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多調性

鎖定
多調性,音樂術語。是指在音樂創怍過程中同時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調重疊的技法。它的特殊表現意義主要取決於不同調的重疊所產生顯著的遠關係和聲效果。如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劇《彼特魯什卡》音樂裏C大調和升F大調的並置;普契尼的歌劇《圖蘭多特》第二幕開始處的六次調重疊手法。 [1] 
十九世紀以前,多調性曾被一些作曲家作為一種表現幽默效果的手法。二十世紀上半葉法國一些作曲家,特別是“六人團”中的米約都熱衷採用這種手法。其它作曲家如美國的艾夫斯、德國的興德米特等都在創作中有意識地採用這種現代音樂技法。 [1] 
中文名
多調性
外文名
polytonality
概    念
在音樂創怍過程中同時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調重疊的技法
分    類
音樂術語
指兩個以上不同調性的同時結合。兩個調性的結合一般稱雙調性。多調性(包括雙調性)是從20世紀初開始的一種新的調性類型,是傳統調性的一種特殊變體。它的每一個調性層次大都建立在傳統調性的基礎上,或具有傳統調性的某些特點,如自然調式或明確的中心音等。但它又是調性思維複合化的表現,產生複雜的和聲效果。重疊的調性之間關係愈遠,則音響愈尖鋭。由於多調性是源自傳統而又打破傳統的一種特殊手法,為一些現代作曲家所喜用。它與無調性寫作手法併為表現主義音樂的重要寫作方法。多調性的淵源可追溯至歐洲中世紀的奧加農的平行四度或五度的聲部進行,具有相距四度或五度的兩個調的重疊作用。在18世紀的復調音樂中,四度或五度的完全模仿,也帶有各聲部調性重疊的作用。B.巴托克在1908年寫的《十四首小曲》中的第1首,是現代多調性音樂中最早的作品之一。下例為該曲的開始部,上方聲部為E大調,下方聲部為C弗裏吉亞調式,形成雙調性:其他應用多調性手法的作家有:I.F.斯特拉文斯基、M.拉韋爾、С.С.普羅科菲耶夫、P.欣德米特、K.希曼諾夫斯基、D.米約等人。
參考資料
  • 1.    鄒賢敏 主編.西方現代藝術詞典.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第4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