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多寶格

鎖定
多寶格,又稱百寶格、博古格、博古架,是專為陳設古玩器物的。多寶格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格內做出橫豎不等、高低不齊、錯落參差的一個個空間。
中文名
多寶格
別    名
“百寶格”或“博古格”
材    料
木質

目錄

多寶格歷史發展

中國古典傢俱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到明清時代,大體形成固定的格式,分為牀榻、桌案、椅凳、箱櫃、憑几、屏風等幾大類別。
明代的傢俱圖錄中,沒有多寶格,但有書格和欄架格。書格和欄架格主要是裝書的,那會兒的書以線裝為主,一般都是平放。這兩種格都不裝門,也沒後背板,分層而設,雙面透空,有點類似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現的書架。欄架格還裝有較矮的欄板,顯得高雅別緻。這應該説是多寶格的雛形。
它是進入清代才興起,並十分流行的傢俱品種。多寶格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格內做出橫豎不等、高低不齊、錯落參差的一個個空間。人們可以根據每格的面積大小和高度,擺放大小不同的陳設品。在視覺效果上,它打破了橫豎連貫等極富規律性的格調,因而開闢出新奇的意境來。多寶格興盛於清代,與當時的扶手椅一起,被公認為是最富有清式風格的傢俱之一。

多寶格分類

多寶格的材質和工藝方面劃分,有紫檀黃花梨酸枝木紅木類,榆木楸木柴木類,鑲嵌、彩繪、雕填、刻灰、斷紋等金漆鑲嵌類。
從造型上劃分,有長方形、圓形、半圓形、瓶形、八方形以及月洞式等異形類。
從規格上劃分,大多為常規的,但也有可以覆蓋一面牆壁的大型多寶格,還有可以擺放在桌案上或懸掛在牆壁上的袖珍多寶格。

多寶格考證

傢俱是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俗風情的集中表現。中國從夏商周到秦漢,崇尚的是簡約風格,民風淳樸,人們往往席地而坐。適應這種民風,長期使用的是適宜席地或跪坐的低矮傢俱。近日看反映漢唐歷史的電視劇裏出現了圈椅和多寶格,實在是編導缺乏對古典傢俱歷史的瞭解產生的大謬。其實,垂足而坐的傢俱如椅凳等,經過魏晉到唐代的演變,到宋代才真正出現。古典傢俱由低型向高型的發展,到了明清時期,才達到其巔峯。所以,一般研究中國古典傢俱,以研究明清傢俱為主。至於説紅木傢俱,即通常所説的硬木傢俱,也是明代才有的。有人經過研究得出結論,説硬木傢俱的使用,與鄭和下西洋有關。鄭和下西洋是做出口貿易,出發時,滿船裝的是中國的瓷器、絲綢等商品。回來時,船是空的,怕帆船傾斜,要用沉的東西壓艙,於是選中了東南亞的紫檀和黃花梨等硬木,這些壓艙的硬木料相當重,放在水裏往下沉,帶回宮裏,被工匠們發現,做成了傢俱,深受當朝皇上的喜愛,沉的傢俱不但結實耐用,還有一種厚實凝重感,正附會於皇家渴望江山永固一勞永逸的理念。
由於清代的乾隆年間,收藏古玩已成時尚,用多寶格來陳列和展示藏品自然應運而生。只不過它的普及程度有限。金漆鑲嵌廠的技術人員經過考證,最終得出結論,多寶格產生於明末清初,流行於乾隆年間,它是由最初的書格和欄架格以及做隔斷和裝飾用的“碧紗廚”和“集錦?子”演變而成的。這一論點得到了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張淑芬的首肯。她認為明代傢俱中的亮格、帶架格已具有多寶格的特點。發展到清乾隆年間,多寶格這種形制更加完美和實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