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塔希主義

鎖定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於法國的繪畫派別。塔希一詞出自法國批評家米切爾·塔皮耶(Michel Tapie)1952年的書《另類藝術》(Un Art Aute)。 [2]  塔希(法語:Tache)原意為斑點、髒點、污點、污漬,故又稱為斑污派或塗抹派。它與美國的行動繪畫較為接近,創作中任憑畫筆的掃、滴、灑、潑等無意識的自發揮動,從而拋棄了立體主義的形體結構,直接在畫中以直覺和偶發性因素創造感情。代表人物有讓·杜布菲(Jean Dubuffet,1901-1985)、讓·福特里埃(Jean Fautrier,1898-1964)、讓·米歇爾·阿特蘭(Jean-Michel Atlan,1913-1960)等。
中文名
塔希主義
外文名
Tachisme
別    名
污漬主義抽象

塔希主義概念簡介

塔希一詞源於法語的 Tache,意為斑污、斑點,指用偶然的彩色斑點和色塊所形成的繪畫。塔希主義既反對傳統藝術的再現,也反對幾何抽象主義先入為主的念,它更接近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通常被稱作塔希主義畫家的有法國的讓·米歇爾·阿特蘭、喬治·馬蒂厄(Georges Mathieu,1921-2012)、讓·福特里埃和讓·杜布菲,德國畫家沃斯(Alfred Otto Wolfgang Schulze,1913-1951)和加拿大畫家讓·保羅·里奧佩爾(Jean Paul Riopelle,1903-2002)的畫法也接近塔希主。塔希主義所用的色點、色塊並不構成任何具體的物象,僅靠自身的組合與變化形成抽象的畫面。在塔希主義的畫家看來,這種色點、色塊本身就是表現要素,它們是畫家感情和心靈狀態的直接流露。最早使用“塔希主義”一詞的是法國美術評論家塔皮耶,他在1952年採用這個詞,似是受到了抽象表現主義的影響。 [1] 

塔希主義代表藝術家及作品

塔希主義讓·福特里埃

福特里埃,《人質的頭》,1944 福特里埃,《人質的頭》,1944
弗特里埃在二戰期間曾經加入法國的抵抗組織,1943年被納粹逮捕,出獄後在療養院創作了《人質的頭》系列作品(Head of a Hostage,1943-1945),描繪自己在被俘期間的恐懼經歷,其中有雕塑,也有繪畫,作品表面都有明顯的分層和劃痕,反映受傷的、被肢解的肉體。用具象和抽象的結合,藝術家表達了人質的個性和無名屍體的無形。儘管它們看上去恐怖而又醜陋,使剛剛經歷過災難的觀眾感到噁心難受,但是,它們也可以被看作是對二戰死者的永恆紀念,因為它們代表了一種精神的救贖,警告人們這種恐怖的經歷永遠不可忘記。 [2] 

塔希主義讓·杜布菲

杜布菲,《地下的靈魂》,1959 杜布菲,《地下的靈魂》,1959
法國藝術家杜布反叛傳統的藝術教育,攻擊令人息的主流文化。他收集那些沒有經過正規藝術訓練的人兒童和精神病人的藝術,提出了“原生藝術”的概念,用來形容那些自學的,天真的在學上不被接受的藝術他認為。這種擺脱了正統束縛的藝術能夠真實地反映人類的精神力量二戰後杜布菲與法藝術家一起發起無形式藝術運動,反對戰後法因的保守主義。他最著名的是4050年代質感厚重筆法粗擴的面在《黑色大風景》(Large Bluck Landscape,1946)中,抽象的線條下面隱約可見兒童、房屋和樹木大面積黑色中的劃痕令人想起自然風化的岩石和滿牆的塗鴉。蒼白的天空上掛着氣球一樣的太陽和舞蹈着的雲朵,如兒童畫一般。當二戰後,法國大眾希望通過美尋求安慰,恢復舊的道德體系時,杜布菲卻用兒童畫來嘲笑傳統的高雅藝術。他獻上一種質感粗糙、色彩乏味的作品,如同灰塵甚至排泄物。在恐怖的、毀滅性的世界大戰之後,杜布菲表現航髒的土地和荒蕪的風景並非宣告文明的終結,而是想要在這無望的廢墟上建立一個全新、純潔的未來。
整個50年代,杜布菲都採用了製造厚重、粗糙質感的畫法。《地下的靈魂》(Soul of the Underground,1959)是他粗質地畫法(Teaxturologies)系列作品中的一幅,可以看到藝術家對於畫面質感的迷戀。杜布非用鋁箔、油彩創造了一種粗糙不平的表面,彷彿是髒土覆蓋的煤礦。為了表現未經加工的材料質感,杜布菲完全放棄了繪畫性再現。對於畫面質感和物質性的強調並非只是一種藝術材料的實驗,而且體現了藝術家對真實的堅持。杜布菲用骯髒、不完美的畫面表現人類對自己弱點和失敗的承認,希望通過反省自我救贖,使得靈魂得到再生。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