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報(拼音:bào)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古字形左邊是一個刑具,右邊是一隻手抓住一個人,表示治人之罪,本義為制服、判決罪人。判決罪人需上報,由此引申為報告,如報案;由報告又引申為告訴、傳達、通知、報答、報復、報應等義;由“告訴”引申,指回答,如報仇、報償;又用作名詞,指告訴或傳達信息的各種載體,如電報、簡報、報刊等。報在古代又通“赴”,義為急速。
中文名
拼    音
bào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RBCY [12] 
倉    頡
QSLE [12] 
鄭    碼
DYXS [14] 
筆    順
橫、豎鈎、提、橫折鈎、豎、橫撇、捺
字    級
一級(編號:0656) [1] 
平水韻
去聲二十號 [4] 
異    體
𡙈
筆畫數
7(部首3,部首外4)
統一碼
62A5 [12] 
四角碼
5704₇
注音字母
ㄅㄠˋ
造字法
會意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字源解説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會意字,最早字形見於商代甲骨文。甲骨文(圖1)的左邊是一個刑具( niè,手銬的象形),右側是𠬝(fú,“服”的古字),是個面朝左跪着的人,後側有一隻手。三相會意,表示一個犯人的雙手被刑具鎖住,另一個人用手從後面將犯人制服,表示制服犯人使之服罪。本義為制服、判決罪人。
甲骨文字形有人釋為“”字的繁構;但多數學者釋為“報”字。釋為“報”字可有兩種分析方式,其一是左邊為雙手戴着刑具跪地的人(即“執”字),右邊是按人的手;其二是從“㚔”(niè)、從“𠬝”, “𠬝”亦聲。甲骨文另有“𠬝”字,習見,指一種常被用為祭牲的罪奴。從形音義關係看, “報”、“𠬝”本應是一字的繁簡兩種寫法,且可與“俘” “服” “伏”等的形音義相關聯。金文(圖2、3)由甲骨文演變而來,左“㚔”、右“𠬝”已基本成型。隸書(圖6)左邊的“㚔”變為“”,以後字形變化不大。簡化的“報”源於漢代草書,將繁體“報”左側的“幸”改為“扌”,寫作“報”。 [2]  [5] 
“報”後來產生了一系列引申義。首先引申為受了別人的東西以後,還送東西以為回答,即由罪法相當引申為送還相當。如《詩經·大雅·抑》:“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後濃縮為成語“投桃報李”,又省為“報投”或“報李”)又如報國、報恩。“報”可以指好的回答,亦可指對損害自己的人的答覆,即報復。
“報”的第二個引申義是指奉命辦事完畢回來報告。判決之後必須上報並公之於眾,“報”也就有了報告、告知的引申義。再進一步引申,“凡下覆上,上答下,及彼此答書皆曰報(吳善述《説文廣義校訂》)”。
上述“報”的第一、第二個引申義與“報”的本義“當罪人”是古漢語中較早的用法,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義素,即雙方“相當”,有來有往。在這一點上,“報”與它後來的同義詞“告”有很大的不同。
“回覆”義的“報”再往前引申一步,就有了單方面的“報告”的意思。《漢書·王莽傳上》:“雖文王卻虞芮何以加?宜報告天下。”“報”與“告”是並列關係,都是宣告、告訴的意思,後形成雙音詞“報告”。又如“報功”“報到”“報案”等。
以上“報”都是動詞,又引申為名詞。從漢代開始,用來傳知朝政的文書抄本和政治情報叫做“報”,有“邸報”“京報”等。這種“報”後來發展為定期出版的新聞紙或定期的刊物,如“報紙”“學報”“畫報”等。推而廣之,凡用文字報道消息或發表意見的東西都可稱為“報”,如“喜報”“捷報”“海報”“牆報”“電報”等。 [15-16] 

詳細解釋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bào
動詞
〈文言〉按律定罪;判決罪人。
judge
《韓非子·五蠹》:楚之有直躬,其父竊羊,而謁之吏。令尹曰:“殺之!”以為直於君而曲於父,報而罪之。

用實際行動表示感謝;酬謝。
recompense;
repay
《詩經·大雅·抑》: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報答;報效;報酬;報恩
古祭名。為報答神靈恩賜而舉行的祭祀。

《國語·魯語上》:幕,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

指因果報應。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莊子·列禦寇》:夫造物者之報人也,不報其人而報其人之天。
現世報
打擊批評自己或損害自己利益的人。
avenge;
revenge;
retaliate
韓非子·飾邪》:明法親民以報吳,則夫差為擒。
報復;報仇;報怨
告訴。
report
戰國策·齊策》:廟成,還報孟嘗君。
唐·岑參《逢入京使》: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報告;報名;報喜;報案
答覆。
answer;
announce
《尚書·康王之誥》:王若曰:庶邦侯甸男衞,惟於一人釗報誥。
以德報怨
〈文言〉返回;往復。

《韓非子·內儲説上》:韓昭侯使騎於縣,使者報。

〈文言〉再;重複。

《齊民要術·雜説》:候黍、粟苗未與壠齊,即鋤一偏。黍經五日,更報鋤第二徧。

〈文言〉合;重合。

《禮記·喪服小記》:下殤小功,帶澡麻不絕,本詘而反以報之。

名詞
古代用以傳知朝政的文書抄本和政治情報。由漢代始用。

宋·尤袤《全唐詩話》卷二:客曰:“邸報制誥闕人,中書兩進名,不從。又請之,曰:與韓衄。”

一種定期的新聞出版物,即報紙。
newspaper

訂報;賣報;日報;晚報
指某些定期刊物。
periodical;
journal

畫報;學報
用文字報導消息或發表意見的某些東西。
information;
report

喜報;海報;黑板報
消息;信息
messenge;
information

警報;捷報;情報
電報
telegram

發報;送報員
舊時指淫亂行為。

《左傳·宣公三年》:文公報鄭子之妃曰陳,生子華、子臧。

動詞
〈文言〉通“赴”。疾;急速。

《禮記·少儀》:毋拔來,毋報往。鄭玄注:“報讀為赴疾之赴。拔、赴皆疾也。”

(釋義參考資料 [6-7]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十】【幸部】博號切(bào)
當罪人也。從㚔從𠬝。𠬝,服罪也。【譯文:判決罪人。由㚔、𠬝會意。適合其罪來定刑。】 [8] 

説文解字注

“當辠(罪)人也”注:司馬彪百官志曰:廷尉掌平獄,奏當所應。凡郡國讞疑罪,皆處當以報。《史記·張釋之列傳》曰:廷尉奏當,一人犯蹕,當罰金。又曰:廷尉當。是也。又路温舒上書曰:奏當之成。司馬貞引崔浩雲。當謂處其罪也。按當者,漢人語。報,亦漢人語。漢書張湯傳曰:訊鞫論報。蘇林注蘇建傳曰:報,論也。斷獄為報,是則處分其罪以上聞曰奏當,亦曰報也。引申為報白,為報復。又叚(假)為赴疾之赴。見少儀、喪服小記。今俗雲急報是也。
“從㚔從𠬝”注:會意。博號切。古音在三部。今隸作報。
“𠬝,服辠也”注:𠬝見又部,音服。治也。小徐作㞋,音展,誤甚。此説從𠬝之意。以今字今言通之也。 [9] 

康熙字典

《唐韻》博耗切。《集韻》《韻會》博號切,竝(並)保去聲。復也,酬也,答也。《詩·鄭風》: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禮·郊特牲》:報本反始。注:謝其恩之謂報,歸其功之謂反。《史記·範睢傳》:睚睚之怨必報。
又告也。《前漢·吳王傳》:無文書,口報。《天寶遺事》:新進士及第,以泥金書帖子,附家書中,用報登科之喜。
又猶合也。《禮·喪服小記》:下殤小功帶澡麻,不絕本,詘而反以報之。
又論囚曰報。《前漢·張湯傳》:爰書論訊鞫報。
又下婬上曰報。《左傳·宣三年》:鄭文公報鄭子之妃曰陳媯。注:鄭子,文公叔父子儀也。《漢律》:婬季父之妻曰報。
又與赴通。《禮·喪服小記》:報葬者報虞。注:報,讀為赴,急疾之義。虞以安神,不可緩也。
本作𡙈。 [10] 

廣韻

博耗切,去號幫 ‖ 報聲奧1部(bào)
報,報告,下婬曰報。博耗切。一。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62A5;下:U+5831) 字形對比(上:U+62A5;下:U+5831) [14]

書寫提示

書寫 書寫
①“扌”窄“𠬝”寬,頂部“扌”高,底部左右旁齊平。②“扌”橫筆在橫中線上方。③豎在豎中線;“又”,㇇的橫段在橫中線;捺的捺腳超出上部。 [13] 

書法欣賞

(書法圖來源 [14]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參考資料:漢典 [3]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三十七號

開口呼
全清
博耗切
bʰɑu
集韻
平聲
六豪
開口呼
全清
博毛切
pɑu
去聲
十遇
合口呼
次清
芳遇切
pfʰio
去聲
三十七號
開口呼
全清
博雅(號)切
pɑu
禮部韻略

去聲





愽冒切

增韻

去聲





博冒切

中原音韻

去聲
蕭豪

開口呼

全清

pɑu
中州音韻

去聲
蕭豪





邦貌切

洪武正韻

去聲
十三效


全清
布恔切
pau/piau
分韻撮要
陰去
第十二孤古故
(參考資料:漢典 [3]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pau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pu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pau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pau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pai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412
陰去
吳語
温州
42
陰去
湘語
長沙
pau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pau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pau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pou
33
陰去
粵語
陽江
pou
24
陰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po
11
陰去
閩語(閩南片)
潮州
po
213
陰去
閩語(閩東片)
福州
213
陰去
閩語(閩北片)
建甌
pau
22
陰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7]  、漢典 [3]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8-11-18]
  • 2.    李學勤 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915
  • 3.    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18-10-13]
  • 4.    二十號 報  .搜韻[引用日期2018-11-18]
  • 5.    顏煦之編著.一字一世界 ABC[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01:74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商務印書館,2012:48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500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422
  • 9.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上海辭書出版社.上海: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2008.08:166
  • 11.    辭書搜索 報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8-11-24]
  • 12.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8]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1:13
  • 14.    書法欣賞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18]
  • 15.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460-461
  • 16.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4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93-94
  • 17.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 第2版[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7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