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壽昌寺

(曹洞宗壽昌系祖庭)

鎖定
壽昌寺,全名“壽昌禪寺”,位於黎川縣洵口鎮香爐山村附近,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3]  由高僧泉南桂琛籌資興建,已有1100多年曆史,系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之一曹洞宗的祖庭, [2]  千百年來,壽昌禪寺高僧輩出。 [3]  總建築面積達1萬平方米,與福山寺妙法寺構成黎川三大佛教勝地。
曹洞宗壽昌系,以一代宗匠藴空常忠和尚入室真子無明慧經,於宗風寥絕之時,觸心荊棘,重興新城(今江西黎川縣)壽昌寺。法嗣博山元來、湛靈元鏡永覺元賢等人,各揚化一方,分衍出博山、東苑、鼓山三大支系法脈。 [4] 
中文名
壽昌寺
地理位置
撫州市黎川縣洵口鎮香爐山
佔地面積
10000 m²
保護級別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地位
曹洞宗壽昌系祖庭

目錄

壽昌寺景觀

壽昌寺靜觀
壽昌寺靜觀(4張)
全名“壽昌禪寺”。位於黎川縣洵口鎮香爐山村附近。包括大雄寶殿、天王殿、觀音堂、僧眾宿舍、膳房及齋堂等,總建築面積達1萬平方米,這裏青山環立,阡陌縱橫,風景十分優美,它與福山寺、妙法寺構成黎川三大佛教勝地。

壽昌寺發展歷史

壽昌寺 [1]  始建於唐鹹通年間(860),時名為“永居院”,佔地60餘畝。據史料記載,壽昌寺原共有18個佛殿,前有壽昌橋、青燭巖,後有明眼井,四周古塔林立,有的潔白如雪,亮如明鏡。發展至明、清時最為興盛。寺院中心建築大雄寶殿,內供三尊大佛,均高兩丈有餘,四大金剛各高一丈多,其他佛像無數,僅羅漢殿的阿羅漢就超過五百尊。大殿前的香爐大過臉盆,爐身纏有“雙龍獻珠”,金銀銅鐵四種合金鑄造的大鍾直徑兩米多,鐘聲響亮,餘音五里之外亦覺清晰。寺內兩尊石和尚像,神采飛揚,栩栩如生。沈香樓的觀音坐像用風火銅鑄成,重量六百多斤,另一尊石觀音身高一丈多,殿前十多座石碑各高一丈有餘,其中兩座纏龍晶瑩美玉石碑是宋朝治平皇帝和明朝洪武皇帝御賜。
據史料記載,壽昌寺在歷史上受過幾次帝王的敕封。宋朝治平皇帝和明朝洪武皇帝的皇后均到過壽昌寺作壽,治平帝把本寺原名“永居院”敕賜為“壽昌院”之後,洪武帝又把“壽昌院”敕賜為今名——“壽昌寺”(一直使用至今),並敕建沈香樓。在封建社會,只有帝王居所方可建此名樓。此二帝還各賜一丈多高的玉石碑一座,以示皇恩浩蕩。壽昌寺在當時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曹洞宗是中國佛教中禪宗五家之一。壽昌寺屬曹洞宗派。明萬曆年間,壽昌寺住持慧經禪師創立曹洞宗法脈“壽昌寺系”,與“雲門寺系”成為曹洞宗在南方的兩大下屬法派,從而進入中興,壽昌、雲門(在浙江紹興)二寺,在明末並稱為曹洞中興道場,使曹洞宗更壓倒臨濟宗,而成為最為強大的宗派,以至中國禪宗史上歷來有所謂“臨天下,曹一角”的説法。慧經(1548-1618),俗姓裴,號無明,撫州崇仁人,是明末曹洞宗的主要代表,因長期住持建昌府新昌(江西黎川縣)壽昌寺,故被稱為曹洞宗“壽昌系”、“壽昌寺系”。 慧經於萬曆三十八年(1610)應請住壽昌寺,倡導農禪,一生以紹續曹洞宗為己任,廣接學人,法席興盛。他倡導看話禪,説:“參學之士,道眼未明,但當看個話頭。”又根據一般禪家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的旨趣,説:“念即佛,佛即念”,“唸佛心即淨土”。著有《無明慧經禪師語錄》四卷。有法嗣四人。慧經之後,元謐繼之住持壽昌寺20餘年。
在這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歷代高僧輩出,僧侶過千,成佛作祖者甚多,佛法曾遠傳至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如福建省福州鼓山湧泉寺是本寺聖明經祖師的徒弟元賢禪師所開創,湧泉寺至今還保留壽昌堂,更珍貴的還有壽昌語錄紀經板,共有一百多塊,一直保存在鼓山。而今所有曹洞宗派系,都是壽昌禪寺誕生的。
至清末明初,由於社會混亂,戰火蔓延,世風日下,壽昌寺從鼎盛走向衰弱,寺內建築大面積遭到破壞,一座金壁輝煌的名寺變成一座荒廟。新中國成立後,經各方努力,在過去的廢墟上重建了大雄寶殿等建築,但由於受財力限制,寺院規模遠不及以前。後受“文革”衝擊,壽昌寺又陷於千瘡百孔,一片凋零。
1988年,黎川縣政府將壽昌寺列為重點開放寺廟。1995年進行大修,新蓋了大雄寶殿、天王殿、唸佛寺、會客室、客房、廚房,並修通了一條五公里的通往當地政府的水泥路,投資160多萬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