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壯士行

(唐代劉禹錫作詩)

鎖定
《壯士行》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所創作的一首五言樂府詩。此詩精心地塑造了一個射虎斬蛟的壯士,刻畫了詩人理想中的英雄人物,激勵自己像這位壯士那樣,射虎斬蛟,與反動的保守勢力鬥爭 到底。全詩語言樸實,明白如話,反映了詩人平實的詩歌創作風格。 [1-2] 
作品名稱
壯士行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體裁
五言樂府詩
作    者
劉禹錫
作品出處
《全唐詩》

壯士行作品原文

壯士行
陰風振寒郊,猛虎正咆哮。
徐行出燒地,連吼入黃茅。
壯士走馬去,鐙前彎玉弰
叱之使人立,一發如鈹交
悍睛忽星墮,飛血濺林梢。
彪炳為我席,羶腥充我庖。
裏中欣害除,賀酒紛呶號
明日長橋上,傾城看斬蛟 [3] 

壯士行註釋譯文

壯士行詞句註釋

⑴陰風:寒風。寒郊:荒涼的郊野。
⑵燒地:古代南方山區刀耕火種,農民在秋冬之際放火燒山,然後耕作,稱為燒地。
⑶鐙(dèng):掛在馬鞍兩邊的踏腳。玉弰(shāo):用玉裝飾的弓。
⑷鈹(pī):大矛。交:加。
⑸悍睛:兇惡的目光。
⑹彪炳:本指老虎身上色彩斑斕的花紋,這裏指虎皮。
⑺呶(náo)號:一作“號呶”,歡呼喧譁。
⑻長橋斬蛟:《晉書·周處傳》有載:周處改惡從善後,先到南山殺猛虎,後下長橋斬蛟。 [4] 

壯士行白話譯文

陰風振盪着荒涼的郊野,猛虎啊正在咆哮。
它漫慢走出圍場,連吼着鑽入黃色的茅草。
壯士啊騎着馬飛快而去,在鐙前拉開玉弓鞘。
大喊一聲猛虎象人立起來,一發飲羽射中如長矛。
猛虎目光消失似星墜,鮮血飛濺染紅了樹梢。
彪炳的虎皮鋪我坐席,虎肉入我廚房任我燒。
除掉禍害鄉里人喜欲狂,紛紛祝酒歡呼聲浪高。
明日要在長橋上,傾城出動看斬蛟。 [5] 

壯士行創作背景

此詩寫於劉禹錫被貶朗州期間。永貞革新失敗後,詩人被貶朗州。一方面朗州境內人煙稀少,山林中虎狼橫行,水中蛟龍出沒,當地人民深受其害,人們一直渴望着出現射虎斬蛟的英雄。另一方面當時朝中的反動勢力橫行無忌,猖獗一時,正如那兇悍傲慢的猛虎、蛟龍。有感於此,劉禹錫寫下了《壯士行》。 [6-7] 

壯士行作品鑑賞

壯士行文學賞析

這首詩改造了周處自新的故事,塑造了一個不畏艱險、射虎斬蛟、為民除害的壯士形象,表達了劉禹錫在政治革新失敗以後,不悔恨,不妥協,仍然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併為之鬥爭不息的頑強精神。
周處改過自新的故事見《世説新語·自新門》和《晉書·周處傳》。兩書都記載了周處為害鄉里,為鄉里所患,終於改過自新等情節。《壯士行》則擯棄了這些情節,只取射虎斬蛟之事。這一改就使壯士成了為民除害的英雄,而不是為害鄉里的橫暴。這一改便點鐵成金了。
這首詩共有三個段落。第一段四句描寫了猛虎為害的情景,為壯士的出場渲染了氣氛。第二段六句描述了壯士射虎的經過,在威武雄壯的搏鬥之中,着意刻畫了壯士不畏艱險的鬥爭精神。第三段六句敍述壯士為民除害,深受鄉親歡迎,他決心再顯身手,明日長橋斬蛟。這段徹底改造了周處的故事,使壯士的形象更臻完美。這段裏的“裏中欣害除,賀酒紛號呶”與《世説新語》《晉書》中的“更相慶”“皆相慶”不同。“相慶”事是在周處與蛟搏鬥三天三夜未見分曉的情況下出現的,是人們以為周處死於蛟、鄉里又除一害才“更相慶”“皆相慶”的。“賀酒”在射虎之後、斬蛟之前,在虎肉宴上,不是互相祝賀敬酒,而是紛紛向壯士賀酒,欣喜虎害已除。永貞革新失敗後,劉禹錫等人受到了迫害和打擊,為了回擊中傷的惡語,他改寫了周處自新的故事,塑造了一個為民除害的壯士的形象以自況,表示自己原本無錯,無需自新。他是仍然堅持他的政治主張的。
此詩抒發了詩人反對宦官專權和藩鎮割據,主張改革朝政的政治觀點。全詩採用鋪敍的手法,層層展開,開始四句,通過對寒風怒號、猛虎咆哮的描繪,襯托了壯士不畏艱險的豪邁氣概;接着細緻描繪了壯士射死猛虎的過程,刻畫出壯士沉着機智、大膽勇武的鬥爭精神,體現出詩人不畏強暴、堅持理想、主張大膽革新的精神。 [5]  [4] 

壯士行名家點評

西北大學文學院教授景生澤:全詩寓意深遠,形象生動,情節起伏跌宕,結尾耐人尋味。文字淺近,富有民歌色彩,風格豪放,見出作者神態。(《劉禹錫詩文賞析集》) [8] 

壯士行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年),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州市)。貞元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授監察御史。曾參加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後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和柳宗元交誼甚深,人稱“劉柳”;又與白居易多所唱和,並稱“劉白”。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託政治內容。其《竹枝詞》《柳枝詞》《插田歌》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有《劉夢得文集》。 [9] 
參考資料
  • 1.    七三級工農兵學員《歷代反儒詩詞選注》小組注. 歷代反儒詩詞選注[M]. 牡丹江:牡丹江師範學院中文系,1975 ,200.
  • 2.    趙娟,姜劍雲評註.劉禹錫集[M].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4,41.
  • 3.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93頁
  • 4.    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43-344頁
  • 5.    高志忠. 劉禹錫詩詞譯釋[M].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92-94.
  • 6.    《劉禹錫詩文選注》編輯組. 劉禹錫詩文選注[M]. 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1975,270.
  • 7.    趙娟,姜劍雲評註. 劉禹錫集[M].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4,41.
  • 8.    王元明. 劉禹錫詩文賞析集[M]. 成都:巴蜀書社, 1989,44.
  • 9.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