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ìng]
汉字
展开5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幸(拼音:xìng),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1]。“幸”来自两个字,一个最初写作“𡴘”,读xìng。本义指意外地得到成功或免去灾难,如幸存、侥幸;侥幸获得的幸运,常会使人庆幸、快乐,故“幸”有快乐、高兴之意,用作动词;还指希望、宠爱。另一个最初写作“”,读niè,指一种类似手铐的刑具。“𡴘”后来写作“幸”,“㚔”有时也会写作“幸”。
“幸”(xìng)有异体作“倖”,字义表侥幸、宠爱。现代汉字整理后“倖”并入了“幸”,但“倖”仍可用在“傒倖”一词中。 [4] [16]
中文名
拼    音
xìng
部    首
[2]
五    笔
FUFJ [15]
仓    颉
GTJ [15]
郑    码
BUB [15]
笔    顺
横、竖、横、点、撇、横、横、竖
字    级
一级(编号:0983) [1]
平水韵
上声二十三梗(xìng);入声十六叶 [5]
四角号码
4040₁
字形结构
上下结构
异    体
𡴘、㚔、倖*、婞、𢆎、𠂷(“倖”是《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的异体字)
统一码
5E78
区位码
4850
注音字母
ㄒㄧㄥˋ
造字法
象形字或会意字

字源解说

播报
编辑
【甲组】幸(xìng)演变图
“幸”字有两个来源。一支是由“”和“(nì)”两个字形组成的上下结构的会意字,古字写作“𡴘”。指“免去灾祸”,读xìng。“夭”指半途“夭折”,就是过早去世的意思。“屰”就是“逆”字本字。“屰”有相反的意思。两形合一,表示与“早死”相反,也就是“免去早死的灾祸”。有人认为,这“夭”指头部弯曲,表示不直,“屰”表示相反。两形相合,表兰备符示“反屈为直就是很侥幸的事”。把死的不幸倒过来,起死回生,当然是大吉大幸的事。故《说文》训为“吉而免凶也”。常用的幸福的幸,宠幸的幸,“怀抱希望”的幸,以至“侥幸”的幸,都是由“吉而免凶”的本义引申而来。 [14]
地体祝汗热套设捆戒肯
【乙组】幸(niè)演变图
另一支来源于幸(niè),古字写作“㚔”。《说文》所载为“从大从干”,“大”是人的象形,“干”是犯的意思,会意为这个人因干犯而有罪,故《说文》训为“所以惊人也”“所以惊人”译白为“是用来使人惊怕的”,即包含有刑具、刑律以及受刑律制裁之人,亦即“犯罪”或“罪人”之意。如据殷周甲金古文则“㚔”字又并非“从大从干”,而是刑具的象形(乙组图1、2),刑具引申亦为“犯罪”或“罪人”之意。所以音的㚔字用作偏旁作义符时多有“犯罪"或“罪人”之义,如“(執)”,的本义是逮捕罪人;“”的本义是关押罪人;“(報)”的本义是给罪人论罪定刑而上报。现代汉语中执行的“执”,报告的“报”,也是分别由“执(執)”“报(報)”本义引申来的。音n设拔才iè的㚔在实际使用中只作偏旁,单独使用的则为音xìng的幸字巩己希晚。 [14]
篆书以后,“𡴘”上部的“夭”渐变为“大”,又进一步变成“土”,下部的“屰”变为“𢆉”或“羊”。因为字形相近,“㚔”有时也写作“幸连兵凶”,甚至会用来表示“幸(xìng)”的字义。这样一来,两个字就逐渐混淆了。 [4] [6]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拼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xìng
形容词
称心如意。
fortunate;
lucky
《左传·成公二年》: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
幸福;荣幸;不幸;三生有幸
动词
认为称心如意而高兴。
rejoice
汉·曹操《观沧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庆幸;欣幸;幸甚;幸灾乐祸
〈文言〉希望。
hope;
trust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幸勿推却
〈文言〉偏爱、宠爱。
favor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幸于赵王。
宠幸;得幸。
〈文言〉指帝王到达某地,后也泛指皇族亲临。
(of emperor)visit
《史记·孝文本纪》:“辛卯,帝自甘泉之高奴,因幸太原。
巡幸;幸御
〈文言〉遇到。
meet
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文言〉活;使……活命。
《吕氏春秋·忠廉》:“汝天下之士也,幸汝以成而名。"高诱注:“幸,活也。"
名词
〈文言〉亲爱者;受宠的人。
favourite
汉·荀悦《申鉴·杂言上》:妾媵盈宫,非无爱幸也
姓氏用字,详见“幸姓”。
幸夤逊(宋代镇国行军司马)
副词
由于偶然因素而得到好处或免去灾难。
luckily;
fortunately
《左传·宣公十六年》:善人在上则国无幸民。
幸亏;幸免;幸运;侥幸
〈文言〉敬辞。表示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
《韩非子·存韩》:臣窃愿陛下幸熟之。
幸叨;幸蒙
〈文言〉表示时间,相当于“正”。
唐·杜甫《除架》:幸结白花了,宁辞青蔓除。
〈文言〉相当于“本”。
唐·韩愈《楸树》:幸自枝条能树立,可烦萝蔓作交加。
niè
-
同“”。
《玉篇·㚔部》:㚔,今作幸。
[4] [7]

古籍训释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十】【夭部】胡耿切(xìng)
𡴘,吉而免凶也。从屰从夭。夭,死之事。故死谓之不𡴘。
【卷十】【幸部】尼辄切(niè)
㚔,所以惊人也。从大从𢆉。一曰大声也。凡幸之属皆从幸。一曰读若瓠。一曰俗语以盗不止为幸,幸读若籋(niè)。 [8]

说文解字注

【卷十】【夭部】
“吉而免凶也”注:吉者、善也。凶者、恶也。得免于恶是为幸。
“从屰,从夭”注:屰者、不顺也。不顺从夭死之事会意。胡耿切。十一部。
“夭,死之事”注:左传所谓夭札。不终其天年者也。
“死谓之不幸”注:依韵会本。死为不幸,则免死为幸。
【卷十】【幸部】
“所以惊人也。从大,从𢆉”注:各本作从[⿱丷丅]。五经文字曰:《说文》从大从[⿱丷丅],[⿱丷丅]音干。今依汉石经作幸。又曰:𡘺(执)者《说文》,执者,经典相承。凡报之类同是,则张氏所据说文与今本迥异如是。今隶用石经体,且改《说文》此部皆作幸,非也,今皆正。干者,犯也,其人有大干犯而触罪。故其义曰所以惊人,其形从大干会意。
“一曰大声也”注:此别一义。
“凡㚔之属皆从㚔。一曰读苦瓠”注:五字未详,疑当作一曰读若执。在读若籋之下。
“一曰俗语以盗不止为㚔”注:又一义,按《玉篇》此义不系《说文》。《广韵》引《说文》亦无此语。十字恐后人所沾。大徐本曡(叠)㚔字。
“读若籋”注:尼辄切,七部。 [9]

广韵

胡耿切,上耿匣‖幸声耕部
幸,《说文》作𡴘,吉而免凶也。从屰,从夭。夭,死之事。故死谓之不𡴘。胡耿切。四。
尼辄切,入叶泥
㚔,《说文》曰:“所以惊人也。一曰大声。”今作幸,同,睪、圉、报、执之类从此。 [3]

康熙字典

【寅集下】【干部】 幸;部外笔画:5
古文:㚔、𠂷
《唐韵》胡耿切。《集韵》《韵会》《正韵》下耿切,并音幸。《说文》本作𡴘。吉而免凶也。《前汉·高帝纪》:愿大王以幸天下。注:晋灼曰:臣民被其德,以为徼幸也。师古曰:幸者,可庆幸也。故福善之事皆称为幸。
又《小尔雅》:非分而得曰幸。《增韵》:非所当得而得,与不可免而免曰幸。《论语》:罔之生也,幸而免。《中庸》:小人行险以徼幸。《晋语》:德不纯,而福禄并至,谓之幸。《荀子·富国篇》:朝无幸位,民无幸生。
又冀也。《礼·檀弓》:幸而至于旦。注:幸,觊也。
又《玉篇》:幸天子所至也。蔡邕《独断》:天子车驾所至,见令长三老官属,亲临轩作乐,赐以食帛,民爵有级,或赐田租,故谓之幸。
又《玉篇》:幸,御所亲爱也。《前汉·佞幸传》:但以婉媚贵幸。
又姓。《万姓统谱》:望出鴈门,晋有幸灵。唐有幸南容,贞元中进士。宋有幸元龙,嘉泰初进士。
又《韵补》古叶散。《易林》:疾贫望幸,使伯行贩。
《韵会》或作〔⿱夭糸〕。《篇海》或作𢆎。 [10]
【丑集下】【大部】㚔;部外笔画:5
《广韵》《集韵》尼辄切,音聂。《说文》所以惊人也。一曰俗以盗不止为。或曰怙终也。
又曰:犯罪不止也。
又《玉篇》古文幸字。注详干部五画。 [11]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日本-韩国-旧体宋体对比

书写提示

幸字书写笔顺
❶“土”宽、扁,下部窄、长。❷“土”居上居中,竖笔在田字格竖中线,第三笔横为全字最长横笔。❸下半部点、撇起笔横中线上侧,第三笔横在横中线下侧,末笔在竖中线。 [2]

书法欣赏

(书法图来源: [12]

音韵汇集

播报
编辑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上声
三十九耿
开口呼
全浊
胡耿切
ɣæŋ
集韵
𡴘
上声
三十九耿
开口呼
全浊
下耿切
ɣɪɐŋ
入声
二十九叶
泥/娘
开口呼
次浊
昵輙切
ȵiæp
礼部韵略
上声
下耿切
增韵
上声
下耿切
中原音韵
去声
庚青
齐齿呼
全清
xiəŋ
中州音韵
去声
庚青
奚敬切
洪武正韵
上声
十八梗
全浊
下耿切
ɣiəŋ
分韵撮要
阳去
第十五登等凳德
(参考资料:汉典 [3]

上中古音

时代
字头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ɡʰ
ĕŋ
王力系统
ɣ
董同龢系统
ɣ
周法高系统
ɡ
reŋ
李方桂系统
g
ringx
西汉
r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rieŋ
北魏后期北齐
庚耕清青
rieŋ
齐梁陈北周隋
庚耕清青
rieŋ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ɣ
æŋ
拟音/王力系统
ɣ
æŋ
拟音/董同龢系统
ɣ
æŋ
拟音/周法高系统
ɣ
æŋ
拟音/李方桂系统
ɣ
ɛng
拟音/陈新雄系统
ɣ
æŋ
(参考资料:汉典 [3]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声母及韵母
调值
调类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ɕiŋ
51
去声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ɕiŋ
21
去声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ɕiŋ
55
去声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ɕin
35
去声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ɕin
13
去声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ɕin
53
去声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ɕiŋ
55
去声
晋语
太原
ɕiŋ
45
去声
吴语
苏州
jin
31
阳去
吴语
温州
ɦɛ
34
阳上
湘语
长沙
ɕin
45
阴去
湘语
双峰
ɣiɛn
33
阳去
赣语
南昌
ɕin
21
阳去
客家话
梅县
hɛn
52
去声
粤语
广州
hɐŋ
22
阳去
粤语
阳江
hɐŋ
54
阳去
闽语(闽南片)
厦门
hɪŋ
33
阳去
闽语(闽南片)
潮州
heŋ
35
阳上
闽语(闽东片)
福州
xaiŋ
242
阳去
闽语(闽北片)
建瓯
xaiŋ
44
阳去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3]、汉典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