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坪村

(廣東省韶關市樂昌市梅花鎮下轄村)

鎖定
大坪村是廣東省韶關市樂昌市梅花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村委會駐地設在過澗,大坪村位於梅花鎮的東南方,距離鎮政府所在地7.5公里,距離樂昌市政府路程61公里,距離韶關市政府路程100公里,全村下轄20個村小組,總户數770户,人口3853人。在境內,還有兩個温泉,男女各一個在橋背村。
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擬將大坪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1]  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 
中文名
大坪村
行政區類別
行政村
所屬地區
廣東省樂昌市梅花鎮
地理位置
鎮中心東南方
下轄地區
20個村小組
政府駐地
過澗
電話區號
0751
人口數量
3853 人
著名景點
大坪古村
機    場
韶關機場
火車站
坪石火車站
車牌代碼
粵F
方    言
客家語

大坪村基本概況

大坪村位於梅花鎮的東南方,距離鎮政府所在地7.5公里,全村下轄20個村小組,總户數770户,人口3853人。其中貧困户184户,貧困人口813人;低保户75户175人,2008年人均收入3589元。耕地總面積2401畝,其中水田1845畝,旱地556畝。2008年全村參加合作醫療3515人,覆蓋率97%。近年來,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大坪村已全面通電、通路、通郵、通信;行政村公路已硬化,村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得到改善。大坪村是革命老區,又是半農半林地區,村民主要以種植水稻、辣椒、黃煙等作物等。由於人多耕地少,村民文化素質低,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羣眾生活貧困,全村經濟社會發展緩慢。 [3] 

大坪村地理環境

村坐落於粵北丘陵山區,四面環山。村莊聚落坐東向西,村落現有房屋建築多數為紅磚水泥鋼筋結構,沿筆架山腳呈塊狀不規則分佈。主要山嶺有後龍山寨山,海拔600米。主要河流有汾水河,在村東北,流經該村700多米。主要水庫有高橋水庫。主要山塘有村中祠堂門口的上、下塘,銅鑼丘塘等。 [5] 
大坪村 大坪村 [5]

大坪村歷史沿革

村落形成後,該村在明清時期屬乳源縣武陽都梅花鄉,1941年屬乳源縣四區梅花鄉,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乳源縣四區梅花鄉,1952年屬樂昌縣七區梅花鄉,1958年屬樂昌縣梅花公社,1994年屬樂昌市梅花鎮大坪行政村。 [5] 

大坪村人口民族

村世居村民有楊姓、石姓。楊姓祖先於明朝天順二年(1458)從廣東河源遷移至乳源武陽都筆山村;石姓祖先於明朝天順二年(1458)隨同楊姓遷移而來。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5] 

大坪村歷史文化

大坪村傳統民居

該村傳統民居為客家圍屋,存有54座。代表性民居有“棋盤”,建於明代,佔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其房屋全部採用青石磚砌房基,青磚木、瓦面結構,瓦檐、門頂、窗台均有木質雕刻,巷頭牆角採用石磚護牆,石磚均有雕刻。房屋建於村中央,建設形狀形似棋盤,巷道均用青石板鋪砌,周圍有6個進出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每到晚上全部入口關閉,防止外人隨意進出,起到安全保障作用。“棋盤”現保存狀況較好,部分房屋有人居住。 [5] 

大坪村傳統建築

光裕堂 光裕堂 [5]
該村存有主要宗祠為光裕堂(楊氏宗祠),始建於清嘉慶九年(1804),重修於民國時期,坐南向北,佔地面積200平方米。為磚木、瓦面結構,分頭門、中門、後廳三部分,硬山頂風火式山牆,檐板浮雕雲雷紋雙龍戲珠,額枋雕八仙圖,門廊捲棚天花,中廳前天井走廊牆頭、檐板灰塑或雕刻花果鼠鳥麒麟圖案,正廳方井捲棚天花。祠內懸掛“光裕堂”與清乾隆十年(1745)“恩進士”“進士”等匾額。光裕堂內有楹聯:“光前仰三相之鴻猷,揚名顯親,總以修齊治平為祖武;裕後羨四知之淸操,創業垂統,全憑禮義廉恥作孫謀。”仍作宗祠使用。 [5] 
敦樹齋 敦樹齋 [5]
其他傳統建築有私塾新書房(又名敦樹齋),由配聖公始建於清末。私塾平面呈長方形,開西北與東南走向前後門,門前雨棚九層瓦當,三角檐疊砌造型。入門左右兩座為主體建築,東西相向,均為磚木、瓦面二層樓房結構,面積337平方米。硬山頂風火式山牆,檐下彩繪詩詞壁畫,門面四柱三間三樓牌坊式形制,院內有廳房(課室)共27間。西座通面闊13.27米,一進深三合院迴廊式,有房(課室)14間。該書房建成後至20世紀70年代,一直用作大坪小學校舍。另有文昌閣,建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坐東南向西北,為歇山頂式重檐三層磚木、瓦面結構,面積80平方米,拱圈式石門框,起拱高度青石磚砌四壁,以上至二樓檐下為青磚疊砌,三樓以上為木結構。據《楊氏族譜》記載:“十二世孫辛酉選拔貢生考授洲左堂甲子科,大清乾隆三十年順天鄉進士截選知縣楊大經所建。”1931年2月,紅七軍從梅花戰役撤退大坪,部分傷病員曾在此療傷。 [5] 
文昌閣 文昌閣 [5]
高寒涼亭 高寒涼亭 [5]
高寨涼亭,位於大坪村附近的高寨石拱橋西南端,始建於清代,坐西向東。四面敞開無牆,五方石柱,懸山頂抬梁穿鬥式七架樑結構。該亭依山勢而建,借山岩鑿孔代替一石柱承託樑架支撐屋頂。亭前有古道,西南往大坪、梅花、坪石等地,東北往大源湖洞、樂城等地。 [5] 
象乾亭 象乾亭 [5]
象乾亭,位於大坪村衝子嶺山坳上,始建於清咸豐二年(1852),東北與西南走向。石磚木結構,正背面下半截條石築砌,上半截和兩側牆為磚木結構,抬梁穿鬥式七架樑,面闊一間4.38米,進深一間6.17米,面積27平方米,亭內為古道。西南往鷓鴣塘、雲巖等地。東北往大坪楊家寨等地。內牆鑲有石刻一塊,碑文擇錄如下:“古制十里五里長亭短亭亭之建也尚矣大平方崗嶺四繞口西北隅衝子嶺位無乾方山□□□□□□山村大學□揚君令□字配天系國學朝聘□席珍公立第三子邊家世素稱啓實□□□由來已□其家高祖恩貢生欽賜文林郎建……咸豐二年立”。 [5] 
文奎樓 文奎樓 [5]
文奎樓,始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6),20世紀60年代重建,坐東北向西南,平面呈六角形,通面闊3米,通高5米,面積8平方米。攢尖頂,綠色琉璃瓦當、勾頭滴水亭蓋,圓紐亭內天花仍保留木浮雕雙龍戲珠圖,六根石米圓柱連接五邊水泥板凳,中設圓木台,正面額枋上掛“文奎樓”匾。1928年1月,朱德率領工農革命軍從仁化經樂昌長來到梅花楊家寨,與陳毅、龔楚、胡少海、王爾琢等在此召開軍事會議,研究“宜章暴動”事宜。 [5] 
高寨石拱橋 高寨石拱橋 [5]
高寨石拱橋,位於大坪村附近高寨,始建於清代,呈東西走向,採用青石條縱聯砌置法拱砌,西南橋頭石階5級,長3米,東北橋頭石階18級,長7.2米,橋面長5.7米,寬4.4米,拱橋面積73平方米,拱跨8米,橋拱頂厚1.1米,古道東北往大源湖洞、樂城,西南往大坪村、梅花等地。 [5] 
橋背石拱橋 橋背石拱橋 [5]
橋背村石拱橋,位於大坪橋背村前,始建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東西走向。採用條石縱聯砌置法拱砌,一跨拱。橋東西兩端有南北走向的引橋。橋長10.1米,寬5.8米,拱跨5.1米,面積69平方米。橋面拱頂厚0.5米,橋面至水面高2.4米。據橋背村《楊氏族譜》記載:十二世孫辛酉選拔貢生考授洲左堂甲子科,大清乾隆三十年順天鄉截知縣楊大經所建。 [5] 

大坪村行政區劃

下轄20個村民小組。

大坪村政治體制

村委會主任:楊炳城
村委會副主任:楊連招 [3] 

大坪村風景名勝

大坪古村是一個革命老區,同時又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村莊。
有這樣一種古村,“舊”得真實,“殘”得可愛,舊垣殘瓦之間,述説着光陰的故事。走過許多城市,看過許多美景之後,還是那種“舊”、“殘”最讓人心動。梅花鎮大坪村新書房就是這麼一座古村。
梅花鎮大坪村新書房是清代末期楊氏配聖公所建,平面呈長方形,開西北與東南走向前後門,院內有廳房共27間,是楊氏家族的住處。入門左右兩座主體建築,東西相向,均為青磚、木、瓦、石二層樓房結構。在這些建築羣中,還可以看到檐下通面彩繪的詩詞壁畫和精緻的石雕。
而其中坐落在村落中心的墩樹齋,也叫三步齋是村落裏的書齋。從建成至今,這裏曾出過秀才,進士。在革命時期,朱德、陳毅就曾居住在此,成功策劃發動了“智取宜章,進軍湖南”的軍事活動。為了紀念這段紅色歷史,村民還自發建立了朱德紀念館,展示着當時的照片、煤油燈、馬鞍、步槍等。
在古村落裏有爛漫田野、古屋舊祠,還有説不完的古老故事。徐徐漫步在石板路上,輕輕撫摸着青磚,指尖傳來那紋理凹凸的觸感,或陽光傾瀉,或雨霧侵染,舊時光裏的故事就藏在這一磚一瓦間,就藏在這雕花銅環上,就藏在門前老婆婆臉上的皺褶裏。經歷了幾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後,這些歷史古蹟依然安靜地守在村中一隅,在這青山之間,成為集自然、歷史、建築、人文等為一體的獨特風景。 [4] 

大坪村自然資源

大坪橋背温泉。

大坪村革命記憶

上個世紀30年代,中國共產黨地下黨的活動人員,如楊子達、楊高林、穀子元、楊日炎等在楊家寨開展地下革命鬥爭,成立粵北樂昌縣第一個黨支部。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軍餘部曾駐村裏,並在賢關閣文奎樓召開了關於智取宜章年關暴動的軍事會議,在這次暴動中,楊家寨村民給予了大力支持,同時也付出慘痛的犧牲。1931年,鄧小平、李明瑞、張雲逸率領紅七軍從廣西轉移到梅花,發動了“梅花戰役”,楊家寨村民不但給部隊供應糧食,還幫助救助傷員,為革命事業作出了貢獻。
大坪村 大坪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