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崇村

(山東省鄒城市城前鎮下轄村)

鎖定
大崇村,簡稱崇村,是山東省鄒城市城前鎮的一個自然村。鎮政府向東5公里即到,嵐濟公路北面。全村有5個村民小組,385户,1239人。
擁有耕地1457畝,是濟寧市環境衞生整治示範村莊,2016年被濟寧市授予“市級生態村”稱號。主要姓氏是曾,還有彭、周、徐、王、柴等姓氏。主要農作物是地瓜、花生、小麥、玉米等,還種有櫻桃、葡萄、蘋果等經濟作物。村裏有崇村小學和崇村幼兒園,從村裏走到各個崗位上的人才數不勝數。
中文名
大崇村
外文名
Da chong cun
別    名
崇村
行政區類別
地理位置
鄒城市城前鎮
面    積
1457 畝
電話區號
0537
郵政編碼
273508
人口數量
1239人
機    場
濟寧曲阜機場
火車站
鄒城火車站
車牌代碼
魯H
地區代碼
370883102

大崇村行政區劃

大崇村村隸屬於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城前鎮,全村劃分為5個村民小組。文革期間叫大崇村大隊,劃分成5個小隊。

大崇村建制沿革

大崇村古名馮村,後改名崇村。據傳,明代正德年間,馮姓遷居於此,取名“馮村”,後馮氏斷代,又遷來曾姓人家,把“馮”字演變為“崇”字,取名“崇村”,因村東有個小崇村,故更名為“大崇村”。居民姓氏:曾、彭、周、王、柴、徐、吳。

大崇村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大崇村位於鎮政府駐地城前東南5公里處,地理座標為北緯35°18′,東經117°27′,地處丘陵與河谷平地交叉地帶。嵐濟公路橫穿村南。
地理歷史
早期的大崇村位於嵐濟公路的南邊的山窪裏。村的南邊是著名的河流--戈河。村子和戈河間築有攔水壩,攔水壩相對較高,壩的上面是村民行走的小路,壩的兩邊是小樹林,密密麻麻種了許多楊樹、柳樹等樹木,既給鄉親提供了乘涼的地方,也便於防止洪水沖刷大壩。但山洪猛烈暴發的時候,大壩也會被沖垮,大水直接衝到村裏、家裏、房子裏。
村子和大壩的中間,及村子的西部是個水汪,水汪裏的水可能是從南邊的河裏泉過來的,村裏澆地用的水部分就是從這個水汪裏抽的。夏天水汪荷葉翠綠,荷花林立,傍晚蜻蜓飛舞,晚上螢火蟲閃閃發亮,青蛙的叫聲此起彼伏。
戈河是村子的靈氣所在。河兩岸樹木林立,河水清澈、透明見底,河沙細膩,勻稱。隨便找塊沙灘,用手一撥,不一會就是一汪清泉,泉出的水可以直接飲用。
舊村改造
嵐濟公路的北邊是丘陵。70年代初村子搬遷到現址,由於當時的村支書假隊長(曾現生)認真負責、規劃合理,管理嚴格,村子道路橫平豎直,非常整齊。站在村南的擂鼓山上看村子,房子、街道像是刀切的豆腐塊,和現在城裏的小區有得一比。村子搬遷後,原來村址改造成了大片的良田。
大崇村東邊是小崇村,小崇村的東面是臨沂市平邑縣的卻莊村。南邊的鄰村是玉皇廟、西南窩村(文革時兩個村合併成紅東村),西邊鄰村是趙林村。大小崇村之間是一塊被稱為老林的地方,這裏曾經墳墓座座、墓碑林立、陰森可怕。後來經過破四舊立四新的運動,林裏的墳墓有的遷走的,有的被剷平了,改造成了果園。果園中建有武城崇村曾氏開基祖曾質本墓碑。村子的北面是丘陵山坡,適合種莊稼的土地很少。在假隊長的帶領下,經過多年冬季大幹、開山造地,北山變成了片片梯田。大崇村也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村子變成了濟寧地區的紅旗單位,各地來大崇村參觀訪問的車隊絡繹不絕。
辦學情況
早期的大崇村學校在下莊的一個農家建立。隨着村子搬到北面,學校也搬到北面的老林。教室南邊是陰森森的果園,隔壁房子裏面保存着本村去世鄉親的骨灰盒。後來搬到大隊的大屋窖(村裏冬天儲存地瓜的地方),可是大屋窖後面是村裏的剛被平整的墳地,一不小心就可能踩到沒有完全焚化的棺材板。後來大小崇村、紅東村、趙林四個村建立了崇村聯辦學校,就是崇村小學所在的地方,後來初中部分合併到窪鬥中學。

大崇村政治

大崇村歷任領導班子
歷任村支部書記
曾現生(1958.9~1987.1)
曾慶春(1987.1~2008.1)
曾波(2008.1 任職)
歷任村長(大隊長)
曾昭申(1947.8~1950.5)
曾昭立(1950.5~1953.8)
曾廣俊(1953.8~1958.9)
曾現生(1958.9~1983.5)
曾昭芝(1983.5~1987.1)
曾現樸(1987.1~2004.12)
曾慶春(2004.12~2007.11)
曾慶全(2007.11~2011.4)
曾波(2011.4 任職)
大崇村被評為農業學大寨先進單位
城前公社1961 年引進“鐵牛”8 馬力拖拉機1 台,首先在大崇村試用。
1963年冬,毛主席發出“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號召後,城前公社、尚河公社積極開展學大寨運動,掀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高潮。城前公社大崇村大隊組織社員羣眾向窮山惡水開戰,改變一窮二白的落後的面貌,成為全縣農業學大寨先進單位。
1964年4月,城前公社大崇村大隊黨支部副書記曾昭芝出席山東省農業先進集體代表大會。
1965年3月。18日,鄒縣縣委下發推廣大崇村大隊活寫活用毛主席著作、開展“五好社員”評比活動的先進經驗。
大崇村革命烈士
曾召才(1918.4~1948.2),革命烈士,城前鎮大崇村人。1944 年4 月參軍併入黨。在抗日戰爭中多次參加戰鬥。解放戰爭時期任華野三縱八師二十二團一營二連連長。1948年2月在江蘇宿遷縣鳳山戰鬥中壯烈犧牲,葬於江蘇。

大崇村經濟

大崇村現有農業用地1457畝,其中小麥、玉米525畝,園地35 畝,林地面積132 畝,蔬菜面積35 畝。
主要農作物是地瓜、花生、小麥、玉米等。
大崇村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以種植櫻桃聞名。改革開放以來,村兩委發揮村莊發展櫻桃的傳統優勢,確立了發展林果致富的思路。
引進新品種,提升果園檔次。針對先發展的櫻桃個小、味酸、產量低的情況,村兩委引進個大、早熟、着色鮮豔的紅燈籠大櫻桃,發展果園300畝。精細管理,搞好服務。
形成產業後,技術管理和銷售是關鍵村兩委定期聘請專家和鎮裏技術人員到櫻桃園講課,提高了果農管理技術,培養出了一批土專家,農民基本上能夠自主管理。村裏還與煙台等地銷售商建立合作關係,生產的果品全面由這些客商銷售,解決了果農後顧之憂。羣眾自發栽植大櫻桃面積達到500畝。
林果業已成為羣眾增收的主要產業。今後堅持發展林果的思路不動搖,引進新品種,擴大種植規模,力爭達到800畝。加強果農技術培訓,搞好果品銷售服務,讓果品產的出、銷的暢,農民收入不斷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