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壯族提線木偶戲

鎖定
壯族提線木偶戲是廣西靖西縣一種土言土語、土曲土調的民間戲曲藝術,以題材、表演、唱腔、演出習俗等特色,深受壯族羣眾的喜愛,流傳於靖西、德保、天等一帶。靖西提線木偶戲,亦稱壯族吊線木偶戲,當地人又稱“土戲”,屬南路壯戲主要戲種之一。
中文名
壯族提線木偶戲
地理標誌
壯族
批准時間
2016年05月
遺產編號
139

目錄

壯族提線木偶戲遺產信息

壯族提線木偶戲 壯族提線木偶戲
有業餘壯劇團,1990年,全縣有30餘個業餘戲班。現在已是今不如昔。靖西現在僅存4個木偶劇團:泗梨木偶戲組、靖西縣博物館民俗演唱隊、新圩木偶劇隊和亮表福巷木偶劇隊。1987年,靖西縣泗梨木偶戲組到湯峒村演出,不僅全村村民傾巢而出觀看演出,而且引來周邊村屯的羣眾前來觀看。前來觀看木偶戲的人多為老年人且寥寥無幾,其他人都去觀看其他文娛節目了。觀眾少,木偶師傅的演出熱情也大大降低了,演出天數從原來的7天減為3天,晚上演出也因觀眾稀少而取消了。不少村民預言,在不久的將來,該村不再有木偶戲演出。靖西壯族提線木偶戲的衰落有主、客觀兩方面原因。主觀方面主要是指木偶戲內部。按道理,靖西木偶戲應以展示壯族(尤其是靖西本土)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音樂、舞蹈、繪畫、武術乃至某些宗教活動、風俗禮儀和傳統節日為主,因為這是靖西木偶戲得以產生和發展的深厚基礎,但觀看過演出的觀眾會發現,靖西木偶戲的模仿路走得太漫長,農村觀眾看到的都是<三國演義>、<水滸傳>、《隋唐演義》等漢族作品,而少反映壯人本民族特色的劇目,即使是上演民族劇目,所塑造的少數民族人物形象還停留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少數民族人物形象的模式上,缺少當今時代氣息。正是由於木偶戲題材過於陳舊,缺少時代氣息,不符合廣大羣眾的審美趣味和欣賞習慣,使得熱衷於靖西木偶戲藝術的觀眾越來越少。客觀方面主要是指當今的羣眾有多種需求,他們的審美趣味發生了改變。靖西多山,在沒有實施公路大會戰之前,大部分村屯交通閉塞,村民因缺少傳媒渠道,獲得外部信息很少,娛樂活動也少,觀看木偶戲表演是他們重要的娛樂活動之一。近年來,隨着“村村通公路、通廣播電視”等目標的實現,尋常百姓家也有電視機、影碟機等,部分村屯春節還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這些充滿現代氣息的娛樂節目和娛樂活動吸引住他們的眼球,缺少時代氣息的木偶戲自然遭到年輕一代的冷落。

壯族提線木偶戲挽救

靖西木偶戲不論在文學還是在藝術方面都具有較高的價值,作為南路壯劇的代表,它的衰落將是不可估量的損失。為大力保護和弘揚木偶戲這一民間藝術,搶救靖西木偶戲刻不容緩。
對壯族提線木偶戲進行挽救要做到以下七點:一是深刻認識保護的重要性,重新培植其生存土壤;二是出台相應的法規,用法律法規的權威推動對靖西提線木偶戲的保護;三是加快對靖西提線木偶戲普查記錄的步伐,保證普查記錄的效果;四是用市場化的方式解決其生存問題;五是抓好傳承工作,讓靖西提線木偶戲在傳承中更新自我,發展自我。六是在內容、木偶製作工藝、表演形式等方面進行創新,走創新之路,使之適應當今時代的發展;七是鼓勵專家以及各種層次文化人對靖西提線木偶戲保護的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