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塔子村

(山東萊蕪高莊鎮轄村)

鎖定
塔子村隸屬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高莊街道辦事處,因村西有蒼龍峽而聞名,有296户,960口人。2001年塔子村經濟總收入達到1780萬元,人均純收入3800元,提前步入小康。 [1] 
中文名
塔子村
隸    屬
萊城區高莊街道辦事處

塔子村基本情況

塔子村隸屬濟南市萊蕪區高莊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南5公里,街道辦事處駐地西南3公里處。屬丘陵地帶。因村西有蒼龍峽而聞名。塔子村南眺蓮花山,近看團山、九條峪、北斗崖。東嶺、萬山、芒碭山逶迤至村前。村西有魯家河、蒼龍峽,常年流水不斷,隔河翻西嶺是勸禮村,土地接壤。東越萬山至石棚莊。古時萊城通往新泰的官道從村中穿過,順路南行5裏是魯家莊,槲林前村在塔子的北面。塔子村296户,960口人。 [1] 

塔子村歷史沿革

塔子的來歷據説是因蒼龍峽白衣廟內的壓蛇寶塔而得名。據1989年所立村碑記載:“明朝亓氏從羊莊遷此建村”。另據傳説寧姓在此居住較早,建村年代無考。
清康熙《萊蕪縣誌》載:“汶南保·塔子”。1941年5月至1945年10月萊蕪劃為三縣,塔子屬新甫縣汶南區管轄;1951年汶南區改為六區,塔子屬六區;1958年10月1日高莊人民公社成立,屬高莊人民公社;1960年4月高莊人民公社撤銷後歸牛泉人民公社;1964年5月高莊人民公社恢復,塔子又迴歸高莊人民公社;1984年塔子屬高莊辦事處;2001年高莊街道辦事處成立,塔子仍屬高莊街道辦事處轄。 [1] 

塔子村地理位置

塔子村依山傍水,整個村莊地形北陡南緩,橫距最大1000米,縱距最大1500米,村莊總面積1.5平方公里。南面魯家峪、井峪兩條大峪相會於塔子,納萬壑之福。魯家河、井峪河汛期水漲,村南一片汪洋,蒼龍峽瀑布聲若雷鳴。峽口形若黃河壺口,浪花濺起數丈。儘管洪水如獸,但塔子村幾百年來安然無恙。塔子是萊蕪中部通往新泰的必經之路,西至牛泉,東到顏莊,公路四通八達。古時,在村西有3米餘寬的鄉村大路一條,能跑馬車,據説是官道。1970年9月山東人民印刷廠在村南建廠,修通公路,先是土路,後鋪瀝清。  [1] 

塔子村歷史文化

塔子村內有東西大街、南北大街各一條。在東西大街和南北大街十字路口有一古槐,系明代所植。在東西大街北側,從東到西依次排列着四大豪宅,分別是亓懋勳、亓懋修、亓懋敦、亓懋珍兄弟四人的,俗稱四大院,佔塔子村村莊面積的三分之一,建有樓台亭閣。1958年“大躍進”時沿街三座大門被拆毀,古建築中惟一倖存的只剩“繡樓”1座,現由亓仲烈居住。
村西北角隔路有“三官廟”1座。廟東有節孝碑1幢,正面陰刻“貞金粹玉”,系槲林前村人所立。在節孝碑附近有柏樹林,有象鼻石,順路向北50米處有卧馬石,王帽石,傳説甚多。村西白衣廟是蒼龍峽的主建築,三間大殿帶有鐘樓,涼亭靠崖搭建。一座宋代修建的壓蛇寶塔矗立在峽東岸上。大門外兩尊石獅分立兩邊,廟前柏樹林內石碑多幢,分別記述了蒼龍峽的有關資料和附近村莊抗敵御匪的戰鬥經過,“文革”中被毀。村南通往魯家莊的小路經過一土溝,俗稱南橋溝,溝寬約5米,溝上有一石橋,系一整石,重約30噸。橋北立一奇石,俗稱“嘲巴石”,能知陰晴,此石現下落不明。在離村約1公里路的芒碭山下有一塋林,系張四教墓。傳説張四教辭官回家,購得蒼龍峽亓詩教“樂飢齋”,在此安度晚年時擇取的塋地。現有張氏人家在此居住,張四教墓碑尚存,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塔子村現有亓、王、田、郭、張、寧、李、曹、高、耿、趙、董、劉13姓氏在此居住。過去曾有馮、傅、畢、許、孫、尹姓氏,現無後人。亓姓佔總人口的70%。不論人口多少,村民勤勞持家,世代和睦相處。
清末,塔子村有耕地1100餘畝,大部分土地都掌握在幾個大户人家,亓從謙家有360畝地,莊稼種至四鄰八鄉,是有名的財主。
塔子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是通往新泰的主要交通驛站,距萊城僅5公里之遙,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日本憲兵隊、閻繼光部、國民黨劉伯戈部經常騷擾該村,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四支隊曾在此設立駐萊辦事處,發生過塔子戰鬥。國民黨新五軍南撤路過塔子時,發生了“小雞”事件,村民寧日立曾遭到過殘酷的毒打。1946年國民黨“還鄉團”曾無辜殺害軍屬亓智臨和中共塔子村黨支部書記耿子白,手段極其殘忍。 [1] 

塔子村經濟發展

過去塔子村有三多,箢子頭(指要飯的)多,打鐵的多,挑窯貨的多。據統計1946年土改前,本村有70%的户要飯,打鐵的達到80多人,挑窯貨的有40多副挑子,村民生活艱難。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的生活逐漸好轉。1954年成立農業合作社,亓庚信任社長。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稱塔子大隊,大隊長是曹學彬,集體耕種土地,實行“人七勞三”分配製度。1972年“農業學大寨”時,村裏開始平墳、改河造地,疏直魯家河,造地100餘畝。1979年塔子村開始分田到户,實行“人勞各半”分配製度。1982年全面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實行自主耕種,按所耕種地畝繳納公糧。
塔子村雖然臨河,但是土地灌溉是一大難事。過去地裏有小土井,汛期有水,天旱乾涸,多數耕地是靠天打糧。為解決缺水問題,1965年村裏開始打大口井,先後在萬山子溝、南嶺西頭、東峪、蛤蟆灣南打大口井,最終南嶺西頭大口井成功見水,但水量不足。1970年9月山東人民印刷廠來此建廠後,連續在東南嶺、村西等處打深井4眼,水量充足,徹底解決了農田灌溉問題,土地由過去單一的種莊稼改種生姜及其他經濟作物。1972年塔子村開始安裝自來水管道,1980年村民把水接到了家。
塔子村村民以農耕為主,但也有思想解放,頭腦靈活的小手工業者或經商之人。木匠最出名的是亓久恆,木裝四梁八柱的屋架子,楦板上刻花,傢俱雕刻鳥蟲魚,栩栩如生。打棺材是祖傳絕活,在汶河以南有“狀元木匠”之美譽;寧日元專打風箱。打鐵的有十幾家,具有代表性的是畢樂先、亓一生。還有賣糕的、打火燒、炸油條的、開酒廠的、賣糖葫蘆、山果、茶葉的、開錢莊的、開旅店的、開藥鋪的、養蠶的。塔子村真正有村辦企業是1986年,依託山東人民印刷廠建起的一個裝訂車間,2001年停業。
塔子村地質條件極其優越,可供開採的石灰石儲量豐富。自20世紀90年代該村村民就有開採石料銷售的,開採石料仍是村民的主要收入和主導產業。如今村民經商、運輸、服務等行業的人數不少,經商的有40餘户,搞運輸的有60多家,飯店、浴池、服裝等有十幾家。村民生活又有了新變化。
衣食住行看變化,改革開放以來塔子村徹底擺脱了貧困過上了富裕生活,祖祖輩輩居住的坯草房,已經被磚瓦房所代替,走親訪友以車代步,三餐吃喝不愁,衣着打扮入時,村民安居樂業。2001年塔子村經濟總收入達到1780萬元,人均純收入3800元,提前步入小康。  [1] 

塔子村文化教育

塔子村重視文化教育。清代,村裏就有私塾,有不少學子入庠學習,成為一名庠生或監生,僅監生就有11名。1932年村裏成立小學堂,學生近20名,時任教員有亓餘孚,亓展如等。抗日戰爭爆發時停辦,1946年重新恢復,任其先、程漢三、張登申曾在塔子村任過教員。解放後,村辦小學成立,知名教師劉彬(女)曾執教於塔子村。1966年“文革”開始,蒼龍峽壓蛇寶塔被拆除,在原白衣廟舊址修建萊蕪第十三中學。塔子村“文革”前就有學生考入大專院校。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後,塔子村有40餘人考入大專院校。2001年村辦小學合併,塔子村一至五年級學生走讀勸禮小學,學前班還在小學舊址。
塔子村文化生活比較活躍,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雖沒劇團,但是每逢冬閒都會自發的排演一些節目。20世紀60年代演出的是小劇目,“文革”中排演的是《沙家浜》,“文革”結束後停演。1970年9月,山東人民印刷廠(簡稱七O九廠)建廠後,村民的文化生活更為豐富多彩,電影、戲曲等經常看到。到2002年全村80%的户都看上了彩電,安裝了電話,30%的人家置辦了家庭影院。 [1] 

塔子村自然環境

長期的沙土淤積使河牀加高,為植樹造林創造了條件。從1958年村裏就集體栽種適應沙土地生長的白楊、柳樹、紫穗槐、白蠟條等,沿河2公里的河兩岸綠樹成蔭,灌木叢生,雜草茂盛。河水常年不斷,夏季洪水爆發,村南一片汪洋,冬日河上結冰,陽光照射,銀光點點。1976年改河修路,毀林造地,塔子村幾十萬棵樹一夜之間被伐光,大小樹木寸草不留。改河造地新開發土地200畝,公路佔地及河道佔地500畝。
過去塔子村的東嶺(小山)、萬山、芒碭山,山雖不高,但樹木茂密,蒿草過人,山貓野兔、狼獾狐豺,時常出沒。北嶺溝、東峪、萬山溝、鐵山、澇窪子、桑黃溝、西嶺溝是自然植被較為完整的,蒿草叢生,荊棘密佈,柏樹成林。近些年,隨着人們綠化意識的淡漠,加之濫採石頭,亂開石場,塔子村幾座小山樹木伐淨,有的所剩無幾。萬山過去柏樹過萬,有封山牆圍,無一棵柏樹,石坑遍野,一片狼藉。東嶺、芒碭山酷似斑禿,不日即被伐淨,自然生態遭到破壞。2002年村黨支部已經制定沿河造林和蒼龍峽旅遊開發的長遠規劃,秋後即將實施。 [1] 

塔子村地方特產

塔子村的自然植被較為完整,有野生的荊棵、酸棗、山榆、火炬樹等,草本植被更為豐富,有二十幾種的草本植物可人中藥。人工植被有柏樹、槐樹、桑樹、柿子樹、軟棗樹、榆、桐、白楊、楸、蘋果樹、山楂樹、桃樹、李子樹等。另有紫穗槐、白蠟條等灌木。
參考資料
  • 1.    塔子村  ..萊蕪市人民政府信息網[引用日期2015-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