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坊(拼音:fāng、fá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字形從土為形,方為聲。“坊”本義指街巷、里弄,後引申指牌坊,又轉指古代小手工業者的工作場所,即作坊。 [12] 
中文名
拼    音
fāng、fáng
部    首
五    筆
FYT [1] 
倉    頡
GYHS [1] 
鄭    碼
BSY [1] 
筆    順
橫、豎、提、點、橫、橫折鈎、撇
字    級
一級(編號:0647) [2] 
平水韻
下平聲·七陽 [3] 
總筆畫
7(部首3,部首外4)
筆順編號
1214153
四角號碼
4012₇
注音字母
ㄈㄤ、ㄈㄤˊ
統一碼
574A
造字法
形聲字、會意字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形聲兼會意字。“坊”字以“土”為形旁,表示地方、區域,“方”表示讀音與此接近。《説文新附》:“坊,邑里之名。”“邑里”就是城鎮中的街道里巷,這是“坊”的本義。古代城邑四周街道多呈方正佈局,這樣看來,“坊”字中的“方”不僅表音,也兼表義。
據考證,“坊”最初是城中棋盤塊狀的方正居民區,其名稱可能起於皇宮中。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開善寺》:“壽丘裏,皇宗所居也,民間號為王子坊。”晉左思《魏都賦》中有楸梓坊。《元河南志》引《漢宮閣名》:“洛陽故北宮有九個坊。”坊作為城中街區劃分的單位,始創於北魏的平城,其後,洛陽城也採用了坊制。從發掘情況看,魏晉時期的洛陽城設220個坊,一般是一里見方為一坊。
坊取代裏,成為城中居民編户單位的正式名稱,是從隋唐時期的長安城開始的,當時的長安城除皇城和東西二市外,劃分成108個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坊”。坊四周築有高牆,小坊設兩個門,大坊設四個門。這種坊雖比漢魏的坊開放些,但仍較封閉。北宋的東京(開封)和南宋的臨安(杭州)城對坊作了徹底的改革,取消坊牆,按街巷劃分為若干“坊”,每個坊內都設置商業網及倉庫、碼頭、街市。坊在人口管理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每個坊都設有坊正(又稱坊長或坊官),負責本坊的管理工作,相當於鄉村的保長、甲長。坊又稱街坊,街坊後來又指同一個坊的居民,即鄰居,這個意義的“街坊”中的“坊”字讀輕聲。
“坊”還有另外幾個意義。第一,“坊”是隋唐時期的官署名。隋代太子官署有左右坊、門下坊、典書坊等,唐以後改為左春坊、右春坊。坊的這個意義應由漢代皇宮的“坊”引申而來。
第二,店鋪亦稱坊。《正字通·土部》:“商賈貿易之所亦曰坊。”如茶館稱“茶坊”。宋耐得翁《古杭夢遊錄》:“大茶坊張掛名人書畫。”又如書坊。局、書店。政府和民間都掌握了印刷技術,民間書坊(即所謂“坊間”)刻印的書籍稱作“坊本”“坊刻”,以區別於“官本”“書塾本”;而從事刻印、出售書籍的商人則稱為“坊人”“坊賈”。
第三,“坊”還指小手工業者的工作場所,又稱“作坊” (zuō·fang),這個意義的“坊”本有fāng、fáng二讀,現由《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規範為fáng。隨着唐宋手工業的發達,出現了各種作坊,如酒坊(糟坊)、油坊、染坊、磨坊、粉坊、碾坊等等。由於宋代的街坊與商業設施是一個整體,所以店鋪與作坊之“坊”應由街坊之“坊”引申而來。
讀fáng的坊除了“作坊”以外,又同堤防之“防”。《禮記·檀弓上》:“吾見封之若堂者也,見若坊者也。”鄭玄注:“形旁殺,平上而長。”孔穎達疏:“坊,堤也……”此“坊”字與街坊之“坊”來源不同。《説文·阜部》在堤防的“防”字下有重文“埅”,堤坊之“坊”可能由此省略而來。 [12]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fāng
名詞
城鎮中街道里巷的通稱(多用於街巷名稱)
lane;
neighborhood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開善寺》:“壽丘裏,皇宗所居也,民間號為王子坊。”
宋·蘇轍《東坡先生墓誌銘》:“公又多作饘粥藥劑,遣吏挾醫分坊治病。”
清·惲敬《新喻東門漕倉記》:“新喻附城為五坊,坊有坊長。”
坊間;街坊;白紙坊(在北京宣武區)
別室;專用的房舍
三國·何晏《景福殿賦》:“屯坊列署,三十有二;星居宿陳,綺錯鱗比。”
《新唐書·百官志二》:“園囿有官馬坊。”
官署名。 隋代太子官署有左右坊、門下坊、典書坊等,唐以後易為太子左春坊、右春坊
《隋書·百官志上》:“中舍人四人,功高者一人,與中庶子祭酒共掌其坊之禁令。”
店鋪
shop
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茶坊》:“大茶坊張掛名人書畫。”
《水滸傳》第三回:“﹝史進﹞只見一個小茶坊,正在路口。”
《紅樓夢》第二三回:“﹝茗煙﹞想畢,便走到書坊內。”
書坊
牌坊,形狀像牌樓的建築物,舊時為表彰功德、宣揚忠孝節義等修建
《儒林外史》第四八回:“過了兩個月,上司批准下來,制主入祠,門首建坊。”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一:“定例,凡壽民壽婦年登百歲者,由本省督撫題請恩賞,奉旨給扁建坊,以昭人瑞。”
貞節坊;百歲坊
鑄造器物的土模型
《淮南子·齊俗訓》:“故剞劂銷鋸陳,非良工不能以制木;爐橐埵坊設,非巧冶不能以治金。”
古州名,故地在今陝西省黃陵縣
《新唐書·地理志一》關內道有坊州。曰:“坊州中部郡,上。武德二年析鄜州之中部、鄜城置。”
fáng
名詞
手工業者的工作場所
workshop
《舊唐書·肅宗紀》:“自今以後,朕常膳及服御等物,並從節減,諸作坊造坊並停。”
《舊五代史·漢書·史弘肇傳》:“嘗一夕,聞作坊鍛甲之聲,疑外有兵仗卒至,達旦不寐。”
歐陽山《高幹大》第一章:“任常有很清楚地知道那是幾家私人開的磨坊,雜貨鋪,麪館之類的東西。”
作坊;油坊;磨坊;染坊
同“防”。堤防,防水或禦敵的狹長建築物
dam
《禮記·檀弓上》:“吾見封之若堂者也,見若坊者也。” 鄭玄注:“坊,形旁殺,平上而長。”
《戰國策·秦策一》:“濟清河濁,足以為限;長城巨坊,足以為基。”
唐·杜甫《崔氏東山草堂》詩:“盤剝白鴉谷口慄,飯煮青泥坊底芹。”
動詞
同“防”。防範;防禦
be on guard
《禮記·坊記》:“君子禮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
清·魏源《聖武記》卷九:“水之奔潰,必堤以坊之。”
嚴復《原強》:“有國家者,其施一政,着一令,本以救弊坊民也。”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4]  《漢語大字典》 [5]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十三】【土部】府良切(fāng)
邑里之名。從土方聲。古通用埅。 [6] 

廣韻

符方切,平陽並 ‖ 方聲陽部(fáng)
防,防禦也。堤防也。
坊,上同,見《禮》。又音方。
府良切,平陽幫 ‖ 方聲陽部(fāng)
坊,坊巷。亦州名,本上郡地,周於今州界置馬坊,武德初置坊州,因馬坊為名。漢宮有太子坊。坊亦省名。又音房。 [7] 

康熙字典

唐韻》府良切。《集韻》《韻會》分房切,並音方。邑里之名。《演義》:坊,方也,言人所在之裏為坊。漢宮有九子坊。
又《官僚備要》:太子宮曰春坊。《唐書·高宗紀》:改門下坊為左春坊,改典書為右春坊。
又僧寺曰寶坊。《宋之問·登嚴莊寺閣詩》:閏月再重陽,仙輿歷寶坊。
又地名。漢馮翊地,唐立坊州。
又姓。見《統譜》。
又《廣韻》《集韻》《正韻》並符方切,音房。障也,堤也。《禮·郊特牲》:祭坊與水庸事也。注:坊祭為八蜡之一。《經解》:以舊坊為無所用,而壞之者,必有水敗。《坊記》:君子之道,譬則坊與,坊民之所不足者也,君子禮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
又《集韻》甫妄切,音放。堤也。
又符訪切,房去聲。《春秋序》:聖人包周身之坊。或作防。○按,坊、防字義雖同,音切應別。《正字通》:合方房二音為一,幷闕去聲者,非。 [8]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規範提示】“土”的末筆橫改提。
【寫法】“土”窄“方”寬,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方”低。“土”,橫筆在橫中線上方。“方”,橫筆與“土”的首筆橫持平;𠃌(橫折鈎)從橫中線下側起筆,橫段下斜,豎段左拐,鈎尖近豎中線;末筆撇從橫筆下起筆,撇尖伸向“土”下。 [10]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合口呼
全濁
符方切/音方
bʰjuɑŋ
平聲

合口呼
全清
府良切/音房
pjuɑŋ
集韻
平聲
開口呼
全清
分房切
pfʰiɑŋ
平聲
開口呼
全濁
符方切
bviɑŋ
去聲
開口呼
全清
甫妄切
pfiɑŋ
去聲
開口呼
全濁
符訪切
bviɑŋ
禮部韻略

平聲





分房切

增韻

平聲





敷房切


平聲





符方切

中原音韻

陰平
江陽

開口呼

全清

fuaŋ
中州音韻

平聲
江陽





敷邦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全清
敷房切
fuaŋ

平聲


全濁
符方切
vuaŋ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十剛講降角
(參考資料:漢典 [9]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王力系統
p
ǐwaŋ
西漢



東漢





jang


ja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陽唐

jwɑŋ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p
ǐwaŋ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p
juɑŋ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p
iɑŋ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p
jang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pf
ǐuɑŋ
(參考資料:漢典 [9]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faŋ
55
陰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faŋ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faŋ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faŋ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faŋ
55
陰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faŋ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faŋ
44
陰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faŋ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fɑ̃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faŋ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fɒ̃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fɒŋ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huɔ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fa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ɣɒŋ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fɔŋ
24
陽平

客家話
梅縣
fɔŋ
44
陰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fɔŋ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fɔŋ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fɔŋ
33
陰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hɔŋ
55
陰平
文讀
55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huaŋ
33
陰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huaŋ
55
陽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xuɔŋ
44
陰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xɔŋ
54
平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1]  、漢典 [9]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8]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09-12]
  • 3.    平水韻 七陽 坊  .搜韻[引用日期2023-09-12]
  •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367-369
  • 5.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59
  • 6.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5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293
  • 7.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73,175
  • 8.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57
  • 9.    坊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3-09-12]
  • 10.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88
  • 11.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06
  • 12.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440-44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