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多裂葉荊芥

鎖定
多裂葉荊芥(Schizonepeta multifida (L.) Briq.)是唇形科裂葉荊芥屬植物,多年生草本,高25-60釐米。產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生於松林林緣、山坡草叢中或濕潤的草原上,海拔1300-2000米。蘇聯,蒙古也有。全株含芳香油,油透明淡黃色,味清香,適於制香皂用。
中文名
多裂葉荊芥
拉丁學名
Schizonepeta multifida (L.) Briq. [4]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唇形目
唇形科
裂葉荊芥屬
多裂葉荊芥

多裂葉荊芥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莖木質,由其上發出多數萌株。莖高可達40釐米,半木質化,上部四稜形,基部帶圓柱形,被白色長柔毛,側枝通常極短,極似數枚葉片叢生,有時上部的側枝發育,並有花序。
葉卵形,羽狀深裂或分裂,有時淺裂至近全緣,長2.1-3.4釐米,寬1.5-2.1釐米,先端鋭尖,基部截形至心形,裂片線狀披針形至卵形,全緣或具疏齒,堅紙質,上面橄欖綠色,被微柔毛,下面白黃色,被白色短硬毛,脈上及邊緣被睫毛,有腺點;葉柄通常長約1.5釐米。
花序為由多數輪傘花序組成的頂生穗狀花序,長6-12釐米,連續,很少間斷;苞片葉狀,深裂或全緣,下部的較大,長約10毫米,上部的漸變小,卵形,先端驟尖,變紫色,較花長,長約5毫米,小苞片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帶紫色,與花等長或略長。花萼紫色,基部帶黃色,長約5毫米,徑2毫米,具15脈,外被稀疏的短柔毛,內面無毛,齒5,三角形,長約1毫米,先端急尖。花冠藍紫色,幹後變淡黃色,長約8毫米,外被交錯的柔毛,內面在喉部被極少柔毛,冠筒向喉部漸寬,冠檐二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中裂片最大。雄蕊4,前對較上唇短,後對略超出上唇;花葯淺紫色。花柱與前對雄蕊等長,先端近相等的2裂,柱頭略粗,帶紫色。
小堅果扁長圓形,腹部略具稜,長約1.6毫米,寬0.6毫米,褐色,平滑,基部漸狹。
多裂葉荊芥
多裂葉荊芥(37張)
花期7-9月,果期在9月以後。 [5] 

多裂葉荊芥生長環境

生於松林林緣、山坡草叢中或濕潤的草原上,海拔1300-2000米。

多裂葉荊芥分佈範圍

多裂葉荊芥
多裂葉荊芥(5張)
產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蘇聯,蒙古也有。模式標本採自蘇聯。

多裂葉荊芥主要價值

全株含芳香油,油透明淡黃色,味清香,適於制香皂用。

多裂葉荊芥栽培要點

秋播者次年5月下旬至6朋上鏡收穫;春番者當年8至9月收穫;夏番者當年10月收穫 。當果穗上部種子變褐色,頂端的花尚未落盡時,于晴天露水乾後,割下全株,攤曬,曬至7至8成干時,放通風處,莖基着地,相互搭架,陰乾;如遇陰雨可烘乾,温度控制在40℃以下。

多裂葉荊芥近緣種區別

荊芥:本草名叫假蘇,又叫鼠奠、姜芥。生長在漢中的湖泊沼澤旁及嶽州、歸德州,如今到處都有分佈。莖方形,莖上有凹面。葉像獨掃葉,但比較窄、小,淡黃綠色。結小穗,上面着生細小的黑色種子,鋭圓。荊芥大多為野生,因為它的香氣像蘇子,所以稱為假蘇。易混淆唇形科裂葉荊芥屬裂葉荊芥或其近緣種多裂葉荊芥。野外調查時發現河南太行山地區的農民沒有將它們嚴格區分,都作荊芥用 [1] 

多裂葉荊芥有絲分裂過程

採用常規壓片製片法進行多裂葉荊芥有絲分裂過程觀察,並對有絲分裂中期染色體進行核型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多裂葉荊芥在有絲分裂間期→前期核膜先消失,繼而核仁消失;在後期→末期核膜的形成早於核仁。有絲分裂中期染色體核型公式為2n=2x=12=12sm(2SAT),其中第2對染色體短臂具隨體。多裂葉荊芥所有染色體均為亞中部着絲粒染色體,核型類型為2A型,屬於基本對稱型 [2] 

多裂葉荊芥離體再生體系

多裂葉荊芥離體再生的最佳外植體為帶有葉腋的莖段,誘導不定芽再生的適宜培養基為MS+0.2mg/L NAA+1.0mg/L TDZ,每個外植體產生不定芽數平均為18個;不定芽增殖培養每4周為1個週期,理論年繁殖係數可達1×1812;當不定芽生長至3-4cm時移入生根培養基誘導生根;適宜的生根培養基為MS+0.2mg/L NAA,移栽成活率為53.85%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