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蓋亞

(歐洲蓋亞探測器)

鎖定
蓋亞探測器歐洲航天局研製併發射的一顆空間科學衞星,也是一架空間望遠鏡
“蓋亞”探測器目標是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對銀河系中的10億顆恆星進行觀測,測量其位置,距離和運動,用於獲取有關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線索。 [1-2] 
中文名
蓋亞
外文名
Gaia (spacecraft)
發射時間
2013年12月19日 [2] 
發射地點
庫魯航天發射中心
研製成本
20億英鎊(約合32億美元)
管理機構
歐洲航天局
發射方式
聯盟號運載火箭 [2] 
主要任務
對數十億的天體進行探測
發射日期
2013.12.19

蓋亞衞星曆程

2013年,“蓋亞”於法屬圭亞那庫魯航天發射中心用俄羅斯聯盟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並於隨後入軌成功。 [2] 
蓋亞 蓋亞 [4]
2016年9月,蓋亞公佈了首批數據。 [3] 
2022年6月13日,歐洲航天局發佈藉助“蓋亞”空間探測器繪製的銀河系多維地圖。這是歐航局發佈的第三批銀河系探測數據,也是迄今最詳盡的銀河系星系圖。 [6] 

蓋亞研製背景

銀河系多維地圖 銀河系多維地圖
天體測量學是天文學的一個分支,主要關注對恆星位置和距離的測量。通過長期測量,還將可以覺察到這些恆星在星系中的運動。通俗的説,天體測量就像是給天空繪製地圖。
地球上最強大的望遠鏡,由於星光在進入地球大氣層後發生的抖動,進行的測量都將是精度不高的。因此,歐洲空間局,即ESA,在1989年發射了全球首顆天體測量衞星“依巴谷”。這顆衞星以超出前人的高精度進行了恆星位置的測量工作,埃裏克·霍格當時便參與了依巴谷衞星的設計和開發。依巴谷衞星的表現也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不管是其精度還是其所測量恆星的數量都超出了原有計劃。科學家們得到了一份包含250萬顆恆星的精確星表,被廣泛用於天文觀測和衞星導航控制等領域。
依巴谷衞星取得如此巨大成功的情況下,埃裏克很快便有了新的想法。他説:“就在1992年,我提出了一項新的衞星方案‘羅默’(Roemer,以丹麥著名天文學家羅默的名字命名),並計劃以此作為依巴谷衞星的後續方案,依巴谷衞星項目還在進行之中。正是這一方案開啓了蓋亞項目的工作,儘管當時絕大部分人還依舊忙於依巴谷衞星的數據分析工作。”
依巴谷衞星會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有一部分原因是在歐洲有很多對天體測量學非常熟悉的科學家,這一點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不具備。蘇聯,美國和日本都曾經進行過類似的嘗試但都無果而終,在那裏他們缺乏必要的科學和經濟基礎來做這樣一件事。執行這樣一個項目花費昂貴,依巴谷衞星項目或蓋亞衞星項目的花費都和悉尼歌劇院的建造成本相當,因而只有舉全歐洲之力的歐洲空間局才能勝任。 [5] 

蓋亞技術研製

蓋亞的全稱為“全球天體物理干涉測量儀”(Global Astrometric Interferometer for Astrophysics,簡稱GAIA)。“GAIA”這個英文縮寫中的字母“I”代表歐洲空間局(ESA)於1993年提出的“干涉測量”技術,即來自遙遠恆星的光芒會被兩個望遠鏡收集並送入干涉儀,在每一顆恆星的圖像上產生干涉條紋,從而判斷其精準的位置。
在蓋亞項目之初,ESA已經確定將空間干涉測量作為蓋亞衞星的技術基礎,在經過了細緻研究之後,科學家們發現這項技術其實並不適合用於天體測量學研究。因為這項技術將要求探測器的光學和機械部件必須具備極高的精準度,這種精準度是從未嘗試過的,除此之外衞星上也沒有足夠的空間能用於容納特製的望遠鏡設備,這樣一來你就無法採集到足夠的星光,也就無法開展高精度的天體測量。
1998年,歐洲空間局和GAIA研究團隊正式拋棄了干涉測量概念並回歸到使用CCD相機對恆星進行直接測量的方案上來。這也就相當於回到了埃裏克·霍格最初提出的“羅默”望遠鏡項目理念上來了。
埃裏克·霍格於1992年提出的“大型羅默”探測器方案設想的是發射一顆衞星,上面搭載一個大型的望遠鏡。他説:“因為事情很明顯,你只需要搭載一台大型的望遠鏡便可以達成所要求的精度。這也是為何在1994年的時候我提出‘大型羅默’探測器項目,這顆衞星將攜帶口徑70釐米的望遠鏡。這將能讓探測器採集到更多的光線從而提升其探測精度。因此現在所實施的探測方案實際上便是當初的‘大型羅默望遠鏡’,只是蓋亞(GAIA)的名字被沿用了下來而已。”霍格已經退休,他在蓋亞項目上一直工作到了2007年。 [5] 

蓋亞意義

蓋亞探測器由歐洲Astrium公司負責開發製造,保持與歐空局研製團隊以及蓋亞研製團隊的緊密合作。蓋亞衞星一旦升空便將開展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巡天觀測,在短短數年時間內它會對數以十億計的恆星進行觀察,基本每一顆恆星都會被重複觀測大約70次,隨後獲得的大量數據在進行比對分析時便將可以揭示出恆星的位置及其在空間中的運動情況,還有它們的距離值。最早是在1976年,瑞典天文學家萊納特·林德格倫(Lennart Lindegren)開發了用於依巴谷衞星的數學計算方法,林德格倫教授還將繼續領銜負責蓋亞項目的有關工作。
相比前輩依巴谷,蓋亞衞星的巡天效率將比前者高出數百萬倍。這是因為蓋亞探測器攜帶了比依巴谷口徑更大的望遠鏡,並且其探測設備對光線的敏感程度要比早期的依巴谷衞星高出10倍。最後蓋亞衞星還能夠同時處理數千顆恆星的數據,而依巴谷衞星一次只能處理一顆恆星的數據。蓋亞衞星使用了106塊CCD芯片,每一片都是1000萬像素的。這樣產生的數據量將是非常驚人的,整個蓋亞團隊中共有來自20個國家的超過400名科學家專門負責對這些海量數據的複雜數學處理工作。按計劃,蓋亞項目將持續約5年時間,但也有可能會被延長1~2年時間。
蓋亞項目取得的成果將會被廣泛地應用於宇宙學天文學的各個領域,它將對整個天空進行巡視,對銀河系和其它近鄰星系中數以十億計的恆星進行測量,並搜尋脈衝星,雙星,那些帶有行星的恆星以及星際塵埃雲。蓋亞項目將精確測量恆星距離和運動狀況並勘測銀河系中的暗物質效應。 [5] 

蓋亞評價

尼爾斯·玻爾研究所的丹麥天文學家埃裏克·霍格(Erik Høg)評價説這顆衞星將是顛覆性的,其觀測的效率將比同樣是由歐洲發射的依巴谷衞星(Hipparcos)高出數百萬倍。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