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多利亞柱式

鎖定
多利亞柱式是古希臘古風時期的典型建築風格之一,即多立克柱式,是古希臘三柱式中最早出現的柱式。與公元前15世紀絕跡的埃及的圓柱相似,具體式樣其出現於公元前7世紀的石柱上,並一直保持到古希臘晚期,即公元前4世紀至羅馬人統治地中海的時期,並在最後這一時期慢慢趨於消失。隨着時間的推移,柱體更加粗壯,形成多利亞式柱莊嚴的外觀。但是到了古希臘晚期,它又重新變細,並且整體規模變小。
多利亞式柱子沒有柱礎,直接立於基石之上,柱身粗壯,柱頭簡單,有頂天立地般的雄偉氣魄。其柱子的高、寬比(即柱高與柱基直徑的比)為5.5比1,有的甚至為4比1。這是一個頗為粗壯的比例,其他柱式的比例為8~10比1,東方許多用木柱的建築甚至達到15~20比1。
中文名
多利亞柱式
類    別
文化博物館
地    點
希臘
竣工時間
公元前7世紀

目錄

多利亞柱式特點介紹

多利亞式柱子從上到下刻以凹槽(一般為20條)。多利亞柱式雖然與其他柱子一樣從下到上逐漸收縮(下粗上細),但收縮不是簡單的直線式,而是在中間略微膨脹,形成一條可以感覺到的曲線,在我國的建築術語中被稱為“減殺”。這種收縮曲線使柱子顯得更有彈性和力量,賦予石頭以生命的韻律。多利亞式柱子的柱身之上由方圓兩個構件組成,下連柱身的圓形頸石,它向外挑伸的輪廓也非常注意構造優美的曲線。上接檐部的是方形石板。柱子以上是檐部。它由上承屋頂的檐壁(也稱中楣)和下連柱頂的額枋(也稱框緣)構成。檐壁之上還有挑出的檐口,額枋是平整的石條,乾淨利落,不帶任何裝飾,檐壁則交替由三隴板和間板構成。三隴板是長方形板面,上刻浮雕。檐壁是柱式中最富有裝飾的部位。由於額枋和檐壁之高都不小於柱寬,因此多利亞式的檐部看起來相當突出,往往達到柱高的1/3,早期甚至可達1/2。檐部之上的平緩屋頂相當簡單,各種柱式都相同。
多利亞式神廟的結構很簡單,甚至在它規模宏大的時期也是如此。在這樣結構簡單的建築物上,很細微的變化也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多利亞式建築結構、建築體系和裝飾風格的持久的簡潔性不僅對人們理解建築,而且對人們理解整個希臘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這種裝飾方面樸實無華的傳統風格很好地代表了希臘大陸及其諸島的建築特點。它的基本成分經歷數個世紀而長盛不衰。構成傳統的多利亞式建築特點的因素是包括柱頭在內的圓柱以及神廟外部門廊的柱頭上方的雕帶或相連的構造。

多利亞柱式起源

由於公元前7世紀希臘和埃及之間的貿易往來,多利亞式最初的建築形式受到埃及建築的影響。多利亞式柱子與公元前15世紀絕跡的埃及的圓柱相似。然而,多利亞的柱子的外形也於邁錫尼柱子和米諾斯的樣式接近。
馬拉松戰役勝利後,雅典遭到波斯的洗劫。公元前449年,希臘與波斯簽訂和約,確定了雅典在希臘世界的霸權地位。以雅典衞城的修建為代表,開始了一股波及奧林匹亞、意大利和西西里島等地的建築熱潮,這些建築中相當一部分是採用多利亞式風格的,並且往往屬於與勝利有關的紀念性建築物。它們表現了戰爭的殘酷以及希臘人民的痛苦和團結。而這個世紀下半葉的建築表現了戰爭的勝利。
公元前4世紀之後,多利亞式建築風格趨於消失,或者更為簡潔。這一現象在早於和晚於帕特農神廟的其他多利亞神廟均有所表現。它們的大致特點是,內殿裏有兩排圓柱形成雙層走廊,神廟前有6根圓柱(六柱式)。傳統的多利亞式風格是希臘建築最為穩定的風格,也許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它才在古希臘晚期因為不能適應希臘成為敵國後人們習慣的改變而消失。
奧林匹亞的赫拉神廟是所知的最古老的多利亞式神廟。
德爾斐的雅典娜神廟發現了12根勻稱的圓柱,為一座已經消失的、公元前7世紀的神廟所有,它們的高度相同,均為柱子底座直徑的6.5倍。
科孚島上的加里特薩的阿爾忒彌斯神廟是一座公元前6世紀的宏偉建築。它最長的一側長近50米。門廊前各有8根立柱,表明了最初的多利亞式神廟設置越來越多的圓柱以便賦予建築物以威嚴氣勢的趨勢。
波西東尼亞衞城:在帕埃斯圖姆(希臘人在那不勒斯南部的波西東尼亞建立的古老殖民地的拉丁文名稱)有一些文藝復興時期和啓蒙運動時期最著名的希臘神廟,由於沒有想建立在小亞細亞和希臘本土的希臘古城一樣落入土耳其人手中,因而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大教堂”神廟是其中最古老的一座,它的正面和後面分別有9根圓柱,兩側分別有18根圓柱,寬24米,長54米。內墊有一排中央圓柱。為德墨特爾修建的神廟不及建造時間較晚,而且規模較小。從兩國神廟殘留的裝飾城分鐘可以辨認出三槽板紋飾、排檔間飾以及惟一的一個擁有幾何圖案的簡單的水平石板作裝飾的多利亞式飛檐。
多利亞式柱子和柱頭脱胎於早先的木質柱子,其特點是粗壯而沒有柱座。柱身上刻有凹紋,以便達到細高的視覺效果。凹紋通過一個金屬環狀裝飾物集中在柱頭部。最初的石柱的凹紋是通過一個叫做圓箍線的線腳在柱頭匯合,而不是金屬環狀飾物。
多利亞式建築風格主要表現於圓柱的體積和式樣上,此外,柱頭和雕帶上也有所體現。多利亞風格是一種既保留原是建築成分的痕跡,由展示抽象的裝飾特點的建築體系。

多利亞柱式演變

多利亞柱式的發展
多利亞式柱直接矗立在神廟底座的最高一層,即台座上。考古學家根據底座來推測神廟的大小。柱身上刻有20條凹紋,形成一道道稜;直徑由下而上逐漸減小,使柱身側影形成細微的曲線,稱為圓柱微凸線。在柱身上部、柱頭下面的地方,刻有3條凹紋,叫做圓箍線。
柱式的演變 柱式的演變
柱頭:最早的多利亞式柱頭由兩部分組成。一是鐘形圓飾,狀如盤子,比柱座寬許多,橫截面為圓形,側影為曲線。二是鐘形圓飾上的頂板,其橫截面為正方形,側影為直線。柱頭的式樣隨着時間的推移而發展變化。
柱頂過樑和雕帶:雕帶是多利亞式建築另一個有特點的成分,它也出現於公元前7世紀,在此之前的邁錫尼的建築裝飾成分中就有過雕帶的先例。多利亞雕帶位於水平的柱頂過樑之上,柱頂過樑之下有柱頭支撐。雕帶是由兩種交替出現的裝飾成分三槽板紋飾和排檔間飾構成。
三槽板紋飾:架於立柱上橫樑兩端端面的裝飾物。在多利亞的裝飾裏,整個逐浪的周沿、所有圓柱的中心線和圓柱之間洞孔的正中都刻有這種飾物。飾紋均為垂直的凹紋。
排檔間飾:排檔間飾是三槽板紋飾之間的石頭部件,上面用自然主義的圖案和遠古時代的故事情景作裝飾。
山牆的宏偉結構:在多利亞式柱、柱頭和雕帶之後不久,於公元前6世紀,在山牆上出現了最早的雕刻裝飾:蛇發女怪和麪目猙獰的神話動物。也有表現與神廟的祭禮活動有關的神話情景的雕刻。隨着時間的推移,山牆上裝飾的發展是多利亞神廟本身變成一件雕刻品。
從公元前7世紀起,多利亞式建築開始採用石頭作材料,儘管也有一些木頭的遺蹟,但到公元前6世紀,所有的神廟都用石頭建造。這是的多亞式建築風格,即規模宏大、柱身一次比一次粗壯以及裝飾的樸實無華得以徹底固定下來。
內部空間:在內部空間的處理方面,希臘人特別強調光線的處理,利用光和影的變化來加強神廟的神秘性。這受到了埃及建築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