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埃裏希·寶隆

鎖定
埃裏希·寶隆(Erich Paulun),1862年3月4日生於德國東北部小鎮帕澤瓦克。同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創始人。1907年德國醫生埃裏希·寶隆在中德兩國政府和社會各界支持下創辦的同濟德文醫學堂,1912年與創辦不久的同濟德文工學堂合稱同濟德文醫工學堂,1917年由華人接辦,先後改稱為同濟醫工學校和私立同濟醫工專門學校,1923年定名為同濟大學,1927年成為國立大學。 [2] 
寶隆的父親路德維希·赫爾曼出生於格但斯克(今屬波蘭),是一名建築工程師。寶隆的母親出生於沃爾芬比特爾,她的前輩都在鄰近的舍彭施德特從事木匠和馬車伕職業。
中文名
埃裏希·寶隆
外文名
Erich Paulun
國    籍
德國
出生日期
1862年3月4日
逝世日期
1909年3月5日
職    業
醫生
主要成就
中國同濟醫學堂的創始人(是同濟大學的前身)
出生地
德國東北部小鎮帕澤瓦克
信    仰
基督教新教

目錄

埃裏希·寶隆前言

説到國家名牌大學——同濟大學,無人不曉,可是又有幾個人知道同濟大學的歷史。翻開同濟大學的歷史,大家不免會發現該校的創始人,居然是一位德國人,他就是埃裏希·寶隆。

埃裏希·寶隆個人簡歷

寶隆隨父母信奉基督教新教,出生後不久被帶到沃爾芬比特爾,他父親要在那裏完成一項建築工程。兩年後父母因患肺結核雙雙去世,寶隆由親戚撫養。
1882年9月22日,寶隆在沃爾芬比特爾獲得高級中學畢業證書;同年10月28日,被在基爾的王家弗里德里希-威廉醫學外科研究所錄取,接受醫學教育。
1883年4月1日至10月31日,寶隆在愷撒·亞歷山大衞隊第1步兵團第5連服役。
1884年7月19日,寶隆通過大學醫預科考試。
1886年7月16日,通過攻讀博士學位的口試。
1886年11月10日,寶隆被任命為波莫瑞第3步兵團少尉軍醫。
1887年8月27日,在完成關於脊椎骨折方面的學位論文後,寶隆在柏林被授予博士學位。
1888年1月24日,寶隆被提升為海軍助理醫生,至1893年5月22日,先後在皇家海軍狼號、伊爾梯斯號炮艦上任上尉軍醫。伊爾梯斯號長期在東亞水域活動,在此期間寶隆認識了在上海開診所的德國醫生卡爾·策德里烏斯,在此後雙方的通信中,寶隆提出了在上海建立一所給中國人治病的醫院的想法。
從海軍退役後,寶隆為提高外科手術水平先後在德國的兩所醫院工作,並繼續到大學進修,同時開始籌措準備在上海開設醫院的資金。
1891年,隨艦來到上海。
1893年,寶隆再次來到上海,在策德里烏斯的診所裏當助手 [1] 
1900年,策德里烏斯去世後不久,寶隆在上海德國教堂附近開設了自己的診所,成為上海著名的外科醫生。同年,寶隆送策德里烏斯夫人及女兒回國。在柏林期間寶隆見到了他的朋友、海軍軍醫總監舒爾岑,後者答應為寶隆的計劃爭取德國官方的支持。
寶隆從海軍退役再次來到上海後,和德國醫生奧斯卡·福沙伯(Schab,Oscarvon)組成了上海德醫公會。
1899年,寶隆和福沙伯以德醫公會的名義開始籌建一所診治中國病人的醫院,籌建工作得到德國駐滬總領事克納佩、上海實業界人士虞洽卿葉澄衷等人的支持,醫院建成後取名同濟醫院。
埃裏希·寶隆像 埃裏希·寶隆像
此後,克納佩向德國政府建議,在同濟醫院的基礎上建一所培養中國醫生的德國醫科學校,這一建議得到以寶隆為首的上海德醫公會的積極支持。根據德國外交部、普魯士文化部的計劃,德醫公會負責在上海的具體建校工作。
1907年,上海德文醫學堂建成,次年學校改名同濟德文醫學堂
寶隆任學堂首任總監,獲德方授予的教授稱號,但他此後拒絕接受德方授予他貴族榮譽稱號的提議。
1900年,寶隆和策德里烏斯的長女在德國結婚。寶隆夫婦在上海共生育5個子女,由於家庭人口較多,寶隆準備將相鄰的住房併入原有住房。
1909年2月下旬,寶隆在查看鄰居住房時不幸被傳染上傷寒,此後高燒不退,3月5日因併發腎出血去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