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土樓迴響

鎖定
土樓迴響,交響音詩,劉湲曲,於2000年為第十六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舉行的晚會而作。
《土樓迴響》,它的主題寫中國的一個從中原由於逃避歷代的戰亂多次遷徙到南方的漢族羣體——客家人,他們的奮鬥、開拓精神和他們的團結,他們對祖國的眷戀,是一部表現客家人奮鬥與發展以及民俗性等場景為內容的綜合性史詩篇章,獲得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交響樂作品比賽)金獎,被譽為“客家音樂文化史詩”的交響詩篇。 [1]  [3]  [7-8]  [10] 
中文名
土樓迴響
外文名
Echoes of Hakka's [3] 
類    型
交響音詩
作    曲
劉湲
指    揮
鄭小瑛
演唱語言
客家話 [6] 
歌曲題材
客家歷史文化大型交響詩篇 [2] 

土樓迴響簡介

《土樓迴響》是一部以客家歷史文化為題材的大型交響詩篇。
全曲由《勞動號子》《海上之舟》《土樓夜語》《碩斧開天》《客家之歌》五個樂章構成,通過雄渾的號子、悠遠的獨唱、獨特的樹葉吹奏以及客家山歌合唱等音樂語言生動地再現了從中原遷徙到閩西的客家人團結互助、頑強拼搏、求生存圖發展的艱辛歷程,表達了客家土樓人民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風貌。 [2] 
《土樓迴響》演出現場 《土樓迴響》演出現場 [4]

土樓迴響作品解讀

《土樓迴響》把思想內涵的史詩性和音樂形象的直觀性有機結合,音樂集中表現為一個“客”字。作曲家多側面立體化的構建出一尊栩栩如生的客家羣體巨型塑像。在交響樂的創作中直接引進原生態的山歌和樹葉吹奏,從而打上了民俗的烙印。其中“客家山歌”是一首樸實無華、樂觀輕快的小曲,這一樂章還使用了“非專業性”的合唱隊齊唱主題歌,在不同國家和地區演出時,都由當地的合唱團隊用客家話演唱。在第十六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上演出時,因為受到鼓勵的台下聽眾一起歌唱,又具有了“行為藝術”的性質。 [6] 

土樓迴響演出歷程

《土樓迴響》首演於2000年,次年即榮獲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金獎。 [2] 
2007年4月,鄭小瑛帶着中國交響樂詩篇《土樓迴響》赴法國的巴黎,德國的埃森、柏林、美茵茨、安斯巴赫、斯圖加特以及奧地利的因斯布魯克和意大利的羅馬等地巡迴演出。這次鄭小瑛稱之為“到關公門前去耍大刀”的“土樓西行”,取得了轟動性的成功。
2016年12月6日至10日,中國著名指揮家鄭小瑛教授率領的福建交響樂團,在澳大利亞的墨爾本、霍巴特、悉尼三大城市舉辦大型交響音樂會《土樓迴響》。 [9] 
之後,鄭小瑛又攜樂團在二十多個國家,帶給世界的中國原創交響樂作品《土樓迴響》,也在12個國家和地區完成近80場演出,創下中國大型交響樂作品演出場次之最。 [2-3] 
演出現場
[4-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