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井頭村

(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鎮大井頭社區轄自然村)

鎖定
大井頭村,隸屬於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鎮大井頭社區,位於大朗鎮東北部,東與常平鎮相接,東北與東坑鎮接壤,南、西、北分別與大朗鎮水口村、蔡邊村、聖堂村、長塘村、居民村、巷頭村、竹山村相鄰。距鎮政府約1千米,面積約4平方千米。2015年末,大井頭村户籍人口5784人。 [1] 
明末清初,大井頭村屬東莞縣文順鄉第三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東莞縣第一區大山鄉,大朗人民公社大朗生產大隊,大朗區大朗鄉,東莞市大朗鎮大朗管理區,大朗鎮大井頭行政村,大朗鎮大井頭社區。 [1] 
2015年,大井頭村集體經營以工、商業為主,毛織業、其他行業為輔。該村有商鋪1320家,工業企業350多家,其他企業100多家;村集體總收入為1.06億元,該村人均收入5000多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有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1] 
中文名
大井頭村
行政區類別
自然村
所屬地區
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鎮大井頭社區
地理位置
大朗鎮東北部
面    積
4 km²
電話區號
0769
人口數量
5784 人(截至2015年末户籍人口)
車牌代碼
粵S

大井頭村歷史沿革

明末清初,大井頭村屬東莞縣文順鄉第三都。
清末,屬缺口司第五都。
民國期間,屬第三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東莞縣第一區大山鄉,大朗人民公社大朗生產大隊,大朗區大朗鄉,東莞市大朗鎮大朗管理區,大朗鎮大井頭行政村,大朗鎮大井頭社區。 [1] 

大井頭村行政區劃

大井頭村為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鎮大井頭社區轄自然村,行政區劃代碼沿用大井頭社區行政區劃代碼為441900113008。 [1-2] 

大井頭村地理環境

大井頭村位置境域

大井頭村,位於大朗鎮東北部,東與常平鎮相接,東北與東坑鎮接壤,南、西、北分別與大朗鎮水口村、蔡邊村、聖堂村、長塘村、居民村、巷頭村、竹山村相鄰。距鎮政府約1千米,面積約4平方千米。 [1] 

大井頭村地形地貌

大井頭村坐落於丘陵地帶,境內有巷尾嶺,海拔50米。 [1] 

大井頭村人口

大井頭村世居村民為葉姓。2015年末,大井頭村户籍人口5784人,其中男2921人,女2863人;最年長者97歲(女)。外來暫住人口11549人。祖籍該村的海外僑胞及港澳台同胞有1000多人。 [1] 

大井頭村經濟

大井頭村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甘蔗、花生、番薯、木薯、黃豆等農作物。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村民大量種植柑橘、荔枝、龍眼等果樹。20世紀80年代後期,傳統農業逐漸衰退,轉變為以工業為主。2015年,大井頭村集體經營以工、商業為主,毛織業、其他行業為輔。該村有商鋪1320家,工業企業350多家,其他企業100多家;村集體總收入為1.06億元,該村人均收入5000多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有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1] 

大井頭村社會事業

大井頭村教育事業

2015年末,大井頭村內有小學2所,幼兒園2所。 [1] 

大井頭村文化事業

2015年末,大井頭村有健身室、乒乓球室、籃球館、羽毛球館、文化廣場、文化活動中心等,有公園2座,文化閲覽室1間(2015年藏書3萬多冊)。 [1] 

大井頭村基礎設施

1965年,大井頭村通電,1984年通自來水,1989年通電話,1995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2002年通互聯網。 [1] 

大井頭村交通運輸

大井頭村有國道G107、省道S357、縣道X195以及鄉道金朗中路、銀朗路、朗常路等經過。 [1] 

大井頭村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大井頭村始建於南宋鹹淳二年(1266年),因村民以種植黃麻為生,故名“黃麻園”。後有人在一山坡發現天然陷洞,有清泉水湧出,且泉水口特大,便用青磚紅石修建成一口水井,供村民使用,因此又改稱“大井頭”。 [1] 
  • 本地方言
大井頭村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大朗話。 [1] 
  • 傳統民居
大井頭村內有廣府傳統民居36座,其中建於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羣佔地面積2500平方米。該建築羣包括13間民房、葉氏大宗祠、光裕堂和誠士書室,四條百米長的石砌巷道,以及有800多年曆史的兩口水井,被列為東莞市第8批文物保護單位。
葉氏大宗祠,建於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1993年重修,佔地面積1200平方米,三開三進兩側廊虎佈局,前後兩個天井,東西兩側山柱不靠壁,成“撲地獅子滾球”形制,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
光裕堂,又稱“香火堂”,坐落在大井頭圍前中央,建於清代,為一進建築,祠堂前曾有牌坊,牌坊前面刻有“樞密流芳”,後面刻有“軍門著跡”,清道光年間重修,加為二進。清同治十年(1871年),再行整改,新建後樓,增設牌坊。光裕堂於1957年拆毀,後改建為村委會辦公室,後為村麒麟訓練館。
蟹眼水井,鑿造於北宋年間(960—1127年),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
村中有誠士書室,建於明清時期,佔地面積120平方米,整體保存完好,門面磚有脱落,有人居住,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宏育學堂,建於1927年,2010年重修,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代表性楹聯“名留密院,威鎮軍門”“無地起樓台清介特書公論榮褒綱目筆,有功恢韶廣忠忱可鑑聖賞欣逢甲子門”“品望重台銜簡易自持相業既成退隱顏崗貽後代,忠貞扶宋室廣韶克復留聲有待僻居朗境始開基”“崇勤儉以持家耕者耕讀者讀居業不遷深望後人思舊奮,本仁義以致信親其親長其長敦倫勿替常懷奕世篤前型”“祠傳翠柏署植丹榴睹物思人何啻萬年喬木,脈本京山源通南海分支衍派居然百世長流”,均書於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存於大井頭葉氏大宗祠;代表性匾額“葉氏大宗祠”書於1993年,存於大井頭葉氏大宗祠。 [1] 
  • 民俗文化
大井頭村每年正月十八日,該村在學校文化廣場(籃球館)舉行敬老節,全村60歲以上老人歡聚一堂,觀看文藝表演。每年清明節葉氏村民自發組織到南海大瀝祭拜葉氏始祖(葉正簡公)。該村唱哭嫁歌的習俗形成於明代,歌詞由新娘按曲調自行演唱,體裁靈活,內容自由,句數不限,即興而唱,每唱一人或一事,多為七字句,亦有一句多達十餘字者,不受押韻限制。哭嫁歌不僅哭唱家人,還哭唱朋友或家畜,任新娘自由發揮。根據出嫁程序,哭唱又分為“哭父”“哭母”“哭辭別祖宗”“哭梳妝”等。2008年,大井頭村重新改編創作“哭嫁歌”,由項目代表傳承人飾新娘演唱,另由30多人組成迎親隊伍,有嗩吶、鑼鼓釵、大紅花轎,還有大衿姐、眾伴娘等伴舞,通過表演形式匯聚成民間藝術節目。該節目於2007年6月參加首屆國際廣東小曲王爭霸賽,獲“最具民間特色小曲獎”,多次參加“流金歲月粵韻悠揚”東莞市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演,還曾在2008年9月廣東省第二屆“民間歌會”獲銅獎。 [1] 

大井頭村地方特產

大井頭村境內特色農產品有荔枝;傳統節慶食品有紅團、圓籠、硬餅、油角、糖環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