溝,溝裏叢生着一片野海棠,夏日花開時緋紅滿谷,甚是可愛。這裏曾發生過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據説康熙年間,谷中有一眼山泉常流不懈,引得兩匹金騾駒夜夜來此暢飲。
一個貪人得知此事,便來此拴取。一天夜裏,金騾駒果然又來了,貪人急忙拋出繩索套住了一匹,不料那駒子力大無比,竟將那賊人拖下懸崖活活摔死了。如今,兩塊形似金騾駒的山石依然靜靜的卧在谷中,相傳是大悲寺中的高僧施展法術後的遺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