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土家話

鎖定
土家話是土家族特有的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的歸屬尚未確定。文字資料很少,由於與漢族雜居後,漢族語言逐漸成為各民族間共同的交際工具。現在除少數地方外,土家族語言已逐漸消失。在歷史上湖北省恩施地區曾廣泛使用土家語,在隋代就有荊州多雜“蠻左”,“其僻居山谷者,語言不通;在宋代,“施州之地”;“鄉者則蠻夷,巴漢語相混”;清代中葉,還有“裏籍老户,鄉談多不可解”的記載。在史籍中,有許多以土家話 命名的人名,在現實地名中,還存有許多土家話 地名。
中文名
土家話
定    義
土家族特有的民族語言
語    族
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類    型
沿用型 兼用型

土家話使用概況

土家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主要分佈在湘、鄂、渝、黔四省接壤的武陵山區,隨着土家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等建設的加速發展,人們操用土家語發生了急劇變化,可歸納為三種類型;
①沿用型:即本民族內部或與外人接觸時都用土家語作交際工具。
②兼用型:即土家語和漢語併兼使用。
③交通發達,經濟文化發展快的地方都轉用了漢語。
(二)土家語消亡速度驚人
據2000年的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土家族總人口7385000人,其中湖南268.9萬人,湖北211.8萬人,重慶120萬人,貴州142萬人,四川8千人,是全國百萬人以上的民族。而操土家語的僅5萬人,佔土家族總人口的0.67%;佔湖南省土家族總人口的1.71%,且大多數集中分佈在湖南省龍山縣的坡腳,靛房、他砂、長潭、巖衝、隆頭和保靖縣的拔茅、馬王及古丈縣的斷龍,茄通等鄉鎮。
土家語沒有文字,世代憑口傳承。由於多種原因,湖北、貴州、重慶、四川等省市的土家族,早就用漢語了。湖南省保留土家語的,20世紀五十年代,也只有龍山、永順、保靖、古丈四縣的三十來個鄉鎮,五十萬人操用土家語,僅僅半個世紀的流去歲月,現今不足5萬人,其消亡速度不得不使人震驚。龍山縣苗兒灘鎮,20世紀五十年代初,講土家語的人佔總人口的71%,八十年代以後基本未講土家語了。從年齡段看,四十五歲以下的不懂土家語了,五十歲左右的人,懂部分土家語,但不會講或講不成一個完整的句子。60歲以上的人能講土家語,但不常使用,因為兒孫都講漢語。 [1] 

土家話歷史考察

土家族原本有自己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但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漢文。不過,由於五峯土家族人民較早便用漢語作為交際工具,從而便土家語在現實生活中消失了。這是由於社會的發陡、變土家話 遷,特別經過與漢族在經濟上、政治上的長期合作,以及文化上的相互滲透,從而自然地逐步融通為漢語了。作為社會現象的民族語言,逐步走向融合,也是符合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的。元、明時期,這裏尚有一部分土民沿用土家話 ,隨着時間的推移而逐步消失了。如明末清初容美土司田世爵、田舜年等,就積極推廣漢語,且十分推崇漢文,不僅他們本人“知書識禮”,精通詩文,著書立説頗多,且今其子弟到外邑入庫序,讀經史,“嚴課諸男”。他們還廠交名士,與漢族文人進行廣泛的文化藝術交流。這些本已遠遠不限於語言,但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和語言的書面形式,説明這些土家族的先輩在通用漢語後所實現的文治,對推進土家、漢族文化交融和繁榮,起到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用,成為“改土歸流”以來,大批漢民進入土家族聚層區後,民族間和睦相處的基礎。
但若細綱考究,從遺留下來的部分語調中,尚存在着古代土家話 的“底層”痕跡,最明顯的是以土家話 命名的地名,還普及全縣各地,且頗為完整,確切地反映了土家族先民在早遠年代開闢五峯這塊處女地時的業績,和他們世世代代在這裏生息繁衍的悠久歷史。例如縣內以“車”(澤)為讀音的地名很多,土家話 是“水”的意思,如車垃、車溝、車灣、圭車、反車巖等,其共同特點是該地有“水”而並無車路,無車水工具和姓車的人居住。再如“麥”是土家話 “天”的意思,“李”(裏)是“地”的意思,縣內有麥莊、麥李坪、麥榨灣、學裏口子等地名,但這些地方過去從不種植麥類作物,也無李樹可考,學裏口子並無人居住,更無學校。“湖”是土家話 “坡地”的意思,如大茅湖、橫茅湖、茅湖坡等,都是一面山坡並無湖泊和水庫。又如叫做“八”(巴)坪的地方,只不過是四面多岩石而本身就座落在岩石上的一片緩坡地,並沒有八個坪。實際是土家活稱這裏雖然有塊平地,但石頭很多的意思;還有許多叫“黑”的地名處,既非黑色也並不黑暗,如黑沙溪黑坑子等等,都屬於不積水或消水的窪地,可能是土家話 “漏”的意思。類似的情況很多,全縣可舉出數百例,足以説明五峯土家族先民在古代確係通用土家話 無疑。
除了民族語言,五峯還有許多特殊的地方性語言,一般為漢語方言,主要因地而異在同一民族內,由於所處地域不同,也各有不同的方言;同樣,處在同一地域內的幾種民族,卻都講當地的方言。不僅語言音腔不同於一般漢語,而且詞彙各方面有許多特殊之處,但一般只有單一的特殊語素,夾在各地通用的語句中,很少有獨立完整的方言句式。全縣方言,就其音腔類型和地域範圍而分,大體上有四、五種,就其地緣關係來看,一般都與鄰近毗連地區的方言相仿,與歷史上相對固定的行政區劃和地理條件關係很大,縣內較為典型的方言有灣潭方言和白溢方言。灣譚區因緊靠鶴峯,故口音、語詞與之相仿。如稱“地方”為“郎場”,稱“稻場”為“娥楊、榻壩”,稱“窪地”為“窩虧”,稱“豆腐”為“灰沫”,稱“揹簍”為“咱背”,稱“砍荒囚”為“砍沙”,稱“頸項”為“給脖”,稱“我”為“完”,稱‘父親”為“樂爹”等等;再是叫人名時,常常加上“寶(指男性)”、“××姐、媽”等尾語;另外在讀法上變音很多:如風讀“烘”、飯讀“喚”、壺讀“福”、粉讀“混”等等。特別有趣和值得研究的是一個“逮。字,可以稱得上是灣潭方言中的。萬能動詞”,如逮(吃)飯、邃肉、逮(喝)酒、下田逮(幹)活、速(鋤)草、逮(除、背)糞、逮人家的“火色”(批評人)……。其他各區、鄉都有各自的方言,如採花講“火色”,是。厲害”的意思。升子坪講“談話借”,是“不要緊、沒有關係”的意思,“則是”,是“可以”的意思。同一種詞義,在説法上卻南北不同,東西各異。

土家話語言分析

土家話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未定。分佈在中國湖南、湖北和四川等省。使用人口約20萬(1982)。分北部和南部兩個方言。語言特點(以北部方言為代表):有21個聲母:p、 ph、m、w、t、 th、l(n)、堭、堭h、s、z、慯、慯h、怱、嶃、j、k、kh、嬜、x、γ;有 25 個韻母:i、a、o 、u、嚕、ie、ia、iu、ai、au、ou、ui、ua、嚕i、嚕e、iau、 uai、媯、、愘、i、u愘、u、o嬜、io嬜,其中u、u愘、io嬜3個韻母只出現在漢語藉詞裏。有 4個聲調:55、53、35、21。名詞有領屬格,人稱代詞有單、複數和領屬格,動詞有主動態和被動態,有17種情貌範疇。句子語序為主語—賓語—謂語。領屬性修飾語在名詞之前,描寫性修飾語在名詞之後,動詞、形容詞的修飾語在中心詞之前,補語在動詞、形容詞之後。南部方言有26個聲母,比北部方言多 5個濁聲母,有18個韻母,另有12個韻母專拼漢語藉詞用。
在史籍、方誌、族譜中,有許多土家話 人名。如墨來送、向墨鐵送、向太旺送、覃啓處送、田耳毛送、向大踵、向墨答踵、田乙北龍、驢蹄什用、田先什用、勾搭什用、覃值什用、向儉俾、向座海落俾、白嘴俾等。送、踵、龍、什用、俾等詞彙是代表身份地位之詞,除俾外,都是土司主之名。以俾命名的,有小土司主、土官、舍把、土民。卯洞土司主多以俾命名,容美土司田秀諸子亦以俾為名,如五哥俾、六哥俾、七哥俾、白裏俾。
現在地名中,還有許多是以土家話 命名的地名。土家話 消失了,土家話 地名仍還保持着,如革勒車、討火車、涅車坪、車洞河、車壩、車路壩、車落洞、舍米糊、毛湖埫、河堂湖、馬湖壩、黑山、黑灣、黑槽、黑石埡、黑石槽、黑溝頭、黑巖洞、李巴溝、李虎坡、墨把山、墨達山、梭步埡等。“車”是土家語河溪之意,見以“車”為名的地名,大多在溪河邊。“湖”是土家話 山坡上的一塊平地之意。“黑”是土家話 漏水之意。“李”是土家話 的虎之意,指虎多或藏虎的地方。“墨”是指天,宣恩縣治之北有墨達山,《大清一統志》記載:“墨達山在治北,士人謂天為墨,雲山高接天地。”也有量詞為地名的,如梭步埡,“梭步”是土家語三個之意,即那裏有三個埡。
現在土家語僅在來風卯洞區的河東鄉,宣恩沙道溝的苦溪、鶴峯太平區的馬頭村等地還有殘存。在河東除少數老年人還能用土家語通話外,大多數人都是在説漢語中夾雜一些土家語生活用語語彙。在鶴峯的馬頭村,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可以用流利的土家話 彼此對話,中年人只有部分能對話,青年人只懂得少量生活用語和單詞,土家話 除自然消失外,也還有人為因素。如來風河東村在1940年間,還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中老年人用土家話 通話,國民黨部隊在那裏剿匪,認為説土家話 是通匪,是黑話。對説土家話的人就進行捆綁,吊打,使這裏的土家人都不敢説土家話了,加速了土家話的消失。

土家話詞彙特點

土家語詞彙可分為十一類。有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和象聲詞,語序和虛詞是表達語法意義的主要手段,基本語序為主語在前賓語居中謂語在後,名詞定語在名詞中心語前,名詞中心語在數量詞定語前,名詞中心語在形容詞定語前;名詞有領屬格,用名詞添加格助詞表示;量詞較豐富,名詞計數須同量詞結合;動詞有主動和被動語態,有十七種情貌,通過形態音位變化和加用助詞表示,形容詞重疊中間加程度副詞表示程度加深,部分形容詞作謂語帶有變化的動態,亦有情貌範疇。土家話 語音:聲母21個;韻母22個,另有3個韻母只出現在漢語詞彙;大部分是單音節詞和由單音節詞根組成的複合詞。名詞有領屬格;人稱代詞有三個韻母只出現在漢語藉詞中;聲調4個,調值分別為55、53、35、21。詞彙:大部分是單音節詞和由單音節詞根組成的複合詞。名詞有領屬格;人箜代詞有單數、複數和領屬格;動詞有主動態和被動態,有一般體、將行體是主語-賓語-謂語,領屬性定語在中心語前,修飾性定語在中心語後,狀語在中心語前,補語在中心語後。
語言特點(以北部方言為代表):有21個聲母:p、ph、m、w、t、th、l(n)、堭、堭h、s、z、慯、慯h、怱、嶃、j、k、kh、嬜、x、γ;有25個韻母:i、a、o、u、嚕、ie、ia、iu、ai、au、ou、ui、ua、嚕i、嚕e、iau、uai、媯、、愘、i、u愘、u、o嬜、io嬜,其中u、u愘、io嬜3個韻母只出現在漢語藉詞裏。有4個聲調:55、53、35、21。南部方言有26個聲母,比北部方言多5個濁聲母,有18個韻母,另有12個韻母專拼漢語藉詞用。
在重慶的分佈主要是黔江地區的石柱、西陽、秀山、北部方言。現能講土家話 的,只分布在酉陽縣酉酬、大溪和秀山縣的石堤3個區的部分地方。重慶土家族使用的土家話 與鄰近湖南省湘西土家話 的語音、詞彙和語法結構一致。 土家話 是土家族特有的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的歸屬尚未確定。文字資料很少,由於與漢族雜居後,漢族語言逐漸成為各民族間共同的交際工具。現在除少數地方外,土家族語言已逐漸消失。在歷史上湖北省恩施地區曾廣泛使用土家語,在隋代就有荊州多雜“蠻左”,“其僻居山谷者,語言不通;在宋代,“施州之地”;“鄉者則蠻夷,巴漢語相混”;清代中葉,還有“裏籍老户,鄉談多不可解”的記載。在史籍中,有許多以土家話 命名的人名,在現實地名中,還存有許多土家話 地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