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

(王維創作的五言律詩)

鎖定
《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詩的前兩聯寫詩人冒着炎熱,前往青龍寺拜謁操禪師,並與其探討佛理;後兩聯表現了詩人拜謁禪師後豁然出疑的體悟。全詩對仗極其工整,説理明晰,禪悟深刻,內容有收有放,體現了詩人作詩和禪修的深厚功力。
作品名稱
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體裁
五言律詩
作    者
王維
出    處
全唐詩

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作品原文

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1
與裴迪同作
龍鍾一老翁2,徐步謁禪宮。
欲問義心義3,遙知空病空4
山河天眼裏5,世界法身中6
莫怪銷炎熱,能生大地風。 [1] 

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註釋譯文

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詞句註釋

1.青龍寺:在唐代長安新昌裏南門之東,為密宗的重要道場。謁:拜見。操禪師:一位法號中有“操”字的和尚,生平不詳。
2.龍鍾:行進不輕鬆靈活。
3.義心:謂猶豫不決之心。《楞伽經》:此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應供等正覺。性自性第一義心,以性自性第一義心,成就如來世間出世間上上法。又:猶豫不決之心者,有迷事迷理二者。迷事之疑,於見道斷之。迷理之疑,主佛斷之。
4.空病:執着於空。《維摩詰經》雲:“得是平等,無有餘病,惟有空病,空病亦空。”鳩摩羅什注:“上明無我無法,而未遣空,未遣空,則空為累,累則是病,故明空病亦空也。”
5.天眼:即指能見遠近內外前後上下之眼。《法苑珠林》:“昔佛在世時,諸弟子中阿那律天眼第一,能見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微細,無幽不睹。”
6.法身:指佛的二身之一,法身指具有佛德之自身。僧肇維摩經注:經雲法身者,虛空身也。……然則法身在天而天,在人而人,豈可近舍丈六,而遠求法身乎?概言之,法身即佛之真身。 [1]  [2] 

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白話譯文

與裴迪一同創作
老態龍鍾的一個衰翁,徐步而行來參謁禪宮。
要問我心的義是什麼,可以遙想空病的病也在空。
山河大地全展在天眼眼底,大千世界顯現於法身之中。
莫奇怪此地可以消除炎熱,因為它能使大地四處起風。 [1] 

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創作背景

位於長安新昌裏的青龍寺,北枕高原,南望爽塏,有登眺之美。天寶年間(742-756),王維常愛與他的詩友們結伴前往遊覽,拜望那裏的高僧大德,也往往留下同題而詠的詩壇佳話。天寶初,王維與王昌齡、裴迪、王縉曾聚於青龍寺的曇壁上人院,眾人皆有詩,王維且為詩集作序。約數年後,至遲不過天寶末安史亂前,他和裴迪舊地重遊(因安史之亂後裴即離開長安),寫下了這首詩。 [3] 

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作品鑑賞

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整體賞析

此詩乃摩詰時界暮年之所作。同是參禪之得,同是五言體制,但與《終南別業》相比風調迥異。雖然《終南別業》也是“晚”來之作,但此詩顯然要比之心境更為蒼老。《終南》一詩尚多絲絲禪趣,讀之渾然有欣欣向榮之感,而此詩則多有老氣橫秋之意。
人至老境,雖有頑童之痴心,更得夕陽之深沉矣。隨月華之流逝,摩詰禪思亦隨之精進。世人學佛,均從一“空”字打入,體貼親切,心嚮往之。隨之曲徑通幽,更由此“空”字打出,回顧來途,“遙知空病空”,雲煙均又是一場空幻耳。如此層層盤旋,可至佛思之聖域。臻至於此,人生也將界楓火漫天之際耳。登高臨遠,可見大千萬象。人界暮年亦是人生之最高峯,於此環視大地蒼生,其心胸之壯闊、氣宇之開張,遠非踽踽前行者可比。此際正是人生“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之時,由是雖同感“山河” “世界”,但此已非《漢江臨眺》之“俗眼”所見,乃“天眼”而觀。與其言此“天眼”為像教所開,實不如言,此乃人生歲月之寸寸歷練、片片消磨而鑄就耳。由是“山河天眼裏,世界法身中”自遠非“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可比,眼中景已成意中境耳。山河源自於心中,世界伸縮於股掌。由是冷暖寒温無不自如,“莫怪銷炎熱,能生大地風”,誠如尼父所言“七十而從心所欲”焉。
作者友人裴迪有同題詩一首《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安禪一室內,左右竹亭幽。有法知不染,無言誰敢酬。烏飛爭向夕,蟬噪已先秋。煩暑自茲適,清涼何所求。”裴迪此詩已可算其所作之上佳,然亦如前文所對舉之例,若與摩詰相較,優劣自無待言矣。 [4] 

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名家點評

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董乃斌:在作者筆下,同樣壯美的風景,被寫成“山河天眼裏,世界法身中”這樣把外界景物與禪師的道行學養加以渾融表現的句子。句子誠然漂亮有氣魄,但雄闊的風景卻變成了抽象的説理。詩的尾聯把寺廟的清涼歸因於佛教禪旨的威力。作者注意力明顯發生轉移,而這轉移便一定程度地透露出其心情的變化,正與開篇的稱老相呼應。(《王維集》) [3] 

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作者簡介

王維(約701~761),字摩詰,原籍太原祁縣(今屬山西),後來隨父輩到蒲州(今山西永濟)生活。他於開元九年(721)中進士,先後擔任過太樂丞、右拾遺、監察御史、尚書右丞等職。但因信佛,為官期間他一直過着半歸隱的生活,地點就在藍田輞川,晚年索一性就隱居在那裏。他很有才華,書畫俱佳,蘇東坡就曾説:“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而他最擅長的山水詩更堪稱這類詩作的代表,不僅頗具禪韻,而且筆法細膩。 [5] 
參考資料
  • 1.    鄧秀珍編著.醒悟於中國古代的禪詩中:太白文藝出版社,2013.09:157
  • 2.    王春紅編著.禪詩精選:企業管理出版社,2013.01:10
  • 3.    王繼洪,董乃斌編選.王維集:鳳凰出版社,2014.10:222
  • 4.    (唐)王維著;李俊標疏解.王維詩選: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12:202
  • 5.    《線裝經典》編委會編 .最美的詩最美的詞 :晨光出版社, 2016.01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