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口徑艦炮

鎖定
大口徑艦炮,指的是所有口徑在130毫米以上的艦炮,又稱重型艦炮。其主要任務是攻擊岸上和海上的目標。MK71-0型203毫米艦炮也是一種大口徑艦炮,它的最大射程可達51公里,射速每分鐘12發,炮彈重118公斤。
但是在二戰後隨着航母的崛起,大口徑艦炮幾乎沒有了攻擊水面艦艇的機會,其價值只剩下對地支援這樣的任務,於是各國皆放棄了研發和裝備這樣的大口徑艦炮。
中文名
大口徑艦炮
外文名
Large caliber naval gun
標    準
口徑在130mm以上的艦載火炮
出現時間
十九世紀

目錄

大口徑艦炮出現

自從人類發明了火炮以後,人們就想要把這種威力無窮的武器裝載到艦船上。艦炮這一古老的常規艦載兵器,作為執行海上作戰任務的一種熱兵器,是14世紀最早用於戰船上的原始臼炮。這些古老而簡陋的武器笨重且效率低下,在海戰中難以發揮作用,只能在對陸轟炸時一顯身手。

大口徑艦炮發展

到16世紀初,艦炮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隨着火器技術的發展,
到十九世紀三十年代,艦船上已經開始裝備一些200~220mm的轟擊炮,在1853年的希摩普海戰中首次使用。
但是,真正算得上現代艦炮先祖的是十九世紀中葉出現的後裝式線膛炮(1864)和彈性炮架(1897),這類艦炮開始使用無煙火藥、裝甲炮塔和供彈機,漸漸形成了艦炮體系。 [1] 

大口徑艦炮鼎盛

艦載機反艦導彈統治大海以前,艦炮一直是戰艦最主要的武器,更大威力的艦炮會使戰艦擁有更強的攻擊能力和更大的戰鬥力,戰艦裝備的主炮威力一度成為評判戰艦優劣的主要標準。19世紀末開始,隨着技術的進步,大口徑艦炮顯示出在海戰中決定勝負的作用,尤其是在日俄戰爭中的對馬海峽海戰以後,形成了“大艦巨炮主義”統治海軍戰略的時代。
北卡羅來納級/南達科他級的前主炮 北卡羅來納級/南達科他級的前主炮
進入20世紀,隨着1906年英國建造出無畏號戰列艦,各海軍強國傾其國力建造搭載大口徑艦炮的戰列艦,展開造艦競賽。各海軍強國競相不惜血本研發威力更大、射程更遠、精度更高的大口徑巨炮,以及為攜帶這種巨炮而建造噸位更大的戰列艦,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日德蘭海戰成為戰列艦主宰海洋的“大艦巨炮製勝主義”理論歷史頂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空前絕後的戰列艦大和號以及姊妹艦武藏號更是把大艦巨炮主義發展到頂峯。 [1] 

大口徑艦炮衰落

二戰逐漸接近尾聲,英美這樣的國家已經意識到航母和海軍航空兵在海戰中的巨大作用。隨着大和號戰列艦的沉沒,大艦巨炮的年代也落下帷幕,而後來開發的各式導彈更是進一步削弱了艦炮在海戰中的作用。
現代戰艦上的76mm艦炮 現代戰艦上的76mm艦炮
但是,後來人們也意識到,只靠導彈並不能解決所有事情。於是,現代艦炮取代老式艦炮重新上艦。它們可發射制導炮彈和火箭增程炮彈等各種不同類型的炮彈,可對地支援或反艦防空。美國海軍艦艇上裝配的155毫米艦炮,射程可達35公里,射速為每分鐘10發,炮彈重102公斤,可以承擔多種用途。
參考資料
  • 1.    楊宇剛 艦載武器[J] 2004(5):6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