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唐靈州鎮將

鎖定
《大唐靈州鎮將》是2006年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白述禮。
中文名
大唐靈州鎮將
作    者
白述禮
出版社
寧夏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6年12月
頁    數
32 頁
定    價
¥38.00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227033462 / 7227033465

大唐靈州鎮將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有着獨特視角的著作。作者以嚴肅認真的態度,下了很大工夫在歷史文獻中檢索相關資料,對相關人物作了詳細評介。這不僅要掌握每個鎮將的史蹟,也要把握宏觀的背景。這部著作研究了與靈州鎮將有關的事件和人物,列出靈州鎮將113人的名錄,對於其中60位作傳進行介紹、評述。

大唐靈州鎮將作者簡介

《大唐靈州鎮將》作者白述禮教授 《大唐靈州鎮將》作者白述禮教授
白述禮,1933年12月13日生於陝西省三原縣。寧夏大學教授。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分配到寧夏吳忠市任中學歷史教師。1981年調寧夏大學歷史系任教,先後開設《史學概論》《世界近代史》《俄國史》課程;主要研究方向為世界史、俄國史、回族史、靈州史,發表論文、譯文、文章70餘篇,獲自治區和寧夏大學優秀科研獎8項;參編《蘇聯歷史詞典》《中外戰爭戰役大辭典》《伊斯蘭文化研究》《吳忠與靈州》等著作6部,2006年12月出版專著《大唐靈州鎮將》。先後任《北大人》和《吳忠與靈州》編委,傳記收入《北大人》和《中國當代歷史學學者辭典》。1959年參加《吳忠市志》編寫,開始涉獵靈州史研究,發表多篇關於靈州史研究的文章。1989年提出的觀點“古靈州城址,似應在今寧夏吳忠市境內”,“今吳忠市和靈武縣,究其根源,都是同一個古靈州”。得到專家學者較為一致的認可。中國世界近代史研究會會員、中國蘇聯東歐史研究會會員、寧夏曆史學會會員。1993年初夏曾經出國赴中亞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兩國訪問,回國發表《今日中亞回族》等論文。他家三代教師,1992年10月10日教師節,寧夏教育廳授予他家《教師世家》掛匾。

大唐靈州鎮將圖書目錄

序一/吳宗國001
序二/陳育寧005
前言/001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
大唐首任靈州總管李子和/001
一、隋朝腐敗羣雄造反 二、徙邊罪犯平構天子 三、獻款歸唐靈州總管 四、建立戰功 太宗賜姓
隋宗室唐駙馬宰相楊師道/005
一、隋朝宗室大唐宰相 二、靈州總管擊敗突厥 三、遠征高麗再立新功 四、將軍宰相又兼詩人
兩鎮靈州的任城王李道宗/010
一、李唐宗室 出身高貴 二、戰功赫赫唐初名將 三、靈州總管封任城王 四、太宗即位拜大都督
五、封江夏王貪贓入獄 六、護送公主入藏和親 七、遭誣流放含冤去世
中華名將大唐戰神李靖/017
中華名將大唐戰神李靖 中華名將大唐戰神李靖
一、故里三原官宦家庭 二、紅拂做伴千古佳話 三、高祖問斬秦王救命 四、統一江南建立頭功
五、抗擊突厥靈州總管 六、擊滅突厥大將顯威 七、平吐谷渾花甲立功 八、軍事兵法博大精深
九、才兼文武 出將入相 十、痛失紅拂戰神病逝
靈州大都督駙馬都尉薛萬徹/029
一、出身將門 大唐駙馬 二、跟隨羅藝滅竇建德 三、反玄武變釋杖謝罪 四、滅梁師都靈州都督
五、跟隨李靖擊敗突厥 六、擊吐谷渾再立新功 七、滅薛延陀 北疆安定 八、娶妻公主駙馬都尉
九、遠征高麗凱旋還朝 十、因坐房案 高宗問斬
靈州總管大將軍李大亮/037
一、抵禦突厥靈州總管 二、出身官宦 張弼留將 三、土門縣令初顯才幹 四、太宗稱讚安置藩民
中國門神一代將星尉遲敬德 中國門神一代將星尉遲敬德
五、建立戰功 總管靈州 六、大將逝世追贈尚書 七、品德高尚 千古留名
中國門神一代將星尉遲敬德/044
一、左右門神廣為流傳 二、武週三訪尉遲敬德 三、大敗唐軍 歸順唐朝 四、單騎救主秦王脱險
五、玄武門變 勇立頭功 六、顧全大局赦太子黨 七、涇陽血戰擊敗突厥 八、內外建功靈州都督
九、為人正直品德高尚
靈州都督出將入相崔敦禮/052
一、先祖仲方曾築長城 二、仰慕蘇武被囚不屈 三、靈州都督建立戰功 四、幫助太宗 長生之藥
五、封為宰相 葬在昭陵
唐初名將靈州都督鄭仁泰/058
一、少年隨唐秦王親兵 二、玄武政變大將立功 三、高宗委任靈州都督 四、多年征戰榮立戰功
五、墓葬出土名震全國
西北營田大使婁師德/063
一、屯墾大使造福寧夏 二、長史預言宰相氣質 三、屯墾西北武后稱讚 四、預言應驗官拜宰相
五、大唐宰相寬厚聞名
武則天“第一男寵”薛懷義/069
一、中國女皇關注靈州 二、評論女皇功過是非 三、名馮小寶 出身商販 四、進入佛門 改薛懷義
五、為武則天製造輿論 六、依仗女皇飛揚跋扈 七、統帥朔方任大總 八、武后惱怒懷義喪命
殉職而終的大將王孝傑/075
一、出征吐蕃倖免於死 二、收復四鎮功拜宰相 三、防禦突厥朔方總管 四、再戰失利貶為庶民
五、征討契丹孝傑陣亡
兩鎮靈州著名宰相唐休璟/080
一、出身高貴官宦之家 二、守衞營州 升任司馬 三、保存豐州 初顯才幹 四、安西都護靈州都督
五、戰勝吐蕃升任宰相 六、輔佐中宗 四任宰相 七、八旬老翁拔河比賽 八、八十四歲再鎮靈州
著名剛正宰相魏元忠/087
一、人才理論監察御史 二、平徐敬業獻計立功 三、三次流放人稱無罪 四、抗擊突厥靈武總管
五、升任宰相政號清嚴 六、張説公正不做偽證 七、中宗軍政獨委元忠 八、誅武三思宰相喪子
九、終遭陷害冤死涪陵
四入為相的靈武大總管姚崇 四入為相的靈武大總管姚崇
四人為相的靈武大總管姚崇/094
一、曾事四朝四任宰相 二、都督之子少年喪父 三、大器晚成武后拜相 四、秉公辦事矯正酷刑
五、獎掖後進靈武總管 六、誅滅二張二次拜相 七、睿宗即位三度為相 八、開元盛世四入為相
九、唯物思想抑佛濟民 十、破除迷信滅蝗救農 十一、精於吏道玄宗寵信 十二、神算後事喪葬從儉
兵部尚書宰相李?秀/103
一、家庭官宦 才華出眾 二、王老夜聞 李侍郎上 三、武后恩寵官拜宰相四、攀結男寵貶至定州
五、中宗即位朔方總管 六、為孝母親 出其妻子 七、宰相之死其子叛逆
築受降城的宰相張仁願/107
一、三賢故里文武兼修 二、出任監軍 遷侍御史 三、核查監軍彈劾承景 四、抗擊突厥武后賜藥
五、幽州都督修譚柘寺 六、洛州長史前賈后張 七、坐鎮靈州 築受降城 八、靈州總管知人之鑑
九、拜為宰相千秋留名
守邊二十年的大將軍解琬/116
一、五朝元老大唐名將 二、監察御史任侍御史 三、北庭都府首任都 四、守邊良將 朔方總管
五、抗擊吐蕃散騎常侍 六、新豐受獎八旬刺史
文武全才兩鎮朔方郭元振/120
一、出身富户 少年入仕 二、巧定吐蕃初顯才能 三、出鎮涼州 夷夏畏慕 四、安西都護建立新功
五、睿宗當朝 出任宰相 六、宰相出塞朔方總管 七、護駕有功再鎮朔方 八、新豐得罪流放新州
九、千里姻緣一紅線牽
初唐大將薛仁貴之子薛訥/1 28
一、薛丁山者正是薛訥 二、將門之後抵制權貴 三、武后拜將抗擊突厥 四、節度使置始自薛訥
五、太子繼位主掌中軍  六、玄宗講武訥軍嚴整 七、大唐宰相貶為白衣 八、再戰吐蕃封平陽公
九、朔方總管征討默啜 十、七十餘終贈太常卿 十一、薛訥三子 薛剛反唐
朔方大總管宰相美男子趙彥昭/136
一、父趙武孟母不食膳 二、風骨秀爽中宗拜相 三、公主出降不願為使 四、涼州都督為政清廉
五、玄宗任命朔方總管 六、女巫亂常 累貶江州
四鎮靈州出將入相的王睃/140
一、出生官宦有熊虎相 二、仗義執言有古人風 三、感慕節義再救魏公 四、桂州都督州人稱頌
五、頂風抗逆力救幽求 六、抗擊突厥再建奇功 七、征討突厥朔方總管 八、平康待賓封中山公
九、張説之後朔方大使  十、大將王睃死後留名
朔方防禦大使王毛仲/149
一、本高麗人隸臨淄王 二、討韋氏逆超授將軍 三、唐元功臣封大將軍 四、閒廄監牧官居開府
五、委以重任持節朔方 六、玄宗寵幸 關係特殊 七、居功驕傲招來大禍
清謹著稱朔方大總管韋抗/157
一、出身官宦清謹著稱 二、京畿按察舉薦賢人 三、益州刺史廣元千佛 四、中書侍郎 玄宗選相
五、朔方總管征討契丹  六、宰相受賄 歸罪韋抗 七、刑部尚書 清儉自守
首任朔方節度大使名相張説/161
一、賢良方正對策第一 二、不做偽證流發欽州 三、為母服喪以禮而終 四、秉公處理 東都支黨
五、仕唐四朝三入為相 六、天平軍使武將建功 七、平康待賓再立戰功 八、朔方大使玄宗詩送
九、平康願子罷兵還農  十、廢府改募?騎衞京 十一、文學領袖詩壇宗主 十二、鋭意改革開元功臣
十三、贈送美人張説得報 十四、岳父泰山 源自張 十五、張説巧計保住龍種 十六、貴臣大夫不宜決杖
十七、奸臣彈劾玄宗罷相
唐太宗曾孫信安王李煒/183
一、大唐宗室 太宗曾孫 二、封信安王朔方副使 三、石堡城戰建立大功 四、討伐契丹再立戰功
五、兵部尚書 朔方大使 六、居家嚴毅善訓諸子
七代十相之祖宰相蕭嵩/189
一、蕭梁皇族宰相世家 二、四十入仕 占卜預言 三、虛有其表源自蕭嵩 四、募兵立功 出鎮朔方
五、節度河西升任宰相  六、同為宰相蕭韓不和 七、急流勇退八十而終
兩任朔方節帥宰相牛仙客/195
一、隴西河西 清勤不懈 二、出鎮靈州俄任宰相 三、既居相位獨善其身 四、孫閎逼表玄宗發怒
佩四將印大唐班超王忠嗣/1 99
一、父歿於陣贈大將軍 二、玄宗賜名 養于禁中 三、擊敗吐蕃加官封爵 四、再敗吐蕃節度朔方
五、靈州都督持重安邊 六、佩四將印控制萬里 七、奸相誣陷幾遭極刑 八、為世虎將 當代班超
大唐名將御史大夫張齊丘/206
一、武成王廟 陪列名將 二、玄宗藩鎮十節度使 三、朔方節度築橫塞城 四、朔方兵變 降職濟陽
五、代宗即位再鎮朔方 六、東都留守 子拜宰相 七、齊丘之妻賢妻良母
口蜜腹劍的宰相李林甫/211
一、唐朝宗室世代為官 二、千牛直長 國子司業 三、善走後門爬上相位 四、把持朝政四起冤案
五、朔方節度安思順代  六、口蜜腹劍 安史之亂
胡人名將安祿山族弟安思順/220
一、先祖雜胡祿山族弟 二、宰相推薦 出使朔方 三、節度朔方蕃代漢將 四、三胡入朝 玄宗勸和
五、朔方節帥 大將輩出 六、遭遇誣陷大將被誅
朔方節度大使靈武即位唐肅宗 朔方節度大使靈武即位唐肅宗
朔方大使靈武即位的唐肅宗/225
一、玄宗三子曾用五名 二、朔方大使河北元帥 三、立皇太子危者數四 四、安史之亂再使朔方
五、太子北上陝甘至寧 六、靈武即位稱唐肅宗 七、玄宗下詔承認肅宗 八、指揮平叛中興唐朝
九、象棋皇帝靈武下棋 十、靈州產子愛妃縫衣 十一、詩人杜甫詩讚肅宗
中華名將再造提出的朔方節度使郭子儀 中華名將再造提出的朔方節度使郭子儀
中華名將再造唐朝的郭子儀/242
一、出身官宦武舉入仕 二、朔方節度東討叛逆 三、郭李聯軍重創叛軍 四、靈武勤王再造唐朝
五、封汾陽王平息兵變 六、郭帥復出 不徇私情 七、再戰吐蕃力保代宗 八、平僕固亂再立大功
九、尊為尚父三分兵權 十、知錯即改吳曜誤我 十一、八子七婿高官顯貴 十二、八十五歲 富貴榮壽
平定安史之亂的主將李光弼/250
一、契丹族人朔方副使 二、出奇制勝初戰大捷 三、太原之戰以少勝多 四、朔方節度河陽大戰
平定安史之亂的主講李光弼 平定安史之亂的主講李光弼
五、八年平叛中興第一 六、不入長安將星隕落
朔方諸鎮節度行營都統李國貞/256
一、神通玄孫世代官宦 二、宗室英髦士林楨幹 三、郭帥五虎敗李歸仁 四、朔方節度行營都統
五、河中兵變都統陣亡 六、國貞子綺謀反被斬
唐中興大將鐵勒族僕固懷恩/262
一、三代世襲大唐都督 二、隨郭平叛 累立戰功 三、靈武勤王搬回紇兵 四、收復兩京朔方副使
五、升任宰相節度朔方 六、被激造反擁兵不朝 七、懷恩兵敗死於靈州
唐肅宗靈武即位總設計師杜鴻漸/268
一、相國族子 官宦之家 二、朔方留後知節度事 三、肅宗即位總設計師 四、監護二聖山陵儀制
五、升任宰相平息蜀亂 六、樂於退靜 自請歸養
唐玄宗賜名的大將路嗣恭/274
一、歷仕郡縣頗有能名 二、考績上上玄宗賜名 三、朔方節度擊敗吐蕃 四、出使江南杖賈明觀
五、平定嶺南兵部尚書 六、財寶入私代宗惡之 七、德宗即位再主兵部
元和中興第一賢相杜黃裳/279
一、慘綠少年必是名相 二、主留朔方平息亂謀 三、入台省官十年不遷 四、提點進士 自薦狀元
五、官拜宰相征討劉闢 六、送禮不成經營削藩 七、雅澹寬仁淡處誤診 八、出鎮河中七十而終
朔方留後靈州大都督常謙光/286
一、大曆才子送常大夫 二、朔方留後 靈州都督 三、抵抗吐蕃保衞邊安
因亂得位的宰相崔寧/290
一、世出儒家喜縱橫事 二、崔旰神兵大破吐蕃 三、敗郭英義劍南大亂 四、御賜崔寧稱霸西川
五、升任司空再拜宰相 六、節度朔方綏靖北邊 七、巡行朔野李益留詩 八、因遭誣陷 崔寧被誅
築鹽州城的大將軍杜希全/298
一、少年從軍郭帥裨將 二、兩鎮靈州 節度留後 三、奉天赴難因功升遷 四、將赴靈州體要八章
五、議築鹽州 中外稱賀 六、久居河西晚節恣橫
救唐又反唐的李懷光/304
一、渤海靺鞫朔方虞候 二、刑部尚書 平劉文喜 三、靈州都督奉天勤王 四、被逼無奈懷光造反
五、靈州二懷功過是非
中興名將靈州鐵勒族渾城/310
一、出生靈州 鐵勒渾部 二、大唐靈州鐵勒夫人 三、少年隨父作戰立功 四、跟隨李郭平亂建功
五、父死子繼 出鎮靈州 六、保護德宗節度朔方 七、吐蕃會盟競遭劫持 八、忠勤謹慎功高不伐
金吾衞大將軍司空範希朝/316
一、呂温名詩河繞靈州 二、從韓遊瑰薦張獻甫 三、積十四年保塞安寧 四、檢校司空朔方節度
五、當世善將比趙充國
右衞上將軍司空王佖/321
一、李晟外甥善於騎射 二、平定朱洮升神策將 三、騎兵出擊戰敗吐蕃 四、拜上將軍 出鎮靈州
靈武籍少數民族將領李光進/323
一、薛延陀部敕勒阿族 二、光進兄弟 少依葛旃 三、始從馬燧 累立戰功 四、累立戰功進升官爵
五、忠於大唐孝睦聞名 六、節度靈武賜姓李氏 七、坐鎮三年經於靈州
左領軍衞大將軍杜叔良/329
一、將門之子奉天定難 二、節度殉職叔良接任 三、吐蕃犯塞叔良敗之 四、吐蕃再犯叔良再驅
五、博野之戰兵敗遭貶
修復靈州光祿渠的李聽/334
一、出自將門 七歲協律 二、征討叛逆累建奇功 三、靈鹽節度復光祿渠 四、兵部尚書 封涼國公
五、魏博兵敗被罷兵權 六、賄遺權幸再次復官 七、治官苛細 官聲欠佳
唐朝宗室詩人李廓/340
一、籍貫郡望 大唐宗室 二、元和進士為東宮官 三、酃縣縣尉往來唱酬 四、監察御史西川行營
五、文宗古樂 太常寺丞 六、夏綏銀宥朔方靈鹽 七、涇原從事唐州司馬
右武衞大將軍李文悦/347
一、吳忠墓誌靈州物證 二、劉闢叛變率軍反正 三、憲宗修殿文悦進諫 四、吐蕃入寇堅守鹽州  五、靈武節度唐墓墓誌
因貪罷鎮靈鹽節度使王晏平/351
一、將門之後宰相之子 二、隨父平叛多次立功 三、因功提升靈鹽節度 四、朔方鎮將大貪污犯
五、韋温三封免死貶官
篤信釋教的節帥李彥佐/355
一、抵禦党項節度朔方 二、肅宗時期有龍興寺 三、篤信釋教建白草院 四、再鎮靈武增忍寫經
五、朔方史氏靈州無跡 六、石佛興教古靈州寺
少數民族將領靈州人史憲忠/359
一、昭武九姓靈州史家 二、兄弟同事魏博節使 三、逃奔京師 隴州涇原 四、党項內寇節度朔方
五、安定河東七旬而終
六、武宗御授涇原節使
左金吾衞大將軍吏部尚書田牟/364
一、出身將門 田弘正子 二、吐蕃使臣天德軍使 三、吏部尚書 靈州節度 四、武寧節度平息兵亂
左散騎常侍上柱國劉潼/370
一、出身官宦 劉晏從孫 二、文轉武官靈武節度 三、沈洵遇害刮惡奴心 四、美女詩人賣殘牡丹
五、西川節度征討南詔 六、尊師鑄鐘妄刻佛咒
送盧潘尚書之靈武》中的盧潘/375
一、塞北江南詩送盧潘 二、任右巡使樂工新制 三、江西婺源 盧潘石刻 四、廬州刺史辨正合肥
五、黔中經略奏置南寧  六、儒雅流聞殿中御史 七、曾歷數鎮薨於靈武
恢復京城部統行軍司馬唐弘夫/381
一、靈州鎮將尊崇佛教 二、龍尾坡戰大敗黃巢 三、關門捉賊貪功喪軀 四、昭宗發敕 中書門下
大唐末代朔方節度使靈州人韓遜/385
一、靈州軍校 自稱留後 二、跨越朝代朔方節度 三、光化二年始任節帥 四、擊破吐蕃確保靈州
白述禮著《大唐靈州鎮將》2010年再版封面 白述禮著《大唐靈州鎮將》2010年再版封面
五、抗劉知俊再保靈州 六、坐鎮靈州 政績斐然
大唐靈州鎮將名錄/390
大唐靈州鎮將一覽表/413
附錄
靈州司馬宰相崔知温/417
古靈州城在吳忠的確證——解讀吳忠出土唐墓墓誌銘/420
“一石驚天”背後的歷史故事/424
開啓塵封的歷史——馬啓智與歷史專家追尋古靈州足跡/432
一世之友 終生之師——《大唐靈州刺史列傳》編後/434
主要參考文獻/437
後記/439
精彩摘要
朔方大使靈武即位的唐肅宗
(白述禮著《大唐靈州鎮將》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第225-241頁)
唐肅宗李亨 唐肅宗李亨
在中國,凡是讀過中學歷史書的人,都知道唐朝有安史之亂,有“唐肅宗靈武即位”。這位唐肅宗與寧夏有着三次特殊的緣分:第一次,少年唐肅宗十六歲封忠王時,就曾領朔方節度大使;第二次,安史之亂爆發,他作為皇太子再一次出任朔方節度使;第三次,大唐皇太子親自來到朔方節度使治所靈州,即大唐皇帝位,史稱唐肅宗。因為靈州,故址在今寧夏吳忠市境內,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靈州稱靈武郡,所以,史書記載唐肅宗“靈武即位”。一個皇帝不在京師即位,而在遠離京師的西北重鎮靈州即皇帝位,並且平息叛亂,再造唐朝,這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筆者想不出還有哪個皇帝在京師以外哪個州城即位。由於李亨在遠離京師長安的西北邊塞重鎮靈州即位,唐肅宗李亨在靈州指揮平定安史之亂使大唐王朝又延續了一百多年。而在大唐一百一十三位靈州鎮將中,在唐朝60多位朔方節度使中,以及所有到過靈州的歷朝歷代的高官中,職位最高的,要算李亨,因為他領朔方節度大使時就是唐玄宗三皇子,後又在靈州即位,成為大唐第七代皇帝。
一、玄宗三子 曾用五名
唐肅宗李亨(711~762年),父親是唐玄宗。唐玄宗在位四十六年,總共有三十個兒子,李亨是他的第三個兒子。李亨自小“仁愛英悟,得之天然”,稍大以後,特別聰明,記憶力超人,“聰敏強記,屬辭典麗,耳目之所聽覽,不復遺忘”。因此,唐玄宗非常喜歡他這個聰明過人的“三皇子”。《新唐書·肅宗本紀》中就記載着:肅宗“性仁孝,好學,玄宗尤愛之”。於是,玄宗為三皇子下詔,命當時著名的詩人、文人賀知章、潘肅、呂向、皇甫彬等人,做三皇子的宮廷教師,“侍讀左右”。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唐玄宗讓李亨繼承了他的皇位,這就是唐肅宗,756~762年在位,在位6年。
唐肅宗於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九月三日,出生於唐朝京師長安東宮別殿,母親是元獻皇后楊氏。李亨先後有五個名字:出生時叫李嗣升,開元十五年(727年)正月,改名為李浚,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改名為李璵,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改名為李紹,天寶三年(744年)又改名李亨。
二、朔方大使 河北元帥
先天元年(712年)九月,剛剛即位的唐玄宗便下詔封自己年僅兩歲的三子李嗣升為陝王。開元三年(715年),五歲的李嗣升又被拜安西大都護、河西四鎮諸蕃落大使。開元十五年(727年)正月(一説三月),玄宗給陝王李嗣升改名李浚,改封忠王。同年五月,下詔任十六歲的忠王李浚為朔方節度大使、單于大都護。按唐制,親王任命為節度使稱大使,他不一定到任,可以遙領,而由副大使知節度使事。但是已經十六歲的忠王,既然領朔方節度大使,還是多多少少過問過靈州節度府的事,瞭解靈州任職的官員的情況。
開元十八年(730年)北方的奚和契丹進犯邊塞,唐玄宗任命十九歲的三皇子忠王李浚為河北道元帥,以信安王李煒為副元帥,御史大夫李朝隱、京兆尹裴妯先等八個總管,領兵十萬討伐。忠王出發時,玄宗命朝中百官在光順門送行,與忠王相見。曾經是第一任朔方節度大使當時任左丞相的張説,在見到忠王以後,對學士孫狄、韋述説:“嘗見(唐)太宗寫真圖,忠王英姿穎發,儀表非常,雅類聖祖,此社稷之福也。”張説在唐朝是以善預見而出名的,他説忠王像唐太宗,這次便讓他説準,忠王后來就是當了皇帝。兩年後,開元二十年(732年),八總兵大軍在信安王李煒統帥下大破奚和契丹,玄宗以忠王“遙統之功,加司徒”。
三、立皇太子 危者數四
大唐出名的奸相李林甫,是因為巴結受玄宗恩寵的武惠妃,才於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授“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當上了宰相。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受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望子成龍心切,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壽王瑁當上皇太子,就勾結奸相李林甫誣陷皇太子李瑛與光王李瑤、鄂王李琚謀反。皇太子李瑛因此“得罪”被廢,並被逼自殺,其他兩個皇子也被殺。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準備立新皇太子,詔奸相李林甫商議,李林甫就向玄宗極力推薦武惠妃的兒子壽王瑁。但是,唐玄宗以後又喜歡上了壽王瑁的妃子楊玉環,並很快將其佔為己有,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楊貴妃。因此,唐玄宗沒有接受李林甫的推薦,而是立三皇子忠王李璵為皇太子,改名為李紹。但後來又第五次改名為李亨。
但是,李亨皇太子的道路上充滿危險。李林甫是唐朝有名的奸相,他對人表面友好,暗地裏陷害,人稱“口蜜腹劍”。他在宰相職位十九年,勾結宦官、嬪妃,爭寵固權,政事敗壞。由於李林甫沒有推薦忠王,而忠王卻當了皇太子,李林甫害怕對自己不利,就先後設下“韋堅之獄”和“柳勣之獄”,用以打擊皇太子,使皇太子四次遇到危險。刑部尚書韋堅的妹妹是皇太子李亨的妃子,姐姐又是皇帝的親兄弟李隆業的妃子,本來是皇親國戚,深受皇帝恩寵。同時,還是李林甫的親戚。但李林甫認為他是太子黨,就千方百計陷害,誣告韋堅與邊帥皇甫明結謀,想共立太子為帝。玄宗大怒,讓御史台調查,發現韋堅、皇甫明曾與太子在正月十五燈會街上相見。其實他們是偶然相遇。韋堅、皇甫明下獄,韋堅貶為縉雲太守,皇甫明貶為淄川太守。李林甫落井下石,繼續陷害,韋堅兄弟在貶所被殺,大興冤獄,牽連數十人。使皇太子地位幾乎遇到麻煩。柳勣是太子李亨的妃子杜良娣的妹婿,李林甫也用陷害手段,誣告良娣有過,柳勣受牽連下獄,逼得太子李亨也不得不以“情義不睦”,提出與妃子離婚,算是逃掉危險。此外,還有前邊王忠嗣傳中,李林甫教唆王忠嗣原部將魏林告王忠嗣要立太子為帝,玄宗開始大怒,後來想過來,認為不可信,李亨又躲過一劫。但李林甫並不甘心,繼續依靠楊國忠“恣為污穢”,害怕太子李亨的英武,重用安祿山等蕃人為將,“潛謀不利,為患久之”。在天寶十一年(752年),李林甫死後不久便發生了安史之亂。
四、安史之亂 再使朔方
唐玄宗在位長達三十年,前期他勵精圖治,任用大批有才能的良臣、良將,國力強盛,文化繁榮,百姓生活富裕,創造了與唐太宗“貞觀之治”齊名的第二個大唐輝煌時期,史稱“開元之治”。但是,他在位後期,沉迷於宮廷酒色絲竹之間,特別是天寶三年(744年),納其子之妃楊玉環為自己的貴妃之後,專以聲色自娛,不問朝政,重用以“口蜜腹劍”臭名昭著的李林甫為宰相,之後又重用楊貴妃哥哥楊國忠,以及宦官高力士,對貴妃之家賞賜無度,朝政黑暗,百官敢怒不敢言。由於戰爭的需要,邊鎮軍事力量不斷擴大,許多節度使擁兵自重,發展成地方割據勢力。導致安史之亂爆發。天寶十三年(754年)正月,范陽等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來朝見駕,太子李亨密奏玄宗“識其有反相,請以罪誅殺之”。但玄宗不聽,太子李亨的意見沒有被父皇接受。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身兼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和部將平盧兵馬使史思明,果然在范陽以“誅楊國忠”為名,發兵十五萬(一説二十萬)起兵造反,史稱安史之亂。由此證明,太子李亨前一年的預見是正確的。十二月,安祿山攻陷東都洛陽,進佔京師長安,自稱大燕皇帝。唐玄宗立即下詔命皇太子李亨“監國”,“親總諸軍進討”。因為安祿山是以誅楊國忠為名,軍民切齒痛恨楊國忠,楊國忠害怕,與楊貴妃商議,先派河西節度使哥舒翰為皇太子前鋒兵馬元帥,領兵二十萬守潼關,讓李亨先不要出馬。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哥舒翰兵敗,安祿山進入潼關,朝廷大驚。唐玄宗出逃四川,秋七月,任命皇太子李亨“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都統朔方、河北河東、平盧節度使”,收拾殘局,負責平叛。這樣,李亨就第二次與靈州結緣,再次成為治所在靈州的朔方節度大使,但因其是皇太子,故只是由他來領朔方節度大使,實際朔方節度府事,還是由朔方節度使郭子儀負責。唐玄宗特別下詔書:
命皇太子監國仍親總師徒東討詔
李隆基
通三立極,正維之業大;明兩作離,繼照之功博。是以貞我萬國,必在元良,弼予一人,歸之上嗣。將寄丈人之律,實資長子之師,亦既戒嚴,當除羣慝。皇太子亨,仁明植性,孝友因心。稟上德之粹靈,宅中和之正氣。恭敬之虔,豈伊橋梓,剛柔之適,無取韋弦。韞公忠而事君,總文武而行己,既不絕馳之美,可稱問膳之勤。以三善之明,助百揆之務,邇安遠肅,天平地成。屬兇險負恩,稱兵向闕,人神同憤,命爾撫軍。將徼福於宗祧,以保安於社稷。憑天之德,何響不濟?順人之心,所戰必克。庶清彼氛沴,以寧我國家。宜令太子監國,仍即親總師徒,以誅叛逆,取今月二十三日先發。所司準式,務從省便,無使勞煩。佈告遐邇,鹹令知悉。
五、太子北上 陝甘至寧
唐玄宗帶着楊貴妃等逃到馬嵬驛(今陝西興平縣境),六軍不進,請誅楊國忠、楊貴妃,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唐玄宗只好下詔,殺楊國忠,含淚賜愛妃楊玉環死。父老鄉親攔道請留太子討賊,玄宗許之。臨分手,唐玄宗對皇太子李亨説:“汝好去!百姓屬望,慎勿違之。莫以吾為意。且西戎北狄,吾嘗厚之,今舉步艱難,必得其用,汝其勉之。”臨危受命監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朔方、河東、河北、平盧節度使的皇太子李亨,回至渭北,便橋已斷,涉水而過,面對安祿山的叛亂,也是“莫知所適”,不知道該往哪裏去。這時,李亨的三王子建寧王李倓等人向李亨建議:“殿下昔嘗為朔方節度大使,將吏歲時致啓,倓略識其姓名。今河西、隴右之眾皆敗降賊,父兄彌多在賊中,或生異圖。朔方道近,士馬全盛”,“速往就之,徐圖大舉,此上策也。”長子廣平王李俶(即後來的唐代宗李豫)也同意弟弟李倓的建議,唐太子李亨接受了三王子李倓的建議,決定北上朔方。因為靈州古代為朔方(北方)之地,開元九年(721年),唐玄宗在靈州設朔方節度使,所以,人們把靈州也稱為朔方。
李亨自長安到靈州的路線是:長安—奉天(今陝西乾縣)—永壽(今陝西永壽縣)—新平(今陝西彬縣)—安定(今甘肅涇川)—烏氏驛(今甘肅涇川東北)—彭原(彭陽,今甘肅慶陽西南)—平涼郡(今寧夏固原市)—寧豐南(今寧夏中寧縣鳴沙鎮)—靈州(今寧夏吳忠市境內)。
與父皇唐玄宗馬嵬分手回到渭北以後,率領大約三千人馬,渡過渭河,路上又死傷不少,到奉天(陝西乾縣),只剩兩千人。急速北上,到新平(陝西彬縣),一口氣連夜跑了三百里路,到安定(今甘肅涇川)時,所剩不過數百人。到平涼郡(原為治甘肅平涼,唐天寶時改為治原州,今寧夏固原),又招兵買馬,得士兵數百,馬數百匹,軍勢稍振。
當李亨一行到平涼郡時,在靈州的官員,朔方留後杜鴻漸、六城水運使魏少遊、朔方節度判官崔漪、朔方支度判官盧金簡、朔方鹽池判官李涵等商議以為:“平涼散地,非屯兵之所,靈武(當時的靈武郡所以稱靈武,大部分時間稱靈州,治回樂縣,也是朔方節度使所住在州城,又稱朔方)兵實完富,若迎太子至此,北收諸城兵,西發河隴勁騎,南向一定中原,此萬世一時也。”於是,他們決定派判官李涵去平涼郡“奉籤迎”太子,“備陳兵馬召集之勢,倉儲庫甲之數”,太子“大悦”。正巧河西行軍司馬裴冕新授御史中丞赴任來到平涼,也勸太子“治兵於靈武以圖進取”。於是,太子李亨下定決心北上靈州。靈州方面,留魏少遊留後,由杜鴻漸、崔漪等官員率數千人到平涼北境白草屯(又名白草軍,蕭關縣西,今同心縣南)迎接太子,見面以後,杜鴻漸等人又親自向太子進言:“朔方(即靈州)天下勁兵處也,今吐蕃請和,回紇內附,四方郡縣大抵堅守拒賊(指安祿山等),以俟興復。殿下(指太子李亨)今理靈武,按鑾長驅,移檄四方,收攬忠義,則逆賊不足屠也。”李亨聽了非常高興,當來到豐寧南時,魏少遊等又率一千人迎接,李亨看到“黃河天塹之固”,心裏產生動搖,不想去靈州,他想整軍北渡過黃河,以守豐寧,但忽然天卻颳起大風大沙,對面不辨人物。等大軍轉向靈州行進,“風沙頓止,天地廓清”。就這樣,在眾人力勸下繼續前進,天寶十五年(756年)七月九日,大唐皇太子、朔方節度大使、天下兵馬大元帥李亨,歷時一個月,由陝西經甘肅,到達寧夏,進住當時的靈武(即靈州,今寧夏吳忠市)。唐玄宗天寶元載(742年)將靈州改為靈武郡,故靈州又稱靈武。
六、靈武即位 稱唐肅宗
李亨抵達靈武以後,魏少遊等人為他登基稱帝緊鑼密鼓地加緊準備,考慮到太子李亨等人“遠離宮闕,初至邊藩,故豐供具以悦之。”因此,準備的“殿宇御幄,皆像宮闈,諸王、公主各設本院,飲食進御,窮其水陸”,“預備供帳,無不畢備”。裴冕、杜鴻漸等人六次上書,勸太子李亨早即帝位,李亨再三推辭之後,終於在天寶十五年(756年)七月十二日,在遠離京師長安的西北重鎮靈州城南門樓,即大唐皇帝位,史稱唐肅宗,也就是大唐第七代皇帝。“羣臣舞蹈稱萬歲”,李亨“流涕歔欷,感動左右”,“即日奏其事於上皇(唐玄宗)”。頒佈詔書説明自己“靈武即位”的原因、時間、地點等:
“朕聞聖人畏天命,帝者奉天時。知皇靈睠命,不敢畏而去之;知歷數所歸,不獲己而當知。在昔帝王,靡不由斯而有天下者也。乃者羯胡亂常,京闕失守,天未悔禍,羣兇尚扇。聖皇久厭大位,思傳眇身,軍興之初,已有成命,予恐不德,網敢袛承。今羣工卿士倹曰:‘孝莫大於繼德,功莫盛於中興。’朕所以治兵朔方,將珍寇逆,務以大者,本其孝乎。須安兆庶之心,敬順羣臣之請,乃以七月甲子,即皇帝位於靈武。敬崇徽號,上尊聖皇曰‘上皇天帝’所司擇日昭告上帝。朕以薄德,謬當重位,既展承天之禮,宜覃率士之澤,可大赦天下,改元‘至德’。內外文武官九品以上加兩階、賜兩轉,三品以上賜爵一級。”
隨即派人去四川給玄宗報告,尊父皇唐玄宗為“上皇天帝”,即“太上皇”,大赦天下,改元“至德”。唐玄宗面對既成事實,只好派宰相韋見素、兵部尚書房琯、門下侍郎崔渙等人,將皇帝國寶、金冊送靈武,給新即位的唐肅宗李亨。
唐肅宗即位以後,肩負着平息叛亂、中興唐朝的重大歷史使命,為此,他實行了一系列重大舉措。
一、升格新皇帝的行在靈武郡為靈州大都督府,封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兼任靈州大都督府長史,後又加兵部尚書兼宰相;封范陽節度使李光弼為户部尚書,兼太原尹、北京留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同樣是宰相指揮前方軍事;詔郭子儀、李光弼率所統步騎五萬自河北迴師靈州勤王。
吳忠市出土大唐故東平郡呂氏夫人墓誌銘 吳忠市出土大唐故東平郡呂氏夫人墓誌銘
二、下詔請作太子時“與太子游,聯為布衣交”的“先生”李泌來靈州,封為宰相(右相),為他起草詔書。任命裴冕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是宰相。
三、封朔方度支副使、大理司直杜鴻漸為兵部郎中,朔方節度判官崔漪為吏部郎中並知中書舍人,河西兵馬使周泌為河西節度使,隴右兵馬使彭元暉為隴右節度使,呂崇賁為關內節度使兼順化郡太守,陳倉縣縣令薛景仙為扶風太守,隴右節度使郭英義為天水郡太守。
四、派出各路使節到蕃番各部請援軍、議和親、賜封賞,回紇、吐蕃遣使相繼而至,請和親,願助國討賊,都設宴款待賜賞。很快,南北蕃蠻各路援軍紛紛雲集靈州,共討安史叛亂。
五、給百官進級嘉獎。
馬啓智考察呂氏夫人墓誌銘鍾侃白述禮解讀 馬啓智考察呂氏夫人墓誌銘鍾侃白述禮解讀
唐肅宗七月九日到靈武,七月十二日在靈武即位,然後,組建新朝廷,指揮平叛,一直到九月十七日,才離開靈武,在靈武時間長達兩個多月,前後近七十天。
吳忠市歷史文脈研討會專家合影 吳忠市歷史文脈研討會專家合影
這裏要強調一下,唐肅宗即位的靈武(靈州),究竟在今天什麼地方?史學界過去曾經有長期的探索。根據作者多年考察、研究,1989年曾經提出“古靈州的城址,似應在今寧夏吳忠市境內”的觀點,已經被2003年5月8日吳忠市綠地園出土的唐靈州《大唐故東平郡呂氏夫人墓誌銘》這塊唯一物證所確證。2004年4月27日吳忠市市委政府召開“吳忠市歷史文脈研討會”專家學者一致認定:古靈州在今寧夏吳忠市境內。因此,古靈州城故址,包括唐肅宗即位的唐靈武郡(即靈州),應該在今天的吳忠市古城鄉。不是過去所説的今靈武,或靈武西南,因為,今靈武是明朝的靈州,是古靈州的搬遷,不是古靈州城,不是唐靈武。這一觀點也已經得到學術界多數人的認可。
七、玄宗下詔 承認肅宗
唐玄宗在皇太子李亨靈武即位之後連發兩道詔書,承認李亨即位合法。
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詔
李隆基
元子亨,睿哲聰明,恪慎克孝,才備文武,量吞海嶽。付之神器,僉曰宜然。今宗社未安,國家多難,宜令即皇帝位,朕稱太上皇。且天下兵權,宜制在中夏,朕據巴蜀,應座則難。其四海軍權,先取皇帝處分,然後奏朕知。待克復上京,朕將凝神靜慮,偃息大庭也。
命羣臣輔嗣皇帝詔
李隆基
皇帝自幼仁孝,與諸子有異,朕豈不知。往十三年,已有傳位之意,屬其歲水旱,左右勸朕,且俟豐年。爾來便屬祿山構逆,方隅震擾,示遂此心。昨發馬嵬,亦有處分。今皇帝受命,朕心頓如釋負,勞卿等遠去,勉輔佐之。多難興王,自古皆有,卿等乃心王室,以宗社為念,早定中原,吾之望也。
八、指揮平叛 中興唐朝
唐肅宗靈武即位之後,最重要的任務,也是他在位的最大亮點,就是指揮全國軍隊平息安史之亂。唐肅宗七月在靈州即位,以靈武為指揮平叛中心,八月詔正在河北、河東抗敵的郭子儀、李光弼兩員大將,命他們率朔方軍五萬趕赴靈武本鎮,並且聯合回紇騎兵,加上靈武本鎮的朔方軍、河隴、安西以及其他諸道軍隊,於是,對叛軍開展了大規模的反攻。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在唐政府軍打擊下,叛軍內部發生內訌,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殺死。九月,郭子儀率唐軍和回紇軍收復京師長安,接着又收復東都洛陽。乾元元年(758年)九月,唐肅宗任命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河東李光弼、淮西魯日火、興平李奐、滑濮許叔冀、鎮西北庭李嗣業、鄭蔡季廣琛、河南崔光遠、關內澤潞王思禮九節度使六十萬大軍,討伐安慶緒,沒有任命主帥,而派不懂軍事的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協調指揮戰事。十月,唐軍圍鄴城,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史思明率十三萬大軍援助安慶緒,在鄴城南史思明執殺安慶緒,返回范陽,也自稱大燕皇帝。上元元年(760年)四月,史思明南下佔領東都洛陽。上元二年(761年)二月,史思明又被其子史朝義所殺,史朝義自稱皇帝。安史之亂到此,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先後都失敗身亡,只剩下一個史朝義,可以説,唐肅宗基本上平息了叛亂,收復了兩京,使危在旦夕的大唐政權得以中興。
九、象棋皇帝 靈武下棋
唐肅宗喜下象棋,被稱為“象棋皇帝”。“悶來時,取過象棋來下,要學做士與象,得力當家。小卒兒向前行,休説回頭話。須學車行直,莫似馬行斜。若有他人阻隔了我恩情也,我就炮兒般一會子打。”(《桂枝兒·詠部八卷》)唐肅宗李亨熱衷於象棋,卻不學士象,不學卒車,偏偏學馬行斜。唐玄宗朝積禍,加上安史之亂,迫使大唐皇太子李亨與愛妃張良娣擁兵塞北,即位於靈武。逃命靈武,他還念念不忘象棋,有時竟然置堆積如山的軍情戰報而不理,與張氏整天下棋作樂。肅宗信任的重臣“侍謀軍國、元帥府長史”李泌進言勸説:“如果不懸崖勒馬,有重蹈‘馬嵬坡事件’的危險。”但肅宗卻毫無收斂,為了掩人耳目,下棋的時候,命太監將“金銅成形”的銅棋子換成“幹樹雞”雕成的木質棋子,這樣,旁人就聽不到他們下棋擲子時發出的聲音了。在文學作品中,東晉謝安、三國孔明、元末劉伯温都能“帷幄之中下棋,千里之外決勝”,唐肅宗好像也不示弱。
十、靈州產子 愛妃縫衣
唐肅宗李亨在靈州期間,指揮平叛,當時李亨非常困難,他的愛妃即後來的皇后張良娣曾為戰士縫製戰袍。當時,唐肅宗即位靈武,財源匱乏,軍需緊張成為肅宗面臨的一個特大的問題。張良娣跟隨皇太子李亨到靈武,當時安祿山已經攻陷京師長安,跟隨李亨的官員很少,道路又多艱險。每當皇太子“次舍宿止”,張良娣必居其前。太子曰:“捍禦非婦人之事,何以居前?”良娣曰:“今大家跋履險難,兵衞非多,恐有倉促,妾自當之,大家可由後而出,庶幾無患。”到了靈武以後,李亨即位是為唐肅宗,張良娣在靈武產下一個皇子,即定王李侗,是唐肅宗十四子中的第十三子,寶應初(762年)早逝,年僅7歲。張妃生下李侗剛剛三天,她便起來,為戰士縫製戰衣。唐肅宗勸阻她曰:“產忌作勞,安可容易?”張良娣曰:“此非妾自養之時,須辦大家事。”乾元元年(758年)四月,張淑妃被冊立為皇后。張良娣在靈武為戰士縫製戰袍這件事,一方面説明她對唐肅宗平叛的支持,另一方面也看出唐肅宗在靈武的困難。
十一、詩人杜甫 詩讚肅宗
唐肅宗在位期間,收復兩京,基本上平息叛亂,使唐王朝得以中興,然而,唐肅宗疑心頗重,不能知人善用,反而重用宦官,本人又一病不起,寶應元年(762年)四月十六日,發生宮廷政變,宦官李輔國、程元振擁立太子李豫,幽禁張皇后並逼死之,四月十八日,僅坐了七年皇帝的唐肅宗憂驚而死,終年五十二歲,四月二十日,皇太子李豫在唐肅宗靈柩前即位,是為唐代宗。對唐肅宗如何評價,已往史家多持低調,似乎不靠前也不靠後,但我發現當時人卻評價頗高,這裏不打算全面評價唐肅宗,僅舉大詩人杜甫詩為例。安史之亂爆發以後,詩人杜甫聽説唐玄宗逃往西蜀,皇太子李亨北上靈武即位,便急忙隻身北上投奔唐肅宗,不幸被叛軍截獲,送往長安,身陷叛軍營近半年。至德二年(757年)四月,杜甫脱險逃出,直奔肅宗行在鳳翔,被唐肅宗委任為左拾遺。大詩人杜甫賦詩讚頌,高興地“近賀”唐肅宗靈武即位,評價他是“中興主”,讚揚他動用十萬朔方兵,打敗叛軍,使唐朝免於滅亡,得以中興,現錄杜甫《送靈州李判官》詩:
送靈州李判官
杜 甫
犬戎腥四海,回首一茫茫。血戰乾坤赤,氛迷日月黃。
將軍專策略,幕府盛材良。近賀中興主,神兵動朔方。
還有,大詩人杜甫在《惜別行,送向卿進奉端午御衣之上都》詩中,同樣肯定唐肅宗即位靈武、指揮平叛、中興唐朝的豐功偉績:“肅宗昔在靈武城,指揮猛將收鹹京”;在《洗兵馬》(收京後作)詩中更是興奮地稱讚唐肅宗,抒發收復京城之後人們的喜悦心情:“中興諸將收山東”“整頓乾坤濟時了。”“京師皆騎汗血馬,回紇喂肉葡萄宮。”“鶴禁通宵鳳輦備,雞鳴問寢龍樓曉。”杜甫詩最後還提出:“安得壯士挽天河,淨洗甲兵長不用。”期盼從此以後,國家不用兵馬,天下太平!
當然,安史之亂完全平息,是在唐肅宗去世之後第二年,他的兒子,曾經跟隨他一起到靈武的廣平王李俶,即唐代宗李豫即位之初。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義逃到廣陽(今河北房山東北),因眾叛親離,走投無路,自縊而死,羣龍無首,其部將李寶臣、李淮仙、田承嗣先後向唐軍投降,相繼被唐朝政府任命為成德、幽州、魏博節度使,是為河北三鎮。至此,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最後完全平息。唐肅宗的功勞不應該抹殺。
李亨的詩不多見,只見到以下幾首:
賜梨李泌與諸王聯句
李 亨
先生年幾許,顏色似童兒。——潁王
夜抱九仙骨,朝披一品衣。——信王
不食千鍾粟,唯餐兩顆梨。——益王
天生此間氣,助我化無為。——李亨
夢 丹 書
李 亨
厥不云乎,惟其惟時。上天所保,福祿不虧。
延英殿玉靈芝詩三章,章八句
李 亨
玉殿肅肅,靈芝煌煌。重英發秀,連葉分房。
宗廟之福,垂其耿光。(此章缺二句)
元氣產芝,明神合德。紫微間採,白蕣呈色。
載啓瑞圖,庶符皇極。天心有眷,王道惟直。
幸生芳本,當我扆旒,效此靈質,賁其王猷。
神惟不愛,道亦無求。端拱思惟,永荷天體。
關於唐肅宗,有興趣的讀者,推薦你們可以去看一本書,即《唐肅宗評傳》,任士英著,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趙文潤教授在序言中指出,本書作者任士英長期潛心研究,通過史料的蒐集、考辨,令人信服地證明,唐肅宗李亨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功績顯著,而且他還繼承了開元天寶盛世的某些成果。唐肅宗表面上看起來是謹小慎微,實際上是大智若愚,是一位頗有主見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