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地榆

(中藥)

鎖定
地榆,中藥名。為薔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或長葉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var.longifolia(Bert.)Yu etLi的乾燥根。後者習稱“綿地榆”。春季將發芽時或秋季植株枯萎後採挖,除去鬚根,洗淨,乾燥,或趁鮮切片,乾燥。
別    名
黃瓜香
玉札
山棗子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薔薇目
薔薇科
地榆屬
地榆
分佈區域
黑龍江、遼寧、河北、山西、甘肅等地
中文學名
地榆
採收時間
春、秋季採挖
用    量
9~15g
毒    性
無毒
貯    藏
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地榆生理特性

1、地榆:本品呈不規則紡錘形或圓柱形,稍彎曲,長5~25cm,直徑0.5~2cm。表面灰褐色至暗棕色,粗糙,有縱紋。質硬,斷面較平坦,粉紅色或淡黃色,木部略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苦澀。
2、綿地榆:本品呈長圓柱形,稍彎曲,着生於短粗的根莖上;表面紅棕色或棕紫色,有細縱紋。質堅韌,斷面黃棕色或紅棕色,皮部有多數黃白色或黃棕色綿狀纖維。氣微,味微苦澀。

地榆產地

華東、中南、西南及黑龍江、遼寧、河北、山西、甘肅等地。

地榆入藥部位

植物的乾燥根。

地榆炮製方法

1、地榆:除去雜質;未切片者,洗淨,除去殘莖,潤透,切厚片,乾燥。
2、地榆炭:取淨地榆片置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棕褐色,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涼透。

地榆性味

苦、酸、澀,微寒。

地榆歸經

歸肝、大腸經。

地榆功效

涼血止血,解毒斂瘡。

地榆主治

用於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燙傷,癰腫瘡毒。

地榆相關配伍

1、男女吐血:地榆三兩。米醋一升,煮十餘沸,去滓,食前稍熱服一合。(《聖惠方》)
2、結陰(即便血)下血,腹痛不已:地榆四兩,炙甘草三兩。每服五錢,水三盞,入縮砂仁七枚,煎一盞半,分二服。(《宣明方》)
3、小兒疳痢:地榆煮汁,熬如飴糖,與服便已。(《肘後方》)
4、毒蛇螫人:新地榆根搗汁飲,兼以漬瘡。(《肘後方》)
5、虎犬咬傷:地榆煮汁飲,併為末敷之。亦可為末,白湯服,日三。忌酒。(《梅師方》)
6、代指腫痛(十指腫痛的一種病證):地榆煮汁漬之,半日愈。(《千金翼》)
7、小兒濕瘡:地榆煮濃汁,日洗二次。(《千金方》)
8、小兒面瘡,赤腫:地榆八兩。水一斗,煎五升,温洗之。(《衞生總微方》)

地榆用法用量

煎服,9~15g。外用適量,研末塗敷患處。

地榆禁忌

本品性寒酸澀,凡虛寒性出血或有淤者慎用。

地榆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月經不止,血崩,漏下赤白,煎醋服。
2、《本經》:婦人乳產, 痛七傷,帶下五漏,止痛止汗,除惡肉,療金瘡。
3、《別錄》:止膿血,諸惡瘡熱瘡,補絕傷,產後內塞,可作金瘡膏,消酒,除渴,明目。
4、《開寶》:止冷熱痢疳痢,極效。
[1-5] 
參考資料
  • 1.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版
  • 2.    王國強.《全國中草藥彙編》:人民衞生出版社,2014年2月
  • 3.    高學敏.《中藥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年5月
  • 4.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國言實出版社,2012年版
  • 5.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