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土司衙門

鎖定
土司衙門位於位於廣西忻城縣城關鎮中和街 [1]  。衙署建築皆磚木結構。具有中原古典宮廷建築的特點。其館藏文物有石器、金器、骨器、銅器、織錦等近千件,其中石鏟、土司金器、瓷器等為稀世珍品。
是國內土司衙門中保存較完整的建築。建於明朝萬曆十年(1582年)。原由前門、照壁、大門、頭堂、二堂、三堂、東西花廳、長廊、兵舍、監獄構成。現存前門、照壁、大門、頭堂、二堂、長廊、西花廳,乃清道光十年(1830年)按原樣重建。 [1] 
中文名
土司衙門
外文名
Chieftain bureaucratic;Tusi Amun
地理位置
廣西忻城縣城關鎮中和街
始建時間
1582年 [1] 

土司衙門歷史沿革

土司衙門位於忻城縣翠屏山北麓。它由土司衙門、祠堂官邸、大夫第等建築羣組成、總面積38.9萬平方米。其中建築佔地面積4萬平方米。是全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土司建築、被譽為“壯鄉故宮”。
從元朝末期至清光緒32年(公元1906年)、莫氏世襲土司統治忻城470多年。明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第八任仕官莫鎮威始建土司衙門,成為衙署主體建築。
歷任土司先後拓建附屬建築,形成規模宏大的土司建築羣,衙署建成後,幾經兵災、部分建築先後被毀。解放以後,得到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多次撥款維修。1963年定為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忻城土司衙門 忻城土司衙門
北宋皇祐年間(1049年—1053年),宋王朝鎮壓壯族儂智高起兵後,在桂西開始設立土官(土司)制度。到元、明朝為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土司制度進一步發展。清朝對土司的政策是“基本維持現狀,個別分建而削其力”。忻城土司是個縣衙門,僅佔地0.95萬平方米。其特點是:除設有公務性的刑堂、監獄、兵舍和居住的府第和宅園外,還設有家廟。其位置符合《周禮》考工記的“營國制度”中“面朝後市、左祖右社”對“祖”的位置要求,這是包括藩王府在內的各級衙門所沒有的。因此,忻城土司衙門具有一定歷史研究價值。 [1] 

土司衙門建築特色

土司衙門 土司衙門
衙署建築皆磚木結構。具有中原古典宮廷建築的特點。氣勢宏大、格調典雅,古色古香。特別是那深幽的殿堂,精製的屋脊翹角、鏤空花窗、浮雕圖案,更具濃郁的民族特色,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土司制度不可多得的實物材料。其館藏文物有石器、金器、骨器、銅器、織錦等近千件,其中石鏟、土司金器、瓷器等為稀世珍品。

土司衙門開發利用

十多年來,電影、電視工作者利用這塊寶地,拍攝了《流亡大學》、《石達開》、《劉三姐》等十餘部影視作品。1992年,莫土司衙署正式對外開放,遊客、學者、外賓紛至沓來,它成了桂中游覽勝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