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讓-馬丁·沙可

鎖定
Charcot (1825.11.29-1893.08.16),法國神經學家,現代神經病學的奠基人,被稱為神經病學之父。
外文名
Charcot
出生日期
1825年11月29日
逝世日期
1893年08月16日
職    業
法國神經學家

讓-馬丁·沙可人物簡介

出生於法國巴黎,因冠狀血栓逝於法國莫爾旺市。雖然他是一位屬於十九世紀的科學家,其影響力卻一直延續到了下一個百年。在他的一些鼎鼎大名的學生所做的研究中,這種影響顯得尤其突出。

讓-馬丁·沙可生平

讓-馬丁·沙可個人生涯

Charcot在1825年下半年出生於法國巴黎,是制輪工匠之子,1853 年於巴黎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1860 年成為該校教授,1862 年在拉薩爾帕蒂里爾醫院建立了神經科。1872 年任巴黎大學醫學院病理解剖學教授,長達33年。1893年,他逝世於法國的Morvan。

讓-馬丁·沙可從醫生涯

從1862年起,他與巴黎的Salpêtrière醫院建立了合作關係,這段關係在他一生中一直持續,最終使他成為了醫院的主任。Charcot最為人所熟知的身份是一位傑出的醫學教師,他吸引了許多從歐洲各地慕名而來的學生。他的研究重點轉向神經學後,成為了現代神經學公認的創始人之一。1882年,他在Salpêtrière成立了一所神經疾病診所,這在當時的歐洲是獨一無二的。
Charcot對後來被稱為歇斯底里的疾病,抱有很大的興趣。這種病表面上是一種伴隨着生理表現的精神疾病,能立刻引起一位神經學家的好奇。他相信歇斯底里是家族遺傳下來的神經系統衰弱所導致的結果。歇斯底里可能是被悲劇性的事件,比如一次事故所引發的,但之後就會表現出發展性和不可逆性。為了研究從他所關注的角度研究歇斯底里,他學習了催眠術,並很快成為了這門新興“科學”的大師。Charcot相信催眠狀態與歇斯底里的發作是非常相似的,因此他對病人進行催眠,意圖誘發並研究他們的症狀。他並沒有通過催眠治癒他們的打算——事實上,他感到只有歇斯底里病人才可能被催眠。被稱為“神經學的拿破崙”的他,會向學生和其他人演示如何催眠病人。
Charcot的學生包括比奈(Alfred Binet)、皮埃爾·讓內(Pierre Janet)以及西格蒙特·弗洛伊德。他們都深受Charcot的影響,並繼續以自己的方式應用催眠法。不過,他們不同意老師認為催眠是一種神經學現象的觀點。他們都將催眠狀態視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讓-馬丁·沙可其它研究

Charcot的工作同樣囊括了神經學的其他方面。他首先記述了由於缺乏使用而導致的,韌帶和關節接合處的退行性炎症,現在被稱為Charcot關節。他還進行研究,力圖確定司職特定神經功能的大腦區域,並發現了小動脈對顱內出血的重要影響。

讓-馬丁·沙可貢獻

Charcot宣佈一種新病 Charcot宣佈一種新病
Charcot三聯徵是指腹痛、寒戰高熱、黃疸(三個症狀需此順序出現)。為肝內膽管結石的典型症狀,還見於結石阻塞的繼發性膽管炎、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
Charcot三聯徵是指 1.上腹部疼痛或絞痛:90%以上的膽總管結石都有上腹部或右上腹部疼痛或絞痛,可以放射至肩背部,疼痛程度難以忍受,必須用解痙藥或鎮痛藥方可緩解。常常伴有噁心、嘔吐、冷汗或面色蒼白等,查體時上腹部有壓痛。
2. 寒戰或高熱:75%的膽總管結石患者在膽絞痛發生後因併發細菌感染會出現寒戰、高熱,體温可達40度,但在老年人因為體弱反應低下,嚴重時反而體温不升。
3. 黃疸:多發生在腹痛、發熱後不久,結石導致膽總管梗阻和淤膽,出現尿黃、皮膚鞏膜黃染,嚴重者出現皮膚瘙癢,糞色變淺或陶土色,梗阻可自行緩解或經過治療後緩解,黃疸可以消退或減輕。經過一段時間又可急性發作,黃疸呈間歇性出現,波動明顯時膽總管結石的臨牀特點之一。

讓-馬丁·沙可關於催眠的研究

charcot畫的一幅Parkinson病人震顫的圖 charcot畫的一幅Parkinson病人震顫的圖
作為他那個時代的著名醫生,Charcot的催眠理論與南錫學派 A.A.李萬保和 H.伯恩海姆稍早發展的理論直接衝突。他們把重點放在睡眠和暗示上,以便誘發催眠狀態。沙可是眾所周知的巴黎學派的領導人,他認為催眠對癔病患者來説是一種特殊的情境,亦是研究癔病先前傾向的一種效方法。而且,他還認為癔病具有一種神經病學的先前傾向,而李萬保和伯恩海姆卻認為催眠只是一種正常暗示的特殊情形。
Charcot於1872 年引入佈雷德的催眠術進行治療。
他在催眠時會要求病患放鬆心情,然後在病患面前喃喃自語,雙手不斷由上往下推撫患者,也會撫觸病患額頭,使之身心緩和,逐漸進入催眠狀態。早在 1878 年他就證明了催眠現象。他觀察發現,癔症和催眠狀態都是軀體的各種病變所致的,越是嚴重的癔症患者越容易得到深度的催眠狀態。他認為催眠是歇斯底里的病理現象,能夠被催眠的人都屬於歇斯底里症,因此仿照歇斯底里區分為大催眠和小催眠,大催眠的深度又分為昏睡、僵硬、人格分離三種。不過後來的研究者證實,這種論點並不正確,大多數正常人都能夠被催眠。
1882 年Charcot 向法國科學院陳述了他的觀點,並被官方完全接受。但以沙可為首的巴黎學派與當時以李萬保和伯恩海姆為代表的南錫學派在催眠的看法上不同。南錫學派認為,催眠與神經症無關,完全是由於暗示的結果。同年,他在巴黎建立了最著名的神經學診所,當時法國和歐洲各地前來求學者甚多,心理學史上的著名人物讓內、弗洛伊德、比奈等人都是他的學生。
弗洛伊德曾聽説過Charcot 的工作及其催眠的應用。1885 年,弗洛伊德來到巴黎聽Charcot 的演講,並目睹了他的催眠實驗。沙可在一次講座時,作為聽眾的弗洛洛伊德提出了一個他難以理解的困難問題。據説Charcot 回答道:“這必然涉及性的領域,僅此而已”。這一回答對弗洛伊德心理性慾理論具有一定影響。Charcot 對精神分析學派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潛意識理論的核心概念有很大的部份是來來自於其第二心靈的觀念。 [1] 
參考資料
  • 1.    (美)詹姆斯·F.布倫南著,心理學的歷史與體系 原書第6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1,第1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