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基督教在中國

(中國基督教)

鎖定
基督教雖然不屬於中國的主流文化傳統,但在中國已經流傳了很長時間,有上千萬的信徒。據1997年中國國務院發佈的白皮書,中國大陸有1000萬基督教新教信徒,400萬天主教信徒。近年來,信奉基督教的人數還在增長,已遠遠超過上述人數。 [1] 
中文名
基督教在中國
外文名
Christianity in China
人    數
1000萬(截止至1997年)

基督教在中國歷史背景

究竟基督教是在何年最初傳入中國的,至今仍是一個沒有定論的問題。但有確切的資料表明,基督教的聶斯托利派曾於唐貞觀九年(635年)傳入中國,稱“景教”。會昌五年(845年)因朝廷下詔禁絕佛教,遭波及而在中原地區中斷。天主教和聶斯托利派又於元代傳入,通稱“也裏可温教”或“十字教”,但流傳不廣,至元亡又中斷。明萬曆十年(1582年)天主教經由耶穌會傳教士再度傳入。耶穌會士利瑪竇在中西文化的交流方面作出卓越貢獻。清朝的康熙皇帝開始時對基督教抱有好感,為它在中國的傳播提供方便,但後來發生了“禮儀之爭”,大部分天主教的傳教士被逐。17世紀末葉,俄羅斯正教傳教士開始在黑龍江流域建堂立院,隨之也在北京設立教堂。1715年沙俄派出第一屆駐北京傳教士團。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簽訂《恰克圖條約》後,其傳教士團成為駐華常設機構。1715—1956年,共有20屆這樣的傳教士團在中國活動。19世紀初基督教新教開始傳入中國。1807年新教傳教士馬禮遜到廣州傳教,此乃新教傳入中國之始。鴉片戰爭後,基督教各派在不平等條約的保護下大規模傳入中國。

基督教在中國社會影響

西方傳教士在傳播基督教信仰的同時也開設學校、醫院和慈善機構等,在文化交流和人道關懷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但因其傳教與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壓迫相伴隨,以及與本地風俗習慣相沖突等問題而觸發多起教案。1898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以“扶清滅洋”為口號殺教民,毀教堂,後遭八國聯軍鎮壓。1922年北京等地的青年學生掀起非基督教運動,認為基督教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壓迫中國人民的工具。這些教案和反對基督教的運動也促使基督教內的人士注意到基督教在中國的處境化和本土化的重要性。中國教徒自20世紀初開始要求實現中國教會自立。1919年五四運動後,天主教在中國推行“中國化”措施,大量啓用中國籍神職人員。新教各派也於1922年在上海召開會議,提出“本色教會”的主張和“自養”、“自治”、“自傳”的三自原則,併成立中華基督教協進會。1949年後中國教會逐漸割斷與外國傳教修會及差會的聯繫,進入其自立發展的時期。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會在堅持“愛國”和“三自”的基本原則的同時,加強與國外教會和基督教研究機構的交流合作。 [1] 
參考資料
  • 1.    丁光訓、金魯賢.基督教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10月:第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