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壺中九華詩

鎖定
《壺中九華詩》是宋代詩人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首聯將南遷旅途寫成一次美妙的遊歷。頷聯寫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深情神往。頸聯正面描寫壺中九華形象,寫山石層疊多姿,玲瓏宛轉有如窗欞。尾聯傾吐欲買壺中九華之意。這首詩有高視人間、灑然超脱的氣度,有虛無縹緲、優美神奇的意境,有玲瓏宛轉、層層顯現的結構。
作品名稱
壺中九華詩
作    者
蘇軾
創作年代
宋代
作品出處
東坡七集
文學體裁
七言律詩

壺中九華詩作品原文

壺中九華
湖口人李正臣蓄石九峯,玲瓏宛轉,若窗欞然。予欲以百金買之,與仇池石為偶,方南遷未暇也。名之曰壺中丸華,且以詩紀之。
清溪電轉失雲峯,夢裏猶驚翠掃空
五嶺莫愁千嶂外,九華今在一壺中。
天池水落層層見,玉女窗明處處通。
念我仇池太孤絕,百金歸買碧玲瓏 [1] 

壺中九華詩註釋譯文

壺中九華詩詞句註釋

⑴九華:山名,在池州青陽縣,舊名九子山,李白改其名為九華山。山上有九峯。
⑵湖口:即今江西湖口,舊屬九江府,地在鄱陽湖之口,為湖水河流的要衝,所以得名。
⑶仇池石:蘇軾在揚州所蓄異石,蘇軾有《雙石》詩,其小引説:“至揚州獲二石,其一綠色,岡巒迤邐,有穴達於背;其一正白可鑑,漬以盆水,置几案間。忽憶在潁州日,夢人請往一官府,榜曰仇池。覺而誦杜子美詩曰:‘萬古仇他穴,潛通小有天。’乃戲作小詩,為僚友一笑。”這就是仇池石的由來。
⑷壺:神仙壺公之壺。
⑸電轉:形容水道轉過之快。
⑹雲峯:指壺中九華石。
⑺翠掃空:也指九華石。
⑻五嶺:在兩廣,雲貴一帶。
⑼碧玲瓏:也指九華石。 [2] 

壺中九華詩白話譯文

溪流彎曲蛇形如同閃電,轉眼兩岸雲峯已消失在後面,我驚歎山水如此秀美,連夢中也是這山水。
別為南貶五嶺千嶂而發愁,盆景中有玲瓏剔透的九峯足盡奇觀,如懸掛的仙壺,這裏面別有洞天。
石盆裏山石層疊多姿,隨着水勢的下落,美景層出,猶如明亮的小窗洞開八面。
想到我蓄有仇池石兩丸,放入盆景總覺得尚太孤單,我欲用百金買這玲瓏剔透之石。 [3] 

壺中九華詩創作背景

這首詩這是紹聖元年(1094年),蘇軾六十歲時南遷途中寫的詩。前一年,即元祐八年(1093年)六月,蘇軾出知定州,九月,主持“元祐更化”的高太后病逝,宋哲宗親政,朝局再次發生變化。紹聖元年(1097年)四月,蘇軾因“坐前掌制命語涉譏訕”的罪名,責知英洲軍州事,途中三改謫令,六月至安徽當塗,再次接到“責授建昌軍司馬,惠州安置,不得籤書公事”的謫令。他遣長子蘇邁帶領家屬去常州就食,奔赴惠州貶所。七月,行至湖口,寫了這首詩。 [4] 

壺中九華詩作品鑑賞

壺中九華詩整體賞析

這首詩題材本身十分狹窄,詩人運用自己奔放的想象力,小題大做,加以開掘,寫下了自己南遷生活的一段感情經歷。這正是黃庭堅所謂“棘端可以破鏃,如甘蠅、飛衞之射”,“詩之奇也”。
詩人從實際生活、從大處遠處落墨:“清溪電轉失雲峯,夢裏猶驚翠掃空。”清清的溪流,斗折蛇行,迅轉如電,舟行疾速,岸上入雲的諸峯很快在眼中消失了。而詩人愛山之情,夢寐不忘,在夢中仍時時看見那蒼翠橫空的山色,為之驚歎。二句想象飛越,感情濃烈。蘇軾此次南遷,自陳留以下沿汴河、泗水舟行,過揚州,越長江泊金陵,背離中原,遠至南荒,“兄弟俱竄,家屬流離”,其心情是悽苦的。詩中通過景物描寫,透露了對中原山水的依戀之情。
三四句承接上文借山之意,一氣旋轉而下:“五嶺莫愁千嶂外,丸華今在一壺中。”微露主旨,點醒題目。言“莫愁”,正見五嶺千嶂之外之可愁;説“莫愁”,是由於“九華今在一壺中”,足以稍慰遷客寂寞之情。強作歡顏,聊以自慰,露中有含,透中有皺,最是抒情上乘。蘇軾以六十高齡,萬里投荒,其愁苦是深重的,但他沒有把自己的痛苦直白地傾吐出來,他輕輕地提出“莫愁”二字,從反面着筆,而這小小拳石,竟成了詩人此際的唯一安慰,則其心中的空虛、孤苦,不言而喻。詩句表現出一個老年詩人面對着這小小盆景、一往情深的孤苦形象。“一壺中”的“壺”,不過是盛放山石的盆盂之類,但由於“壺中”二字在文學上的傳統用法,卻給人帶來一種靈異之感。《神仙傳》説:一個叫壺公的人,“常懸一壺空屋上”,每天“日入之後”,他就“跳入壺中,人莫能見”,只有一個叫費長房的有道術的人能看見他,“知其非凡人也”。趙次公註解説:“壺公之壺也,中別有天地山川,故云耳。”有此二字,便把現實山石仙境化了,併為下文“天池水”、“玉女窗”作好準備,把讀者帶入一個虛無飄渺的神仙世界。
“天池水落層層見,玉女窗明處處通。”正面描寫壺中九華形象。“層層見”言山石的層疊多姿,隨着水落,一層層地顯現出來。“處處通”,寫山石“玲瓏宛轉若窗欞然”的特點。“天池”只是泛指天上之池,不必坐實去找它在什麼地方,舊注拘泥於出處,或説在青城,或説在廬山,或説在皖山,這是不必要的。“玉女窗”是文學上常用的典故,李商隱詩中“玉女窗虛五夜風”是其例,用“天池水”、“玉女窗”構成一個優美的、惝恍迷離的仙境情調,詩人的想象力是十分活躍的。
結尾“念我仇池太孤絕,百金歸買碧玲瓏”,説的是詩人慾買之意。這個仇池石是蘇軾心愛之物,他稱之為“希代之寶”。為了它,曾和王晉卿一起寫了好幾首詩,討論以石易畫問題,傳為藝林佳話。這裏“太孤絕”三字,和前面第三句“千嶂外”一層映帶生情,使全詩內在的抒情脈絡貫串一氣,縈拂有致,再一次抒寫了詩人的孤憤之情。
這首詩通過一個狹小的題材,銘記了詩人南遷途中的一段感情經歷。全篇有高視人間、灑然超脱的氣度,有虛無縹緲、優美神奇的意境,有玲瓏宛轉、層層顯現的結構。 [4]  [5] 

壺中九華詩名家點評

清·查慎行《初白蒼詩評》:“三句帶南遷意不覺。” [4] 

壺中九華詩作品相關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四月十六日,蘇軾自海外遇赦放還,重經湖口,特意訪問了石的下落,得知已為好事者所取去。蘇軾於是自和前韻再次寫了一首詩。次年,即崇寧元年(1102年)五月二十日,黃庭堅自荊南放還,系舟湖口,李正臣持蘇軾詩來見,當時蘇軾已去世,石亦不可復見了。黃庭堅也次韻和了蘇軾此詩。經過兩位大詩人前後十年間反覆題詠,這個壺中九華石也和仇池石一樣傳為石中珍寶了。 [4] 

壺中九華詩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年)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6] 
參考資料
  • 1.    (北宋)蘇軾,(南宋)陸游著.蘇軾·陸游合集: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03
  • 2.    蔡景仙主編.蘇東坡曠達人生: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04:325
  • 3.    呂震邦,申修福著.律詩三百首今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11:408
  • 4.    繆鉞等撰寫 .宋詩鑑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7.12 :450-452
  • 5.    陶文鵬編著.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卷:河南文藝出版社,2003年09月:353
  • 6.    繆鉞等撰寫 .宋詩鑑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7.12 :1472-1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