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坑貝村

鎖定
坑貝村[Kēngbèi Cūn] 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中新鎮轄內。因附近金坑河盛產貝類,故名。南宋嘉定43年間開村,是廣東省目前保存最完好、具明清嶺南民居特點的大型古村落之一。村內有燕崗橋侵華日軍碉堡、坑貝炮樓、崔太師祠、坑貝村官廳、坑貝村書房等歷史遺蹟和古建築。 [1-2] 
2023年11月,入選《廣州市地名保護名錄(第二批)》。 [3] 
中文名
坑貝村
地理位置
增城區中新鎮東南
面    積
8.4 km²
主要農作物
水稻、蔬菜、荔枝、龍眼

坑貝村地理交通

坑貝村,位於增城區中新鎮東南,距鎮政府約4千米,是西福河、金坑河的流經之地。現有廣汕公路G324線穿過。 [1] 

坑貝村姓氏由來

村民以毛姓居多,還有崔、湯、林、梁、蘇、郭等姓。其中,毛姓為鄰村遷移至此定居。
崔姓據説為南宋丞相崔與之的後人,南宋紹興年間由崔與之祖父率家人從河源義合遷居至此(當時為增城雲母都義田莊)落居。
湯姓始祖明代從今黃埔區九龍鎮龍湯村分居至此。梁姓村民祖居增城中新鎮福和片區的聯安村良田自然村,因1958年修建聯安水庫改遷至坑貝。

坑貝村人口民族

據統計,2016年末,該村有户籍人口2762人。村民均為漢族,屬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 [1] 

坑貝村經濟發展

因鄰近鎮圩,交通便利,村中除開展傳統農業如水稻、蔬菜、荔枝、龍眼種植及“三鳥”養殖外,還出讓土地引進企業落村生產,現經營行業涉及五金、塑料、製造業等。 [1] 

坑貝村傳統民居

坑貝村有保存較好的古村落羣,2000年被廣州市列為歷史文化保護區。古村落羣佔地面積1.83萬平方米,村前有月塘、胸牆和曬穀場,村後有後龍山風水林。村屋平面呈長方形棋盤狀佈局,南北闊152.43米,東西深120.37米,橫5排,縱10列,由祠堂、官廳、炮樓和43座民宅組成。民宅建築形制、結構、規模及室內裝飾均一致,屋頂為鑊耳山牆、龍船脊。其中,毛志榮民宅始建於清代,多次維修,坐西南朝東北,三間兩廊式建築,總面闊10.49米,總進深10.26米,佔地面積107.63平方米。毛椰福民宅始建於清代,多次維修,坐西南朝東北,三間兩廊式佈局,總面闊10.49米,總進深10.26米,佔地面積107.63平方米。

坑貝村歷史建築

現存宗祠有毛先儒祠、式谷毛公祠及崔太師祠。毛先儒祠是鄰近4個毛姓村村民共同集資興建,位於坑貝小學舊址內,始建於清嘉慶九年(1804年),1995年修葺,2010年被公佈為增城市文物保護單位。該祠佔地面積943.5平方米,坐西朝東,五間三進(左右為襯祠),總面闊22.2米,總進深42.5米。建築風格為硬山頂,五花封火山牆,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瓦當滴水和青磚石腳,紅階磚鋪地。全祠左右襯祠為房,房有閣樓,木橫檁上鋪木板。每年農曆九月初二日,該村毛姓村民都到毛先儒祠拜祭先人。每年正月初四日則有毛氏60歲以上長者到該祠祭“春社”。式谷毛公祠,始建於清代,清代和民國時期都有維修,2010年被公佈為增城市文物保護單位。該祠現佔地面積330.17平方米,坐西南朝東北,三間三進佈局,總面闊10.98米,總進深30.07米。硬山頂,鑊耳封火山牆,灰塑脊,垂脊戧戟反翹,碌灰筒瓦,滴水剪邊,青磚石腳,紅階磚鋪地。每年農曆九月初七日,毛氏村民均到該祠拜祭。崔太師祠,是奉祀南宋名臣崔與之的祠堂,始建年代不詳,1996年、2015年均有重建,2002年被公佈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村內有炮樓,始建於清代,原高五層,約20米。20世紀50年代末期被拆剩兩層,現高約9米。平面呈正方形佈局,邊長16米,佔地面積256平方米。硬山頂,人字封火山牆,灰塑脊,碌灰筒瓦,青磚石腳,青磚鋪地。該炮樓為磚、木、石混合結構,可用於防範匪賊,亦可儲備糧草,危難時可容納全村村民和牲畜以固守待援。
坑貝門樓,是古代坑貝村村民進出村的主要門關,建於清代。該樓坐西南朝東北,面闊一間4.18米,進深兩間2.9米,佔地面積12.12平方米。硬山頂,人字封火山牆,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共七檁,前牆內為空廊。門面牆為水磨青磚,花崗岩石牆裙,牆楣施墨繪。又有花崗岩石門夾,門洞上原安裝有直欞,現存直欞孔。墀頭下部嵌花崗岩石。
坑貝四方井,位於官廳與書房之間的縱巷內,開挖於清代,用一整塊花崗岩石打鑿而成。井口邊長0.86米,內徑0.54米,高0.16米,內壁用青磚砌築。井台鋪長條形花崗岩石,四周有排水溝,無淤積,整齊清潔。井水清澈甘涼,現仍可飲用。 [1] 

坑貝村主要人物

崔與之(1158—1239),字正之,號菊坡,諡清獻。南宋紹熙四年(1193年)進士。歷任廣南西路提點刑獄、工部侍郎、成都安撫使、淮南東路安撫使、四川制置使等職。他抗金撫民,所至皆有政聲。其淡泊功名,謝絕各方贈禮。詩、文、詞均有成就,被譽為“粵詞之祖”。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