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地理學教育

鎖定
研究地理學教育規律,探索與交流地理學教育內容、理論、方法、實踐經驗的地理學分科。是地理學研究與發展的基礎,地理學研究帶動和促進地理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中文名
地理學教育
外文名
Geography Education
主要分類
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
性    質
學科
專業代碼
070706

地理學教育學科介紹

地理學教育分類標準

地理學教育主修課程

專業基礎課程,本課程主要包括礦物、岩石、地質作用、構造運動,大地構造學説、地殼歷史及其研究方法等。要求學生掌握地質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授課過程中着重吸收了最近研究成果,如花崗岩的成因、乾酪根成油學説、區域性大斷裂、寒武紀生命大爆炸、地址事件和生物事件等。
2、地圖學與遙感
專業基礎課程,綜合了地圖學與遙感學的知識,地圖學內容主要包括地圖學的數學基礎,地圖學概括,地圖符號、地圖表示、地圖圖形、地圖的繪製與複製等。遙感學注重反映遙感應用的內容,主要包括遙感基本概念、地磁輻射和地物波譜、遙感成像、遙感圖像分析、3S(GIS、RS、GPS)集成以及新型遙感平台等。
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技術性、基礎性科學,主要介紹地理信息系統的組成,功能及其發展現狀,地理空間與空間數據處理及其方法,空間信息模型分析,地理信息系統工程與標準化問題,結合實例介紹地理信息系統的開發及其應用等。該課程重點突出地理信息系統的技術及其應用方法。
主幹專業課程,主要介紹中國範圍內的自然環境、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經濟發展及其區域特徵,將人地因素融為一體,強調人文關係對於區域開發、保護資源和環境、改善生態平衡、發展經濟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該課程在要求學生掌握中國地理基本知識的基礎上,着重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區域問題的能力。
主要介紹世界各大洲、各大洋、各大地區及其地理環境結構,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兩大方面。探討世界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現象在空間分佈及兩者的關係,從相互聯繫、相互制約、互為條件的角度去揭示世界區域的人地關係。把區域自然人文地理環境有機結合起來,既正確評價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的作用,又充分反映人類社會的能動作用,並以反映世界區域地理環境結構的整體性、差異性以及區域分異規律作為基礎理論。授課過程中注意了冷戰結束後世界政治、經濟變化的新動向、新趨勢。
考核方式:閉卷考試
地理類專業公共核心課程,在介紹人文地理學學科發展趨勢及有關理論的基礎上,以文化學為基礎介紹人文現象的時空特點及分支學科,在理論方面突出人地關係,在實踐方面重視現實的重大問題。着重分析人文地理各要素的特徵(人口、民族、宗教、語言等),同時突出學科當前與未來重大問題。

地理學教育方法手段

正如迪金森(R.E.Dikin-son)所指出的:“地理學專業面臨着教育和研究兩方面的挑戰”。許多地理學大師和先驅者都執教於大學地理系;近代地理學研究往往紮根於大學中,表明兩者關係之密切。詹姆斯(P.E.Ja-mes)的地理學名著《地理學思想史》中,以1874年德國大學創立地理教育,作為近代地理學發展時期的開始。此後,德國的新地理學才開始傳入法、英、俄、美等國。地理學家赫特納闡述了地理教育的概念,認為地理學教育的性質,即“人們主觀上掌握科學,在生活上利用科學和使科學納入人的性格”。地理教育的重要性在於:任何國家與民族,都生存於地理環境中,如果忽略了地理教育就會損害整個民族和國家利益。並斷定“這將是把我們引向深淵的政治錯誤”。地理教育的價值在於鍛鍊智力,減少迷信,瞭解人類周圍的自然環境;教育人類正確認識、利用、改造自然。證實人類的自然限制性,消除民族的傲慢,培養熱愛祖國的感情,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從地理學教育的歷史和現狀看,國際地理學教育有下列共同傾向:①重視建立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地理系統性教育。中、小學普及基礎教育。大學地理系得到普遍重視;②強調地理學教育的獨立性,反對成為社會學或歷史學的附屬內容,也防止地理學成為純粹的自然科學而肢解;需要有人文或經濟地理學的內容;③汲取新的地理學思想進行地理學教育內容的不斷革新。有些地理學家認為從小學生起應從景觀入手進行地理教育;需要進行科學的和美學的地理教育。蘇聯地理學教育中要求使學生認識到自然景觀如何變為人文景觀。地理教育的內容一般包括地球基本特徵,闡明地表特徵是物質運動的結果;④強調地理學教育的實踐意義。目的在於引導學生不斷提高觀察與理解地理環境的能力,認識地理環境的複雜性與各種矛盾;根據自然規律調節和維護最佳生存空間。教育學生科學地認識自然保護區的意義、資源的有效利用。法國中學地理學教學大綱明確規定把地球當作星球來研究,貫徹系統觀念與生態觀念的教育。一些地理教育家認為地理教育方案應作重大改革,培養學生善於從地理角度分析各種現象,注重反映地理信息與地理學思想,強調在實踐中的應用;⑤不斷充實和改革教育方法。應將圖片、地圖研究與文獻學習結合起來。目前國際上提倡用計算機進行算題和製圖;試用多譜段掃描儀系統和利用衞星遙感、模擬遊戲地理教學,均取得很好效果。中國近代高等地理學教育從19世紀末京師大學堂設輿地課程,到頒佈《奏定學堂章程》規定五科大學都設地理課程,開創了近代地理教育的先聲。辛亥革命後高等師範學校均建立歷史地理系,迄至1937年近代地理教育已有一個飛躍,中國現代地理科學的開拓者大多出自這一時期。50年代後地理學教育取得很大發展。中國現代地理學教育聯繫中國現代化建設實際,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資源觀、人口觀和環境觀,初步掌握如何協調人地關係的基本理論知識;研究世界,以博取眾長,為我所用;引導學生為生產建設準備知識和能力,要預見現代地理學發展趨勢併為其發展儲備人才。

地理學教育教學要求

地理學就是研究地理環境的科學。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自始至終要十分注意貫穿環境教育。它與其他學科相比,與環境教育有着直接的關係。從地理學的談天説地,到古往今來的環境變遷;從當今全社會關注的人口、資源、環境三大問題到地理信息網的傳遞,無一不和地理教學密切相關。如人口的發展、聚居,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等等。因此,可以這樣説,地理教學是落實教育“三個面向”要求對高中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重要渠道。為此,更新地理教學觀念,油畫地理教學的知識結構,認識、分析、研究解決問題都應從人地關係入手,這是地理教學的任務,也是地理教學改革的新課題。
第一,環境教育是一個倫理學問題
它要調節的是人與環境的關係問題。關於人地關係問題,再人類歷史上還經歷以下幾種認識論的變遷:一是天命論。認為人是大自然的努力,這種觀點統治了漫長的歷史時期。二是人定勝天論,認為人是大自然的主任。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片面的。三是夥伴論——協調論——可持續發展的理論。這種理論正在形成和不斷完善。對人地關係的認識有一個基本正確的方向和方法。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就是要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方法論,進而幫助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強化環境良心意識。
什麼是良心
良心是人類最早發現用來規範人行為的潛在意識。它看不見,摸不着,但它卻經常地、普遍地、頑強地起着作用。環境良心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環境行為負責,有使命感。它是知道人們在實施環境的行為的“先導”,行為中的“督導”,行為後的“判官”。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必須結合環境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持之以恆,潛移默化地向學生灌輸環境良心意識。如講生物資源時,就應認真地告訴大家,我們祖先從森林中走出來,下森林養育了我們,我們怎麼能忘恩負義地亂砍濫伐林木呢?我們怎麼能在21世紀裏去“刀耕火種”地焚燒秸稈的蠢事呢?大自然中的物種千千萬,它們是人類的夥伴,我們怎麼能亂捕濫殺它們呢?要是物種都滅絕了,僅剩下我們人類自己,那還叫什麼世界呢?失去人類的夥伴,生存環境,人類也必將走向滅亡。這樣講,使他們從內心深處樹立起“保護環境,保持良好的生態平衡,促進良性循環就是維護人類的生存發展;破壞環境,破壞生態平衡,形成惡性循環,竟而影響可持續發展就是作惡積怨的環境良心意識。使學生意識到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善待環境,利國利民。做到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
第二,必須強化高中學生的環境道德意識
現代環境論認為,我們周圍的環境主要包括“緊緊包裹地球的大氣圈“和”充滿生機的生物圈“。這四圈層都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密切相關。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必須使學生結合有關知識,生動的事例,真正理解保護環境的意義。它不僅關係當代,而且關係到子孫後代。這是高中學生乃至每個社會成員的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它不是被迫的,而是自覺的,也不是物質刺激或沽名釣譽的,而是發自內心自願的意識,進而產生一種主動控制力量,一種神聖的使命感,不僅對自己要把好三關,即慎獨、慎微、慎切,而且能主動出擊,敢於同破壞環境的行為作鬥爭,具有保護環境的正義感。
第三,必須強化高中學生的環境審美意識
愛美,賞美,追求美社人類特有的天性,人皆有之。優美的環境可以使人感悟到美,體驗到美,進而產生崇高理想。執着信念和高尚的情操,有利於人類智慧和個性的高度發展與完善。身處優美環境之中,就會感到賞心悦目,就會精神振奮,就會機器愉快之情,情景交融,人地和諧,使精神得以精華,昇華,達到一個新的更高的境界,這就社書謂的環境育人,也就是環境審美意識的培養。
在必修課中,運用各種教學手段,系統地向學生講授環境科學知識,結合課文內容,大力宣傳環保法規,基本國策。如從當今社會人們關注的臭氧層破壞,二氧化碳的温室效應,森林的萎縮,草原退化,水資源貧乏,土地資源浪費及各種災害成因的分析中,看到它們當中無一不打上人類自己的烙印。使高中學生加深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正在不斷地惡化及嚴重的後果的認識及其危害性,樹立責任感。在選修課中,搞一些專題講座。如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成因。2000年春,華北地區沙塵暴肆虐13次之多的原因。從中體會到危機感。同時,也要大力宣傳人地協調的成功經驗,使人們看到光明,看到希望,單刀人類治理環境向美好方向發展的前景:如“三北防護林”這一世界上最大生態工程的實施,黃土高原的小流域治理,寧夏地區的沙漠治理,還有在我國實施河水統一調度獲得成功,在大旱之年的2000年,黃河一改多年連續斷流之命運,實現了全年不斷流;新疆博斯騰湖兩次向塔里木河下游輸入救命之水,維護當地生態平衡等等。
課外活動是培養學生環境意識的有效途徑。可以建立環保興趣小組,組織環保知識競賽可以建立環保興趣小組,組織環保知識競賽,排演環保節目,搞地理調查,還可搞土地資源利用、水資源污染等單項調查,寫出調查報告。
第四,地理教師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優秀的教師是學生仿效的最生動的形象。教師的言行都要與環境教育想一致,有利於環境教育的事多説多做。比如節約用點,隨手關燈等。因為教師的言行是一種潛在課程要素是一種軟環境,對學生環境意識的養成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這叫論道而不説教。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正確的環境道德觀。地理教師在學生面前,除了展現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外,還要展現自己的人格、德操、情趣,信念、愛憎等。
地理教學活動可使學生獲得環境保護方面的科學知識,無窮的人格力量可以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只有把地理教學與環境教育結合起來,才可能使學生再生動有趣的、充滿審美魅力的教學中,體驗到高雅、熱烈、崇高、神聖、莊嚴的精神享受,體驗到環境教育本身的美感,體驗到人類的偉大及作為一個社會人的自豪感及使命感。如果能做到這樣,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熱愛祖國的教育也就寓於其中了。

地理學教育思想方法

第一,教師幫助學生了解地理的哲學性
教師應從認識論、方法論、邏輯學以及科學哲學角度,對地理學的科學結構、科學性質、研究目的、意義、邏輯體系,發展進程中各種學派與學術觀點,進行系統的研究與評論;從歷史的發展中闡發地理學的進取與開拓。
第二,課堂應充分體現地理的趣味性
如果是人文地理,可以讓學生講述人文趣事,或者課本劇表演等形式,讓地理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如果是自然地理,可以讓學生角色扮演,或站起來成為挺拔的山峯,或蜷坐下成深邃的山谷,或動起來成奔騰的河流,或拉起手成無垠的海洋。總之一個教室就是整個世界,學生就是這個世界的所有元素。
第三,知識應體現地理學的嚴謹性
尤其是自然地理知識,具有其它理科學科的嚴謹性。教師要有十分紮實的理科基礎知識,並且有嚴密的思維習慣和謹慎的治學態度。
第四,充分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現代多媒體教學往往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比如等高線如何表示地形,可以使用GIS軟件,將等高線轉化為DEM,然後進行三維顯示;再比如水汽循環,教師可以製作一個FLASH演示整個過程,不但可以展示教師的綜合能力,也可以極大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求知慾,降低學習的難度。可謂一舉多得。
總之,教無定法。靈活運用所擁有的一切知識為地理教育服務,創新才是地理教育發展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