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壇前街

鎖定
所謂的大壇前街,即中山路中段,準確地説,即是建春門前的中山路一段。大壇前街南接小壇前街誠信街,北與柴巷、瓷器街相會,中通燒餅巷。大壇前街全長約200米,現部分已被改造成為宋城公園。 [1] 
中文名
大壇前街
定    義
中山路中段
位    置
贛州城區東北
簡    稱
大壇前

大壇前街街名來歷

大壇前街與小壇前街均緣於上壇觀。清同治《贛州府志》記載:“上壇觀在郡城東建春門前街,此街因居上壇觀之前,故名壇前街”。壇前街後簡稱壇前,清末以街大小而分段名為大壇前、小壇前。大壇前街南接小壇前街誠信街,北與柴巷、瓷器街相會,中通燒餅巷,全長約200米。

大壇前街附近名勝

大壇前街建春門

建春門是個最富有傳説的城門。傳説當年朱元璋手下的大將常遇春強攻、甚至堵截下游江水倒灌贛州,贛州城卻巍然不動,經久攻不下贛州的消息逼使軍師劉伯温親自從洪都溯贛江、過十八灘來到虔城建春門外的萬松山上,一觀察發現虔城乃浮城也,於是,設計鐵柱作釘,鎖了視為浮龜的四個城門的四隻腳,又定於由帶“春”字的立春日、大將常遇春從建春門攻城,竟一舉破之。破城前,常將軍恨贛州城難攻,曾揚言攻城後要屠盡百萬城民,待取城後,覺得誑言了,但又不好背了誓言,便擇了一名字叫黃百萬的人殺了,以應殺百萬人之説。這一故事明顯有神話色彩,但贛州人津津樂道,竟然一傳説便是數百年經久不衰。

大壇前街建春門浮橋

建春門浮橋長達四百餘米,由百餘隻小舟每3只為一組,上加橫樑,再釘蓋木板,彼此連結而成。浮橋每天定時開啓以通舟船。建成門浮橋乃南宋乾道年中贛州知軍洪邁所建,至今已有八百餘年曆史了。於贛州人來説,洪邁的具體貢獻是為古城創造了一處文化遺產,對更大範圍的人來説,則只知道他的另一項宏大貢獻,他著述了一部令偉人毛澤東也着迷的《容齋隨筆》。追溯當年,便是洪邁本人也料不到他會因為這二件工程而成為千年後的紀念人物。
如今,建春門與其腳下的宋浮橋,成了贛州近代八景中“城堞橋浮”的內容了。古老的城池,當年用來禦敵與防洪的城牆和用來溝通城鄉民眾的浮橋,今日竟成了贛州古文化的活化石,成了展示贛州歷史精粹的一道風景線。所以,通過大壇前街前的城堞與浮橋,我們不難深化對文物與文化意義的理解。過去的最普通的物與建築,在千百年後都會成為有價值物,甚至一些無形的東西,如哪位偉人、名士的足跡與傳説,也會喚起後人的思念與追隨,從而令這些有形與無形的物均形成厚重的有價值的文化內容,成為一種精神與物質遺產。如此想來,今天的一切具有文化與人文意義的物,都可能在千年,甚至百年後便成為後人瞻仰、閲讀的紀念物。因此,我們好像應當不斷受到鼓勵,努力去著一部好書,畫一幅美圖,刻一方石碑,塑一尊雕像,造一座景觀,如此才是對當代文化的弘揚和對文化未來的貢獻。
大壇前街(左側)和誠信街(右側)舊照 大壇前街(左側)和誠信街(右側)舊照

大壇前街上壇觀

東晉永和年間,贛縣郡城東建春門內建有上壇觀 [2]  ,明正德嘉靖間張存道重修,現已圮毀,儘管被現人幾乎遺忘,但它遺留的大壇前街、建春門、城堞橋浮已足以讓它在贛州歷史記載中厚重如山了。更何況,它吞吐了那麼多的車水馬龍、商貿繁榮、往來人流,它的風流足以與不過數十米前的貢水相媲美了。
參考資料
  • 1.    龔文瑞.贛州古城地名史話: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
  • 2.    中國交通地圖  .上壇觀[引用日期20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