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圭亞那太空中心

鎖定
圭亞那太空中心(法文:Centre Spatial Guyanais)是法國與數個歐洲國家共同合作在法屬圭亞那庫魯設立的太空中心與火箭發射場。
圭亞那太空中心地處赤道地區,緯度僅為5度,當地地表與繞地軌道距離較短,因此從此處發射的火箭只需較少的燃料就可以飛行到需要的軌道高度。是法國唯一的航天發射場,同時也是國際上公認最理想的發射場。
中文名
圭亞那太空中心
外文名
法文:Centre Spatial Guyanais
地理位置
法屬圭亞那庫魯
啓用時間
1968年
所屬國家
法國
隸屬單位
法國國家國家空間研究中心

圭亞那太空中心機構簡介

圭亞那太空中心創立於1968年、首次成功發射於1979年。圭亞那太空中心是法國與數個歐洲國家共同合作在法屬圭亞那的庫魯設立的太空中心與火箭發射場。是法國惟一的航天發射場,也是國際上公認最理想的發射場。該太空中心位於法屬圭亞那的庫魯西北,緯度僅為5度,由於地處赤道地區,當地地表與繞地軌道距離較短,且圭亞那太空中心位於沿海,交通方便,且地勢平坦。從此處發射的火箭只需較少的燃料就可以飛行到需要的軌道高度,因此包括歐洲航天局(ESA)、法國的國家太空研究中心
(CentreNationald'Études Spatiales,CNES)與亞利安航太公司(Arianespace SA)都常在此地發射火箭,它也是歐洲航天局(ESA)開展航天活動的主要場所。
太空中心的警衞工作,是由法國外籍兵團第三外籍步兵團負責。

圭亞那太空中心歷史沿革

早在1947年4月,法國在非洲阿爾及利亞境內建立了科隆貝沙爾靶場。在那裏除進行了導彈試驗外,還發射過生物火箭和衞星。
1962年3月,阿爾及利亞宜告獨立後,要求法國撤走靶場。為此,法國政府一方面在國內着手建立朗德導彈試驗中心,另一方面為建立新的航天發射荃地進行選點。
1964年4月,法國政府決定在南美北部,法屬圭亞那中部的庫魯地區建立一個新的航天發射基地,命名為圭亞那航天中心,由法國國家航天研究中心負責籌建,以取代它在阿爾及利亞撒哈拉沙漠的哈馬基爾發射中心。現在該中心已成為法國和歐洲航天局開展航天發射活動的重要基地。
1966年,開始動工興建。
1968年4月,部分投入使用,共耗資5.2億法郎。
1979年12月24日,阿麗亞娜系列運載火箭在這裏首次發射成功。

圭亞那太空中心發射任務

Sky Muster II通信衞星
Sky Muster II通信衞星(又名NBN CO 1B), [1]  發射於2016年10月6號,由澳大利亞NBN公司運營,由美國勞拉空間系統公司基於SSL 1300衞星平台研製,重6.4噸,搭載202個Ka波段轉發器,衞星兩幅巨大的太陽能電池板可為衞星提供16.4千瓦的電力供應,設計壽命15年。衞星將定點於東經135度赤道上空的地球同步軌道,為澳大利亞農村和偏遠地區提供高速寬帶服務。 GSAT-18通信衞星,由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研製,重3.4噸,搭載有12個Ku波段轉發器和24個C波段轉發器,衞星太陽能電池板可為衞星提供5.6千瓦的電力供應,設計壽命12年。衞星將定點在東經74度赤道上空的地球同步軌道,為印度地區提供通信服務。
Skysat衞星
Skysat衞星(Skysat-4、Skysat-5、Skysat-6、Skysat-7), [1]  發射於2016年9月16號,由美國勞拉空間系統公司製造,每顆衞星外形尺寸為0.6米×0.6米×0.95米,質量約為110公斤。衞星將由美國Terra Bella公司(谷歌公司的一家子公司)負責運營。Skysat衞星搭載一台焦距為3.6米的CMOS相機,可提供分辨率為0.9米的全色圖像和分辨率為2米的紅外圖像。同時,衞星還可以向地面轉送90秒長的30幀每秒、分辨率為1.1米的視頻。Perusat-1衞星,由空客防務與空間公司研製,基於AstroBus-S衞星平台,重450公斤。衞星搭載一台改進的NAOMI成像系統,可提供分辨率0.65米的彩色圖像、分辨率為0.7米的黑白圖像和分辨率2米的紅外圖像。衞星將由秘魯軍方負責運營,運行在675公里高的太陽同步軌道上。Perusat-1將秘魯提供民用、軍用的遙感數據,應用於包括國防、邊境監控、海岸巡邏、打擊走私販毒、採礦業、地質、水利、自然災害預防、環境保護等領域。
Intelsat 33e通信衞星
Intelsat 33e通信衞星, [1]  發射於2016年8月25號,由波音公司基於BSS-702MP平台研製,設計壽命15年,重約6.6噸。衞星兩對巨大的太陽能電池板可提供26千瓦的電力供應。衞星搭載20路C波段轉發器和249路Ku波段轉發器,將定點在東經60度赤道上空,取代Intelsat 904通信衞星,為歐洲、非洲、中東、亞洲地區提供廣播、高速數據通信服務。Intelsat 36通信衞星,由美國勞拉空間系統公司研製,使用SSL-1300衞星平台,設計壽命15年,重約3.25噸。衞星兩對太陽能電池板可為衞星提供15.8千瓦的電力供應。衞星搭載34路Ku波段轉發器和10路C波段轉發器,將定點在東經68.5度赤道上空,為南非、南亞地區提供寬帶入户(DTH)、媒體分發、電視廣播等服務。
EchoStar 18通信衞星
EchoStar 18通信衞星,發射於2016年10月6號19號,由美國勞拉空間系統公司(SSL)為美國DISH網絡公司(一家衞星廣播服務提供商)研製,基於SSL1300S衞星平台,衞星總重6.3噸,搭載一台大功率Ku波段轉發器,設計壽命15年,將定點在西經110度赤道上空,衞星覆蓋美國、阿拉斯加、夏威夷等地區。BRIsat通信衞星,由美國勞拉空間系統公司(SSL)為印度尼西亞人民銀行(Bank BRI)研製,基於SSL1300衞星平台,衞星總重3.54噸,搭載9個Ku波段轉發器和24個C波段轉發器,設計壽命15年,將定點在東經150.5度赤道上空,覆蓋印度西尼亞、南亞、東北亞地區。BRIsat通信衞星是世界第一顆由銀行運營的衞星,主要用於印度尼西亞人民銀行內部保密通信使用。
FOC FM 13、FOC FM 14
編號為FOC FM 13、FOC FM 14的兩顆伽利略導航衞星, [1]  發射於2016年5月24號,分別重714.7公斤和714.9公斤。衞星體積參數為:2.7×1.2×1.1米,在太陽能電池板展開後達14.67米,可為衞星提供1900瓦的電力供應。衞星由德國OHB-System公司和英國薩利衞星技術公司聯合制造,設計壽命為12年,運行在中地球軌道上。
哨兵-1B衞星
哨兵-1B衞星 [1]  ,發射於2016年4月26號,重2164公斤,安裝有一個12米和的C波段合成孔徑雷達天線,掃描寬度達400公里,預計工作壽命為7年。哨兵-1B可向地面提供任何天氣條件下、晝夜不間斷的地面圖像數據。MicroSCOPE科學衞星,重303公斤,衞星攜帶分別由鈦和鉑銠合金製成的兩個金屬同心圓柱體,目的是要在太空中進行自由落體實驗,從而檢驗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一個基本假設——等效原理。此外,還搭載了3顆立方體小衞星,包括AAUSAT-4衞星、OUFTI-1衞星、E-ST@R II衞星,是歐洲航天局“放飛你的衞星”計劃(Fly Your Satellite)的一部分。
Eutelsat 65 West A通信衞星
Eutelsat 65 West A通信衞星 [1]  ,發射於2016年3月9號,重約6615公斤,基於SSL的SSL-1300S衞星平台研製,攜帶10個C波段轉發器、24個Ku波段轉發器和24個Ka波段轉發器,太空展開後尺寸達7.9米×3.2米×3.6米,星上太陽能電池板可提供16.7千瓦的電源供應,設計壽命15年。衞星將定點在西經65度赤道上空,可覆蓋拉丁美洲地區(包括巴西),提供包括DTH通信、數字電視廣播、視頻分發服務、互聯網接入等服務。
Intelsat 29e通信衞星
Intelsat 29e通信衞星, [1]  發射於2016年1月28號,重6552公斤,設計壽命15年,由Intelsat公司運營。衞星基於波音BSS-702MP衞星平台研製,搭載12個大功率C波段轉發器、46個Ku波段轉發器和一個覆蓋全球範圍的Ka波段載荷,將定點在西經50度赤道上空,可為航空、海事提供移動通信服務。
第11、12顆伽利略導航衞星, [1]  發射於2015年12月17號,質量分別為717公斤和717.5公斤,太空太陽能帆板展開長度達14.67米,設計壽命12年,由德國OHB-System公司和英國薩利衞星技術公司聯合制造。到此,伽利略導航系統已初步具備全球導航能力。
AbrabSat-6B通信衞星
AbrabSat-6B通信衞星, [1]  發射於2015年11月11號,又稱BADR-7,重5.8噸,由阿拉伯衞星通信組織(ARABSAT)負責運營,將為中東地區、非洲、中亞地區提供廣播、寬帶、通信服務。GSAT-15通信衞星,重3.1噸,由印度研製,是印度研製的最先進的通信衞星,將為印度提供通信、導航支援和緊急服務。

圭亞那太空中心歷史事件

蓋亞3d全景圖 蓋亞3d全景圖
據歐洲空間局(ESA)網站報道, [2]  該機構于格林尼治時間12月19日9點12分(北京時間17點12分)從位於南美洲的圭亞那航天中心用聯盟號火箭成功發射“蓋亞太空望遠鏡,用於描繪銀河系3D全景星圖。據悉,該望遠鏡總耗資約10億美元。最終“蓋亞”將被送到距離地球150萬千米的太陽-地球第二拉格朗日點上。
這個高度精確的全景星圖將包含約10億顆恆星(大概是銀河系內恆星總數的1%),能進一步幫助人們揭示銀河系的起源和演化歷程。除此之外,“蓋亞”還將對幾萬個系外行星系統進行觀測;偵測日地軌道之間的小行星;觀測50餘萬個類星體;觀測星空在太陽引力場的影響下產生的扭曲,進一步檢驗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等。
預計“蓋亞”將在5年的任務期間產生超過100TB的數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