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園林意境

鎖定
園林意境是指通過園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感,使遊賞者觸景生情,產生情景交融的一種藝術境界。
中文名
園林意境
外文名
poetic imagery of garden
定    義
產生情景交融的一種藝術境界
運    用
人們的心理活動規律
環境條件
使遊賞者產生多種優美意境

園林意境概念

園林意境
poetic imagery of garden
園林意境對內可以抒己,對外足以感人。園林意境強調的是園林空間環境的精神屬性,是相對於園林生態環境的物質屬性而言的。
園林造景並不能直接創造意境,但能運用人們的心理活動規律和所具有的社會文化積澱,充分發揮園林造景的特點,創造出促使遊賞者產生多種優美意境的環境條件。

園林意境基本介紹

通過園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遊賞者觸景生情產生情景交融的一種藝術境界。

園林意境歷史溯源

中國文化土壤上孕育出來的園林藝術,同中國文學繪畫有密切的關係。園林意境這個概念的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東晉到唐宋年間。當時的文藝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現了山水詩山水畫山水遊記。園林創作也發生了轉折,從以建築為主體轉向以自然山水為主體;以誇富尚奇轉向以文化素養的自然流露為設計園林的指導思想,因而產生了園林意境問題。如東晉簡文帝華林園,對隨行的人説:“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間想”,可以説已領略到園林意境了。

園林意境代表人物

園林意境創始時代的代表人物,如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陶淵明王羲之謝靈運孔稚圭到時期的王維柳宗元白居易歐陽修等人既是文學家藝術家,又是園林創作者或風景開發者。陶淵明用“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去體現恬淡的意境。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王維所經營的輞川別業,充滿了詩情畫意。
以後的園林創作大師如倪雲林、計成石濤張漣李漁等人都集園林諸方面高度文藝修養於一身,發展了園林意境創作的傳統,力創新意,作出了很大貢獻。

園林意境園林意境特徵

園林是自然的一個空間境域,與文學繪畫有相異之處。園林意境寄情於自然物及其綜合關係之中,情生於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發的境域事物之外,給感受者以餘味或遐想餘地。當客觀的自然境域與人的主觀情意相統一、相激發時,才產生園林意境。其特徵可作如下闡明:
園林是一個真實的自然境域,其意境隨着時間而演替變化。這種時序的變化,園林上稱“季相”變化;朝暮的變化,稱“時相”變化;陰晴煙雲的變化,稱氣象變化;有生命植物的變化,稱“齡相”變化;還有物候變化等。這些都使產生意境的條件隨之不斷變化。
在意境的變化中,要以最佳狀態而又有一定出現頻率的情景為意境主題。最佳狀態的出現是短暫的,但又是不朽的,即《園冶》中所謂“一鑑能為,千秋不朽”。如杭州的“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揚州的“四橋煙雨”等,只有在特定的季節、時間和特定的氣候條件下,才是充分發揮其感染力的最佳狀態。這些主題意境最佳狀態的出現,從時間來説雖然短暫,但受到千秋讚賞。
中國園林藝術是自然環境、建築楹聯雕塑等多種藝術的綜合。園林意境產生於園林境域的綜合藝術效果,給予遊賞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喚起以往經歷的記憶聯想,產生物外情、景外意。
不是所有園林都具備意境,更不是隨時隨地都具備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尋味,引興成趣和深刻懷念。所以意境是中國千餘年來園林設計的名師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國園林具有世界影響的內在魅力。

園林意境創作方法

園林意境 園林意境
園林意境是文化素養的流露,也是情意的表達,所以根本問題在於對祖國文化修養的提高與感情素質的提高。技法問題只是創作的一種輔助方法,且可不斷創新。園林意境的創作方法有中國自己的特色和深遠的文化根源。融情入境的創作方法,大體可歸納為三個方面:
①“體物”的過程。即園林意境創作必須在調查研究過程中,對特定環境與景物所適宜表達的情意作詳細的體察。事物形象各自具有表達個性與情意的特點,這是客觀存在的現象。如人們常以柳絲女性、比柔情;以花朵兒童美人;以古柏將軍、比堅貞。比、興不當,就不能表達事物寄情的特點。不僅如比,還要體察入微,善於發現。如以石塊象徵堅定性格,則卵石、花石不如黃石、盤石,因其不僅在質,亦且在形。在這樣的體察過程中,心有所得,才開始立意設計。
②“意匠經營”的過程。在體物的基礎上立意,意境才有表達的可能。然後根據立意來規劃佈局,剪裁景物。園林意境的豐富,必須根據條件進行“因借”。計成《園冶》中的“借景”一章所説“取景在借”,講的不只是構圖上的借景,而且是為了豐富意境的“因借”。凡是晚鐘曉月樵唱漁歌等無不可借,計成認為“觸情俱是”。
③“比”與“興”。是中國時代審美意識的表現手段。《文心雕龍》對比、興的釋義是:“比者附也;興者起也。”“比是借他物比此物”,如“蘭生幽谷,不為無人而不芳”是一個自然現象,可以比喻人的高尚品德。“興”是藉助景物以直抒情意,如“野塘春水浸,花塢夕陽遲”景中怡悦之情,油然而生。“比”與“興”有時很難絕然劃分,經常連用,都是通過外物與景象來抒發、寄託、表現、傳達情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