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油灰地仗

鎖定
地仗是一種中國傳統土木工程技法,即在木質結構上覆蓋一種襯底,以防腐防潮。為美觀其上通常做油飾彩繪。這種做法大約成型於明代,據説由唐、宋建築油飾彩繪工程的襯地逐漸發展演變而來。所用塗料以及乾燥後的塗層也稱地仗,以發酵的動物血液、桐油、麪粉、磚灰等混合而成。使用時在木構造表面分層刮塗,其中為防止塗層龜裂剝離和增強地仗的拉力,刮塗過程中通常還通過披覆麻布的方式來進行加固。大型建築對地仗工程有着嚴格的要求,如北京故宮的地仗即有“二麻六灰”一説。
中文名
油灰地仗
分    類
工藝
地    區
中國

油灰地仗簡介

地仗是一種中國傳統土木工程技法,即在木質結構上覆蓋一種襯底,以防腐防潮。為美觀其上通常做油飾彩繪。這種做法大約成型於明代,據説由唐、宋建築油飾彩繪工程的襯地逐漸發展演變而來。所用塗料以及乾燥後的塗層也稱地仗,以發酵的動物血液、桐油、麪粉、磚灰等混合而成。使用時在木構造表面分層刮塗,其中為防止塗層龜裂剝離和增強地仗的拉力,刮塗過程中通常還通過披覆麻布的方式來進行加固。大型建築對地仗工程有着嚴格的要求,如北京故宮的地仗即有“二麻六灰”一説。 [1] 

油灰地仗基本信息

油灰地仗做法

清早期以前的地仗做法比較簡單,一般只對木構件表面的明顯缺陷用油灰做必要的填刮平整然後鑽生油(即操生桐油,使之滲入到地仗之內,以增強地仗的強度韌性及防腐蝕性能)。清早期以後地仗做法日益加厚,出現了不施麻或布的“單披灰”,包括一道半灰、兩道灰、三道灰乃至四道灰做法,更講究的則有“一布四灰”、“一麻五灰”、“一麻一布六灰”,甚至“二麻六灰”和“二麻二布七灰”等做法。講究的四合院木構地仗,重點構件要做到一麻五灰,其餘構件大多做單披灰地仗。王府建築的地仗可厚於—麻五灰。

油灰地仗變厚原因

在木構件表面做地仗,在清代早期已形成制度。清代以來,木構地仗所以出現越做越厚的趨勢,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清代建築多承自明代,因年久反覆修繕,原有構件大多不太平直圓順,稜角也不完整,只能通過加厚地仗、使麻糊布、過板閘線等工藝手段得以再現昔日光彩;其二,實踐使人們懂得,很簿的地仗是不能長期抗禦自然界各種侵蝕的,因此加大地仗厚度,加強地仗的拉力(糊布或使麻),也就成為必然。

油灰地仗工藝應用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是一種創造形式美的藝術,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在藝術形式上也都有着自己的特點。西方國家許多的古典建築都是由單一的材料——大理石為主要基凋(例如:英國的白金汗宮、法國的凱旋門、意大利的古羅馬競技場等)。而中國古代建築則大多為大木結構,講究“雕樑畫棟”,因此中國古代建築以其雄偉莊嚴、色彩豔麗而著稱於世,其中古建築油漆彩畫在這雄偉的建築中更是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1] 

油灰地仗油漆彩畫工藝

古建築油漆彩畫工藝,源於古代為了保護木結構建築的構件免受日曬、風吹、雨淋而進行的保護和裝飾。其中在中國古代早期的木結構上,只做地仗和油漆而還沒有彩畫,其目的在保護古建築木構件上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後來由於封建統治階級追求豪華奢侈的享受,在建築上“雕樑畫棟”蔚然成風,在建築木構件上做地仗、油漆及各種形式的彩畫和貼金,經過上千年的發展和完善,最終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的古建築裝飾工藝形式。而古建傳統油灰地仗及油漆彩畫又在古建築保護與裝飾中起着最為重要和不可缺少的關鍵作用。

油灰地仗傳統油灰地仗和油漆工藝

中國古建傳統油灰地仗和油漆工藝,根據歷史記載和出土文物漆器等證明已經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了。古建油漆工藝主要以油飾宮殿、亭台樓閣、園林、寺院、民居及陵墓等古代建築物為主。古代建築有着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格,它輝煌燦爛、莊嚴壯麗。從端莊秀麗的蘇杭園林到首都北京古老城市最著名的頤和園長廊、天壇祁年殿、雍和宮太廟十三陵及我國現存最大的古建築羣故宮紫禁城,這些中國最優秀的古代建築每一個都是我國人民寶貴的建築藝術遺產,是我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勤勞、勇敢和智慧的結晶。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和政府對文物建築保護與修繕非常重視,這就使我們從事這項工作的技術人員一定要對這些人類的寶貴遺產進行精心的保護和認真的修繕,賦予它新的面貌和生命,來展現出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與智慧和高超的技術工藝水平。這些珍貴的古老建築歷經數百年歲月滄桑能夠很好的保存下來,而且至今雄風尤在,是和古建築傳統油灰地仗彩畫在其中所起的保護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古建築傳統油灰地仗及油漆彩畫工藝,無論從材料上還是在操作方法上均與新建油漆工藝有所不同,新建油漆凃層一般最多隻能保持幾年。而古建油漆地仗工藝則至少保持十幾年到幾十年,有些地方能保持上百年還比較完整。如:故宮的乾清宮在1975年進行修繕時,其原來的舊油漆和地仗有很多地方還保存得比較完整。據史料記載距上次修繕已經有二百年左右了(這是聽家裏從事古建油漆工作的老一輩人親口相傳的)。古建築油漆工藝從最初的只在木構件上刷一些油漆進行保護與裝飾,經過千百年的改進與完善到清朝末年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和統一的一整套操作工藝流程,直到現在還依然沿用這套工藝。為了尊重歷史和傳承歷史文化,我們的一些文物保護專家制定出文物建築保護修繕的綱領性方針,就是在修繕文物建築時必須做到遵守“原型制、原材料、原工藝”的原則。

油灰地仗發展歷程

古代建築的油灰地仗經過上千年在實踐中的發展和完善,在我國北方尤其是在北京地區已經形成了非常完整和統一的一套油灰地仗操作模式。在一般情況下分別使用在古建築的連檐瓦口椽頭、椽子望板、斗拱、門窗楣子芯屜、各類花板、雀替等木構件相對較小和有雕刻紋的部位。有時候由於資金不足而把修繕等級降低,經常在上架大木和門窗大邊等部位也會使用單披灰地仗做法。此種做法的優點是:省材料、省工時、易操作。缺點是:木構件易出現裂痕,不利於對木構件的保護與延年。
麻布地仗從高級到低級的做法分別為:兩麻一布七灰、兩麻六灰、一麻一布六灰、一麻五灰、一布五灰和一布四灰等。一般情況下經常使用在古建築的上架大木、山花博縫板、掛檐板、下架柱子、檻框、塌板、大門、走馬板、門窗大邊及絛環板裙板等木構件相對較大的部位。此種做法的優點是:由於在使麻和糊布的作用下木構件不易出現裂痕,有利於對木構件的保護,從而對整個建築起到了保護與延年的作用;缺點是:費材料、費工時、操作難度較大。
在上述所有這些傳統油灰地仗當中,古建築上下架大木油漆修繕施工中最常見和最常使用的是一麻五灰地仗。它既把單披灰地仗和麻布地仗的優點和長處進行了有機的結合,又儘可能的避免和減少了它們的缺點。在我從事古建築修繕工作的二十八年當中,有95%的古建築修繕項目中都使用過一麻五灰地仗。剛開始從事這項工作很長的一段時間內(1980年至2000年),油灰地仗及彩畫90%的修繕項目,是把木構件上的殘破舊油灰地仗及彩畫全部砍淨撓白,重新做一麻五灰地仗及彩畫。還有10%的修繕項目,是把上架保存較好的彩畫部位進行全部保留,只對上架椽望和下架進行一麻五灰地仗及油飾的修繕工作。而在古建築修繕當中如何保護、保留和修補有歷史、有文化、有價值的殘破油灰地仗及彩畫則是近些年來的新課題。在古建築修繕項目的所有教材中還是一片空白,也很少能有老師傅在這個技術問題上進行過傳授。 [1] 
參考資料
  • 1.    Muir Wood, David (2012). Civil Engineering: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9578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