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夏葆元

鎖定
夏葆元,1944年生於上海市,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65年畢業於上海美專本科油畫系,後在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任藝術指導。國家一級美術師。1988年4月移居美國紐約,從事繪畫、設計、教學工作。
中文名
夏葆元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944年2月
畢業院校
上海美專
職    業
畫家
出生地
上海市
代表作品
《麪糰》《士別》《黃河忿》

夏葆元人物經歷

夏葆元 夏葆元
1944年2月生,上海市人。
上海美專三才子之一。其它兩位為魏景山陳逸飛 [1] 
1965年畢業於上海美專本科油畫系,後在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任藝術指導十五年之久。1981年始在上海交通大學美術研究室任西畫部主任,1985年始在上海油畫雕塑院任油畫創作組負責人,1988年年初被評為國家一級美術師。1988年4月移居美國紐約,至1991年修習於紐約亨特學院及普拉特美術學院。1988年至今為自由職業者(繪畫、設計、教學),擔任平面設計、紡織員射界工作,曾為多家品牌公司創制產品,如:POLLO、LEV、STRANSS等以羣展為主的展覽:分別在紐約、邁阿密。作品曾展出於國內及日本、美國、意大利等國家,並獲多種創作及出版獎項。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

夏葆元畫家自述

畫董其昌肖像,曾使我為難
夏葆元作品 夏葆元作品
我供職的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坐落在松江大學城內,這個生機盎然的所在,不期然讓我想起曾經生活在此地的兩位與我同等職業的人物:一個是明末的董其昌,另一個是現代的程十發。我校將舉辦一個歷史畫展,同時成立相應的研究機構;任務已然下達,我正為選題而煩惱;是否應該在展出時掛上一幅董其昌的肖像?這個富於挑戰性的命題為何使我倍感興趣、從而揮之不去?這大約涉及到藝術創造的深層心理因素,一時難以解答!
董其昌為我國名留青史的書畫大家,他是一個長居鄉間的朝廷命官,又是地方上品行不端的人物;憤怒的鄉民曾搗毀和焚燒了他的宅邸、綿延數十街。我崇拜董氏的藝術,他開創了一代風華,卻不屑於董氏的品格;未來的董其昌肖像將以怎樣的面目呈現世人?這個問題使我陷於兩難境地。當我決定去畫時,卻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每當我去學校的途中,駕車行駛在“華亭府”南其昌路一帶時,便多了一份奇異的心思;我想:車輪壓着的也許正是董其昌萬頃良田的阡陌,或是他豪華的宅基;我的車輪也許剛剛滾過董其昌當初置放畫案的那個角落。何處又是他當年被鄉民焚燬的畫棟雕樑朱欄曲徑園亭台榭和密室幽房之所在?
與此同時,我的評判標準也產生了疑問;所謂“人格即畫格”,“文如其人”等信條,也許只是一句空話?為此我翻過史料、查了地方誌,盡力從中發現哪怕一丁點兒能符合董氏繪畫書法作品中,那些高古清堅的格調,令我重新證實上述關於“人格即畫格”“文如其人”等等、我們堅信不疑的信條;但不幸的是,史料中盡是那些關於董其昌的諸如強佔民女、魚肉百姓的斑斑劣跡,這使我久久不能釋懷;從當時遺留下的幾幅似是而非的董氏畫像中,均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兩頰上各有一顆對稱的黑斑,董氏究竟長得怎麼樣無從定論,但長有黑斑倒是確鑿的,這也足以勾畫出我心目中一個惡棍的概念化的形象。
不久之後,我偶然唸到一段文字,終於解開了我的心結中的一環,使我茅塞頓開;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説:把從私人生活角度對偉人所作的道德評價,代替從歷史所作的歷史評價,是不適當的。暫且不説哲人的表述是否精準,我重新考慮了肖像的構思,並將之完成。細心的觀者不難從我的作品中辨別出這種思考和掙扎的痕跡。
人是多面性的;也許,標籤式、劃一的去刻畫人物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

夏葆元主要作品

夏葆元作品 夏葆元作品
《麪糰》《士別》《黃河忿》等。
夏葆元作品 夏葆元作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