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城武

鎖定
城武,即今山東省成武縣,西周分封郜國(今郜鼎集),後屬宋國,再後入齊國。秦置城武縣(今成武城區)。西漢屬山陽郡(治昌邑)。東漢、魏晉屬濟陰郡(治定陶)。南朝宋屬徐州北濟陰郡(治單父)。北魏仍屬北濟陰郡,縣治所徙至郜城(今郜鼎集)。北齊升為永昌郡,歷代歸屬多變,至唐貞觀十七年首次歸屬曹州,五代至金屬單州,元復歸曹州,明屬兗州,清改屬曹州府。今屬山東省菏澤市。 [1] 
城武縣建置兩千多年來,縣名“成”、“城”二字交替使用,1958年,經國務院批准,將縣名中“城”字改為“成”,複用“成武”。 [1] 
中文名
城武
別    名
成武
所屬地區
山東省菏澤市
地理位置
山東省西南部

城武名稱互通

春秋郜國 春秋郜國
史記》記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十月,劉邦攻破東郡尉及王離軍於成武南事,至1958年的2156年間,作為地名,“成武”與“城武”是混用和交替使用的。大致情況是:司馬遷在《史記》中記事,多處使用“成武”,也使用“城武”。南北朝時期,縣名為“城武”。明洪武四年(1371年)至1958年的487年間,縣名為“城武”。其餘漢唐宋元等各代,縣名均為“成武”。
在歷史地名中,“成”“城”混用的現象並不罕見。查《菏澤地名》,除成(城)武外,尚有成(城)陽、城(成)都、郜城(成)、富城(成)等。歷修縣誌中,有“洪武初鑄印,誤加‘成’以‘土’,迄今因之”之説。清末民初的徐繼儒在其撰著的《曹南文獻錄》中對此予以否定:漢“成武”縣今“城武”縣,“成”“城”通用。或曰,明鑄印訛“成”為“城”,然宋、魏志即作“城武”,非始於明也。
秦代成武 秦代成武
隨着時代的變遷,“成”“城”通用的義項消失,各自義項涇渭分明。成武縣歷史文化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成武秦時置縣,“成武”一名因漢高祖劉邦在此“成就武功”而得名。成武是春秋時期著名相馬師伯樂、齊國名臣晏子等歷史名人的故鄉。境內有文亭湖、伯樂墓等歷史遺蹟。文亭湖,是秦漢時期先民為防洪築堤挖掘而成,面積近萬畝,具有重要的蓄水、養殖、休閒、旅遊開發價值。戲曲、武術、黑陶、瓷刻、發繡等地方文化藝術獨具特色。 [2] 
1958年5月,縣第三屆人代會決議呈請將縣名中的“城”復易為“成”。山東省人委批覆同意,國務院於10月8日以政內楊145號文件批准,並頒發新印。11月18日,縣名為“成武”的新印啓用,從此縣名用字固定下來。 [1] 

城武歷史文化

西漢成武 西漢成武
成武即郜都,史有二郜,“北國南邑”。其遺址,長期認為成武縣城東南十八里的郜鼎集(史稱郜城)是郜國都城,而南郜城則有在北郜南二里之説,實無地望。1987年印行的《菏澤地名》、1992年出版的《成武縣誌》均沿此説。
1986年城湖開挖魚池,出土一批文物。歷史學學者盧新文出於長期史學研究的敏感,對出土器物進行了考察分析,認為湖下埋藏的是一先秦古城遺址,可能就是古郜國的都城。後經專家考證,成武即郜都,遺址就在城湖下。這一研究成果已載入1998年出版的《菏澤地區志》:
西晉成武 西晉成武
郜都遺址位於成武縣護城堤內,今成武縣城即坐落其上。經鏟探,城址東西長3525米,南北寬1800米,總面積約632.5萬平方米。文化層疊壓着0.8~1米厚的淤積膠粘土,文化層厚約2.5~2.7米。遺址眾多,有建築基址、陶圈井,1萬平方米內有陶圈井15座,南護城堤中段發現有春秋時期的城垣遺存,還有陶窯。遺物豐富,有尖袋足鬲,有仿銅,有扉鬲、連檔鬲、弧盤豆、微弧盤豆、折腹豆、圓底內凹腹罐、平底圓腹罐、寬沿平底盆、高領瓦紋盂、寬斜沿圓底洗、麻點狀繩紋陶水管和多樣紋飾的板瓦、筒瓦、瓦當等。據考察,其時代起自西周,歷經春秋戰國,似無變動,而且漢代仍在使用。 [2] 
西晉杜預,以及而後的酈道元、于慎行、顧祖禹、《城武縣誌》(道光版)的編者,均雲郜國都城在成武縣東南18裏的郜鼎集一帶。經考古調查,今郜鼎集一帶不見西周時期的遺址,雖在該村西有一堌堆遺址,面積不超過3000平方米,故不可能是一處故城遺址,因此,諸家所注郜國都城的位置,顯繫有誤。從遺址面積之廣大,遺物之豐富,遺蹟之眾多考察,城湖遺址是一規模較大的城址,勿庸置疑;從遺存時代考察,正值兩週時期,故而此城非郜莫屬。可惜該志由於通稿功夫不足,大事記和沿革相關部分仍襲舊説。匡正了關於郜都、郜城的誤指,使二郜地望分明,考古發掘功不可沒。在上屆修志中,囿於斷限,未能將這一研究成果收入縣誌。
1997年第一期《齊魯地名》刊發的拙稿《郜都與郜城--二郜考辨》,可看作縣誌在二郜問題上沿襲舊説的一種補正。文中關於宋滅曹之前徹底滅郜並改郜都為成武的推論,顯然不妥,滅國並不一定改其都城之名。
菏澤政區地圖 菏澤政區地圖
兩週時期,大小諸侯除了國名,國都甚至陪都也各有其名,如燕都薊、晉都絳、秦都平陽、楚都郢、越都會稽、吳都泓上、齊都臨淄、魯都曲阜、宋都商丘、曹都陶丘……不少諸侯國都屢遷,如衞就四遷國都,分別為沬(朝歌)、曹(漕)、楚丘、帝丘。郜為子爵小國,比不得宋、魯、齊、曹等諸侯大國,但其國都豈能無名?不過史籍缺載罷了。郜子封域狹小,其國都東南不足二十里,便是宋公的邊邑--郜城。兩城相距如此之近,郜都是不可能也稱郜城的。郜城在歷史上使用三千餘年,“郜城集”改稱“郜鼎集”是上個世紀的事情。郜都名“成武”,有文字記載始於秦末,兩千餘年,成武應是郜都名稱的承襲。地名,特別是都城之名,有着極強的穩定性和傳承性。以郜城為參照,由後兩千年推演前一千年,郜都名成武應是可信的。
郜亡後,郜都--成武長期存在,隨着時間的推移,在人們的記憶裏郜國的概念模糊了。在這片土地上存在成武和郜城,久而久之,將郜城當作郜國了,長期誤邑為國,二郜混淆。
成武為縣,有確載是《漢書·地理志》:山陽郡統二十三縣,內有成武。漢襲秦制,漢初之縣秦已有名稱的當為秦縣,這是歷代學者共識。《史記》多處記載秦二世三年劉邦於成武南打敗東郡尉事,是歷代學者認定成武秦代為縣的依據。近期出版的辭書、志書,有關史學、地名學專著均將成武著錄為秦縣。
郜都地望已明,關於成武的種種臆説不揭自破。至於成武的地名含義,史無確載,不能瞎想胡編。我們寄希望於典籍的發現或地下文物的證實。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