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崎山

鎖定
大崎山,素有鄂東泰山之譽。位於團風縣北部,距黃岡市區70公里,地處團風、麻城、羅田三縣市交界處,南距古城黃州70公里,西距武漢市道觀河風景區15公里,距京九鐵路黃州火車站僅50公里。
中文名
大崎山
外文名
Mountain Diqi
別    名
鄂東泰山
位    置
團風縣北部
最高峯海拔
1040.8米
電話區號
0713
郵政區碼
438000
車牌代碼
鄂J
火車站
黃州站

大崎山地理位置

大崎山
大崎山(5張)
大崎山坐落於湖北省黃岡市團風賈廟鄉東北(原湖北省黃岡縣賈廟鄉),黃岡市羅田大崎鄉西北,麻城夫子河鎮盧家河鄉西南之三縣市交界處。
大崎山主峯位於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賈廟鄉境內,與之相連的接天山位於麻城市夫子河鎮盧家河鄉境內,而大崎山的姊妹峯小崎山主峯則在羅田縣境內。

大崎山歷史文化

明代《黃州府志》説大崎山“遠自麻城龜峯而來,蜿蜒盤伏,至些突然高舉,山勢絕懸,甲於一郡”,方圓120平方公里。明代黃岡知縣茅瑞徽登崎山有詩曰“崎山高不極,半嶺看雲低。亂石分排戟,飛樑回作梯。天風傳遠梵,人籟出煙溪。直擬捫籮上,躋攀境屢迷。”這首詩把崎山的景色一表無餘。崎山山高險峻,雄奇俊美,決定了她與宗教有十分密切的關係,位於南山腰的能仁寺,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弘治《黃州府志》記載:“能仁寺,在永寧崎山,昔密雲寺禪師修道之所。”相傳能仁寺(今稱大廟)在唐代最為鼎盛,梵宇建築宏偉,共有70條幹道,81口天井,僧眾三千人,受皇上敕封。現存有一大石碑,遒勁的“唐敕能仁”四個大字,向人們昭示着當年能仁寺的宏偉氣派。西北接天山的“真武觀”道教,據説歷史上曾經與武當山的道教齊名天下,受到四方朝拜,還有“龍王寺”,也曾有過輝煌的歷史。
大崎山是革命根據地之一,張體學方毅陳再道高敬亭劉西堯郭述申石川文祥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在此輾轉戰鬥過,接天山西北麓的蘆柴坳,一直是新四軍第五師第五大隊的駐地,如今仍有當年革命先輩戰鬥和生活的痕跡,當年的營房和練兵場仍保持完好。 [1] 
而今有崎山東南山腳亂石窠村“明月詩詞”社的農民詩人們創詩詞盛讚崎山八境: “雨霽飛帆 崎山好,雨霽眺雲開。羣峯疊翠江如帶,飛帆逐浪日邊來,虹彩架天台。崎嶺朝雲 崎山好,峻嶺看朝雲。蓮飄五色觀音像,雲嵌七彩善才身,變幻拂紅塵。松濤沐日 崎山好,松濤日沐金。青松集凝千鶴唳,濤起和鳴百鳳吟,撩人格調新。唐敕能仁寺 崎山好,往事越千年。戡亂將軍功永注,唐敕功碑績尚傳,留作後人瞻。絕頂蘆葦 崎山好,蘆葦絕頂生。日月精華留勝蹟,地天瑞氣合晶成,蘆花溢太清。石室危樓 崎山好,石屋聳危樓。千載魯班工藝巧,百代遊人嘆未休,造化奪功疇。仙人卧石 崎山好,石印跡留仙。春去春來痕印在,花開花落人未還,滄海變桑田。龍王井 崎山好,清爽井泉香。高深莫測春秋謎,澇旱災消日月長,嘗試味甘涼”。

大崎山行政區劃

大崎山古時隸屬湖北黃州府永寧鄉。永寧鄉所涵蓋的區域包括現今的羅田縣大崎鄉、三里畈鎮一部分;麻城夫子河鎮一部分;武漢市新州區道觀河一小部分;團風縣賈廟鄉、但店一部分。
清史康熙三年記載:“黃岡 衝,繁,難。倚。故城西北黃岡山。城東北大崎。北:淘金山。西:武磯。大江自黃陂來,入蘄水界。東巴水,西舉水,自麻城入,會道觀河、沙河南入之,謂之舉口,亦謂三江口。西北新生洲,與武昌白鹿磯相對。但店、團風、陽邏三鎮,與倉子埠四巡司。有齊安驛,李坪、陽邏廢驛。”另據北宋王存的《元豐九域志》記載: “麻城。黃州府北一百七十五里。四鄉。歧亭、故縣、白沙、永泰、桑林、永寧六鎮。有龜山、永泰河”。《明史·地理志第二十·湖廣·黃州府·麻城》説:“麻城,黃州府北。東有龜峯山,舉水出焉,流人黃岡縣。東南有長河,又南有縣前河流人焉,下流注於江西。有雙城鎮、鵝籠鎮,東北有虎頭關三巡檢司。又西北有木陵關, 在木陵山上。東北有陰山關,在陰山上。又北有黃土關,與木陵、虎頭、白沙、大城為五關。又西有岐亭鎮”。
以上古時大崎山所屬的地理位置,即東北部屬麻城,西南部屬黃岡。1951年5月,黃岡區行政公署更名為黃岡專員公署,為湖北省人民政府派出機構。1952年8月黃岡專署分置兵堡縣(9月更名為勝利縣)將黃岡東北部的三里畈一部和大崎鄉劃歸羅田縣管轄。1995年12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黃岡地區和黃州市,設立地級黃岡市,治所駐黃州。並建置團風縣和黃州區,團風縣接管原來黃州市(即黃岡縣)除黃州區外的所有下轄鄉鎮。由此崎山形成了如今的團風、羅田、麻城三縣市交界的地理位置

大崎山氣候特徵

大崎山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雨量1262mm,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温15.8°C,全年無霜期240天左右。

大崎山自然資源

大崎山森林覆蓋率約為81.4%,有着較為複雜的動植物資源體系。據不完全統計,大崎山自然保護區共有7個植被類型26個羣系,木本植物59科111屬157種,草本植物39科187種。飛禽走獸出沒無常,如豺、狼、野雞、野豬及果子狸、貓頭鷹、蟒蛇、蒼鷹等重點國家保護動物180餘種,昆蟲則數不勝數。 [2] 

大崎山神話傳説

大崎山的來歷
原先,大崎山所在的地方是一片汪洋大海,稱為北海。由於北海龍鎮守有功,這裏風調雨順。因此玉皇大帝提拔它去當東海龍王。它遵旨出北海南下,經小崎山、泉華山,向西過杜皮的龍王山,折向西南走將軍山馬鞍山河鋪,再轉向東南,經方高坪神仙寨到湯鋪嶺,再向正南經林家大灣的白羊山,直達黃州龍王山。原本要從赤壁下長江入東海而為龍王的,可這北海龍有個特點,就是特別的戀土思家。在這即將遠離故土的時候,思家的情緒更強烈,於是它迴轉頭來,不去東海了。玉皇大帝見它抗旨不遵,非常生氣,就不准它回北海,罰它永遠伏在黃岡大地上。它的身體就變成了一連串的起起伏伏的山,而它迴轉的龍頭就叫回龍山。後來,這富有美麗的神話色彩的“回龍山”就成了當地的行政區劃名,叫“回龍區”、“回龍山鎮”。
北海龍受到玉帝懲罰,永遠伏在黃岡大地上。北海因無龍鎮守,變得波濤洶湧,成為水患,百姓不能安居樂業。於是秦始皇徵調天下民工挑土填海。由於工程浩大,民工勞累不堪,整日裏悲號哭泣之聲不絕於耳。觀音菩薩為了解救百姓苦難,就變成一個貨郎下凡,在每個民工的扁擔頭上搭一根絲線。結果民工們挑起擔子來健步如飛,一點也不吃力。原來的悲號哭泣之聲變成了歡聲笑語。秦始皇覺得奇怪,派人一打聽,發現了秘密,就下令把絲線收集起來,編成一根鞭子。這可是一根神鞭,秦始皇把鞭一揮,大小山嶺隨鞭而動,結果有的地方一座山也沒有,變成了大平原,有的地方山連山,羣山萬壑;再把鞭子拖一拖,就拖出了大大小小的河流,長江黃河就是神鞭拖成的。秦始皇見挑土填海這麼難,就用神鞭“趕山塞海”。他揮鞭趕北海南邊的老屋山,可老屋山因為矮小,怕被海水淹沒,不願去。秦始皇生了氣,連抽幾鞭,把山打破了,破得皮開肉綻,露出了白骨。後來這座山就叫破山,直到如今,這打破的地方不長草木,遠遠望去,那山的確是破的。秦始皇望見南邊長江北岸有一座高聳入雲的大山,就揮鞭把它趕去塞了北海,它就是如今的大崎山;而大崎山原來所在的地方變成了湖,就是如今的鷂子湖。據説,“大崎山有九十九個凹,鷂子湖有九十九個汊”;又據説,大崎山頂上的龍王井與鷂子湖相通,只要鷂子湖撒網捕魚,龍王井的水就渾了。
山頂形狀
大崎山海拔一千多米,是團風縣最高山,但它只有饅頭似的山頂,沒有山峯。其實它在被移去填北海之前是有高聳的山峯的,那自然要比現今高得多。山峯之所以消失是因為一個故事:秦始皇趕山塞海時,途經回龍、馬廟、總路咀、上巴河、但店,眼看就要到了,突然起了一陣狂風,把山尖吹斷了,落在但店廟河這個地方,這就是白雲山。站在賈廟街東側的泉華山頂向東南遠望,可以望見白雲山,竹筍似的,雖不大,卻很陡峭,山尖上常常掛着一縷白雲。再左轉,北望大崎山,會覺得那饅頭似的山頂正好放得下這座白雲山。此時此地,會令人生出一個天真的想法:要是再有一根秦始皇那樣的神鞭,把白雲山趕到大崎山頂上去重新接上,那中原大地就會多出一個“中嶽崎山”來。
“蹬腳”和尚
傳説大崎山大廟裏有個“蹬腳”和尚,很有佛法。他每天早上都要去黃州買豆腐回來做菜。去的時候在廟門口蹬一腳,就來到了黃州街上;買好了豆腐,在店門口蹬一腳,就回到了廟裏。和尚有這樣的佛法,也沒什麼奇怪,反正是神話傳説嘛,只是這和尚的法號叫“蹬腳”,這不像是和尚的法號。大概是叫“頓覺”吧,因為在團風人的語言裏,“頓覺”和“蹬腳”是同音的,不識字的人們不懂“頓覺”的含義,自然就理解為“蹬腳”了。這樣,“蹬腳和尚買豆腐”的神話也就編出來了。
預報天氣
大崎山能預報天氣,這不是神話,而是傳説。賈廟的農民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總結出一條看山識天氣的諺語,叫做“大崎山戴了帽兒,泉華山坐了轎兒,有雨在今朝兒”,世代相傳下來,就成了“傳説”。農民要根據天氣的陰晴雨雪霜來安排農事,割谷、割麥、打場、曬煙葉,一定要瞅個好天頭,最怕的是下雨。在那沒有氣象服務的年月裏,農民們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看山——先看大崎山,如果山頂上蓋着一朵烏雲,而且天上也只有那一朵雲,那就是“戴了帽兒”,説明即將有雨;再看泉華山,如果山腰雲霧纏繞,而山頂和山腳沒有云霧,那就是“坐了轎兒”,也説明有雨將至。“戴了帽兒”和“坐了轎兒”兩種情況只要有其一,就可判斷當天很可能要下雨;要是兩者都出現了,那有雨是肯定無疑的。如今有中央氣象台的天氣預報,而且報得非常準確,賈廟人再也用不着大清早爬起來“看山識天氣”。因此,這條傳説了千百年的諺語恐怕要失傳了。
參考資料
  • 1.    團風大崎山  .團風網.2014-5-29[引用日期2020-07-14]
  • 2.    雷正玉, 蔡京勇, 白濤, et al. 湖北大崎山自然保護區植被類型和垂直分佈[J]. 湖北農業科學, 2012, 51(004):712-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