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圳美社區

鎖定
圳美社區位於深圳市光明區東北部,隸屬於新湖街道辦事處管轄。原住民主要姓陳,有遺愛陳公祠、德淳書室等歷史古蹟。 [1]  圳美村名的來歷是因村落位於原新安縣和東莞縣交界處,正好在兩縣交界中間位置,“正好”意同“正美”,而取名鎮美村;後來村民為了書寫方便,簡化為圳美村。 [4]  圳美社區的户籍居民中,廣府原住民和歸僑僑眷的比例接近1∶1。 [5] 
中文名
圳美社區
別    名
正美、鎮美 [4] 
行政區類別
社區
所屬地區
廣東省深圳市光明新區新湖街道
地理位置
光明新區東北部
面    積
4.17 km² [1] 
下轄地區
圳美村、石介頭村 [1] 
政府駐地
光明新區圳美舊圍1號 [1] 
電話區號
0755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本地居民2000餘人,外地人46000餘人 [1] 
著名景點
德淳書室
遺愛陳公祠 [2] 
車牌代碼
粵B

圳美社區社區簡介

圳美社區位於深圳市光明區新湖辦事處北片區,東北與東莞市黃江鎮接壤,西南連接公明辦事處樓村社區,北隔公常路與新羌社區新陂頭及羌下村相鄰,地形呈東西走向,面積為4.17平方公里。社區分為圳美和石介頭東西兩大片區,圳美片區以商住建築為主,石介頭片區以工業園區、農業用地和居民住宅為主。 [1] 

圳美社區歷史沿革

圳美社區來源

始建於清朝。據2011年重修的遺愛陳公祠門前所鐫刻的《遺愛祖族譜》記載,“圳美村建村已有兩百多年曆史,從公明水貝樓村分支到圳美。”。圳美村名的來歷是因村落位於原新安縣東莞縣交界處,正好在兩縣交界中間位置,“正好”意同“正美”,而取名鎮美村;後來村民為了書寫方便,簡化為圳美村。

圳美社區沿革

朝,屬東莞縣。民國時期,屬東莞縣塘下新美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東莞縣第八區新美鄉;1958年,屬寶安縣光明公社(其中的廣東省國營光明農場);1959年,屬光明(農場)公社;1961年,屬國營光明農場;1979年1月,屬深圳市光明華僑畜牧場農林業隊;1981年,屬深圳市寶安縣光明華僑畜牧場農林業隊;1993年1月,屬深圳市寶安區光明華僑畜牧場;1999年,屬光明街道:2007年,屬深圳市光明新區光明街道;2015年,屬光明街道圳美社區。 [4] 

圳美社區社區建設

社區共有八個居民居住點,圳美片區有圳美新村、圳美新圍、圳美舊圍、華僑新村、集資樓和光僑宿舍區6個居民點,石介頭片區有石介頭村和圳美牛場宿舍區2個居民點,轄區內有“六小”場所約600間,大小工廠企業約167家,小學、社區健康服務中心各1所,幼兒園2所。社區工作站駐圳美舊圍1號 [1] 
圳美社區
圳美社區(6張)
圳美社區是混合型社區,其中本地居民2000餘人,外地人46000餘人,外來人口占約95%。社區有歸僑和本地原居民,本地户籍居民部分還從事農田勞作,從事牛場工作。社區建有11個工業園,有130多家企業。
1983年開始,社區成立了林果公司,主要以種植荔枝樹為主,同時也引進了一批新西蘭的奶牛,本地居民和歸僑從林果公司轉移到了牛場工作,逐漸形成了自主品牌晨光乳業,遠近聞名。
1992年開始,成立了圳美居委會,負責管理本社區居民的各項事務,當地的工業園也陸續建立起來,居民收入開始增長,做生意和房屋租金在整個收入中比重越來越大。 [3] 
圳美社區曾榮獲“全國社區僑務工作示範單位”,被評為市“兩民主”先進社區、市流動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服務工作先進集體、區支持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區就業工作先進單位等。另外,社區還成立了社區義工站和老年人體育協會,現有在冊義工120人,老體協會員110人,開展的義工活動和羣眾文體活動日漸成為社區的亮麗風景線,是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有力的助推器。 [1] 

圳美社區歷史古蹟

圳美社區德淳書室

德淳書室建於清朝乾隆初期,是光明新區歷史最悠久且惟一保存下來的清代書院建築。青磚灰瓦,雕樑畫棟。
書院內堂有一個大缸,裏面插滿香燭。據本地人説,這是臨近高考的時候,學生的家長來書室求先人庇佑,希望學生能考出好成績。
書院進門兩側的閣樓,在清朝期間給秀才住,後來中共游擊隊曾在裏面印報紙,祠堂和書室曾是革命根據地。
歲月無聲,風雲變幻。德淳書室歷經滄桑,從最初的書院到革命時期紅軍的秘密基地,到附近幾條村子的鄉府,再到農村合作信用社,見證了圳美的變遷,如今門庭冷落,難免令人唏噓。 [2] 

圳美社區遺愛陳公祠

書室旁邊是2011年修繕一新的遺愛陳公祠。
大紅燈籠高掛,門上的對聯“遺愛子孫世代傳,陳氏萬年善德福”,橫批“風調雨順”,門口右邊的牆上貼着圳美兩百多年來的族譜。推開厚重的木門,首先看到的是齊門高的隔斷,這是傳統的建築風格,繞過去就可以看到祠堂的內部了。經過修葺的祠堂已經煥然一新,也依然保留了之前用來墊在柱子底的石墩,還可以用來坐一下,物盡其用。
這是一座典型嶺南客家風格的祠堂,二進三開間中天井,四合院式的格局,藴含着“四水歸堂”的文化概念。祠堂內前廳小後廳大,層次分明,後廳供奉着祖先牌位,廳堂內用木柱頂住橫樑,頂端雕樑畫棟。至於祠堂建於何時、何人所建已無法考證,但據陳氏家族祖祖輩輩口耳相傳,祠堂應是明朝初年的建築。如今,每個月的農曆初一、十五,春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節日,依舊會有陳氏族人前來祠堂點燈上香,紀念先祖。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