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巧若拙

鎖定
大巧若拙(拼音:dà qiǎo ruò zhuō)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先秦·老子老子·四十五章》。 [1] 
大巧若拙(拙:笨)指真正靈巧的人看上去倒像很笨拙的樣子。主謂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定語、分句。 [1]  [4] 
中文名
大巧若拙
拼    音
dà qiǎo ruò zhuō
出    處
老子
注音字母
ㄉㄚˋ ㄑㄧㄠˇ ㄖㄨㄛˋ ㄓㄨㄛ
語法結構
主謂式
語法屬性
作定語、分句

大巧若拙成語出處

先秦·老子《老子·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大巧若拙”。 [1] 

大巧若拙成語故事

東魏的高洋是一個善於隱藏自己,大巧若拙的人。高洋是東魏丞相高歡的次子,他有一個哥哥叫高澄。高澄聰明俊秀,非常得父親高歡的喜愛和看重,大臣們也都依附於他的門下,沒有不畏懼他的。高洋卻是個沉穩機敏、城府很深的人,他外表不動聲色,內心卻明察秋毫。他善於掩飾自己的真實意圖,不肯説出自己的見解。他經常説自己見解淺陋,無論別人説什麼,他都表示順從,所以高歡很看不起他,即使家裏親近之人也都認為高洋不如高澄。 [2] 
高澄繼承王位後,高洋因為是次子,所以被高澄所猜疑。高洋的夫人李氏長得非常貌美,在公開的宴會場所,李氏都顯得比高澄的夫人漂亮許多,高澄因此對高洋更為不滿。高洋常常為李氏購買一些服飾珠寶,有稍好一點的,高澄就強令取走,李氏很生氣,有時就不願給。高洋笑着説:“這些東西還可以再去買,長兄既然需要,我們怎麼能吝惜呢?”高澄有時感到慚愧,就不索要了,即使接收下來,也不讓夫人佩戴。 [2] 
高洋每天上朝回來,總是關門閉户,一個人靜坐着,即使面對着妻子和子女,也能一整天不説一句話。有時他赤着腳又跑又跳,李氏問他緣故他回答説:“我這是逗你玩兒呢。”其實,他這是在鍛鍊身體卻不肯説出來。他的寢室裏到夜晚時有神光出現,將屋子裏的一切照得清清楚楚。李氏很驚奇,將此事告訴了高洋,高洋説:“千萬別告訴別人。”從此之後,他只和李氏同寢,侍衞人員都被勒令站到門外。 [2] 
高澄在晉陽被人刺殺後,秘不發喪。之後消息漸漸泄露出來,東魏皇帝暗地裏對左右説:“大將軍之死,好像是天意,大權應該歸回皇室了。”高洋要趕赴晉陽時,親自到昭陽殿下數十步的地方站立,而站在台階上的衞士有兩百多人,都挽着衣袖手持利刃,如臨大敵。高洋讓負責的官員傳奏,聲稱一定要到晉陽去。言罷,再拜而出。魏帝神色大變,目送高洋説:“此人好像不能容我,我不知何日就會死去。”高洋到了幷州後,慰問那裏的將士,言辭誠懇實在,眾人都很歡喜,紛紛説道:“誰説高洋不如高澄。” [2] 
後來,高洋迫使魏帝禪位,自己成為北齊的開國皇帝。 [2] 

大巧若拙成語寓意

“巧”與“拙”,互為反義,用來形容事物的正反兩面。古代先哲老子提倡“大巧若拙”,因為真正聰明的人不願顯露自己,也不喜歡炫耀自己,表面看上去好像很笨拙,其實是一種外拙內秀,不露聲色。凡是完美圓滿的東西,都存在一些缺陷,若是真正圓滿無缺了,就會溢出,如同瀑布一樣從山上流下來。從生存的技巧和策略方面來講,大巧若拙也不失為人們值得借鑑的一句至理名言,將自己高明的面目掩藏起來,而不是表現出強硬和鋒芒畢露,是一種十分容智的處世方略。 [3] 

大巧若拙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大巧若拙”指真正靈巧的人看上去倒像很笨拙的樣子。主謂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定語、分句。 [1]  [4] 
  • 運用示例
宋·陳思《書苑菁華・唐張懷瑾評書藥石論》:“古人妙跡,用意沉鬱,息心冥搜,不可得見,故大巧若拙,明道若昧。” [1] 
明·吳承恩《西遊記》七八回:“大巧若拙,還知事事無為;善計非籌,必須頭頭放下。” [1] 
周同賓《龍潭溝石頭記》:“以我之愚魯,只能看出‘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等等幾點意思。”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