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三軍

鎖定
在國民革命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後出現過2個第63軍。第一支63軍源自東北軍部隊,在九一八事變後堅持在東北抗戰,後退至熱河,改編為第63軍,軍長馮佔海,1936年4月取消番號。第二支63軍為粵軍部隊,1937年8月編成,抗戰期間在兩廣等地作戰,解放戰爭期間在淮海戰役中被殲滅,隨後兩次重建,兩次被殲,餘部撤退至台灣 [2] 
中文名
國民革命軍第63軍
前    身
東北軍第682團;第151、第152師

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三軍東北軍第63軍

前身為東北邊防軍駐吉林副司公署衞隊團,改編吉林省防軍獨立步兵團,團長馮佔海。“九一八”事變後改稱吉林抗日軍暫編第 3混成旅。1932年1月,馮佔海率軍進駐拉林時,受到日偽軍的伏擊,部隊遭受重挫,犧牲支隊長以下官兵百餘人。日偽軍乘勢突破馮軍防線,向哈爾濱逼近。為保衞北滿重鎮哈爾濱不落敵手,馮佔海整頓兵馬星夜進軍,於1月26日晨抵達哈埠外圍,會同二十四旅旅長李杜所部開始了第一次哈爾濱保衞戰。李杜、馮佔海親臨前線指揮,擊潰了於琛瀲偽軍的進犯。李、馮等部進入哈爾濱後,一掃“九·一八”事變以來哈爾濱混亂局面,穩定了軍心、民心,揭開了以哈爾濱為中心的下江、吉東地區(今松花江下游及哈綏路沿線地區)民眾抗日鬥爭的序幕。
1月31日,在哈抗日將領達成協議,決定成立吉林自衞軍總司令部。公推李杜為總司令,馮佔海為副總司令兼右路總指揮。2月初,日軍第二師團親自出馬,另有偽軍數旅配合,大舉來犯。馮佔海奉總司令部命令率部迂迴南下,擬偷襲吉林、長春,以攻為守,粉碎日軍對哈爾濱的進犯。馮軍一路闖關奪隘,進展順利。不料在進入五常縣境團山子時,馮部主力宮長海、姚秉乾二旅遭受敵偽重兵伏擊,情勢十分危急。馮佔海親督一支部隊往援,內外兩支部隊協力拼殺,救出宮、姚,轉敗為勝,是役斃傷敵偽軍1 000餘人。馮佔海整頓兵馬正待繼續南下,忽傳來哈爾濱失守的消息。南下已無意義,乃督隊回守賓縣,繼而撤至方正,俟機再戰。
2月末,日偽軍頻頻向哈東進逼。馮佔海率部力敵,並曾組織一次反攻,相繼收復阿城、賓州等重鎮,戰局十分有利。但自衞軍前敵總指揮王之佑,熱衷於與日偽談判,擅自同敵方簽訂了罷兵息戰協議,不久又公開投降敵人,使自衞軍軍心大亂,失去了收復哈爾濱的機會。日偽軍又乘機增調兵力大舉進攻,哈東重鎮珠河、延壽、方正等地相繼淪陷,馮佔海只好率部撤往依蘭。
1932年4月下旬,吉、黑兩省義勇軍決定聯合作戰,反攻哈爾濱。吉林自衞軍兵分3路向哈爾濱進發。馮佔海以右路軍總指揮,率部從依蘭出發,經方正、高力帽子、會發恆等地往取賓縣,然後向哈爾濱進軍。馮部誓師出征後,在大羅勒密地區首戰告捷,後收復方正,接着一鼓作氣連克會發恆、高力帽子、南天門等地,最後攻下賓縣縣城,生擒偽山林隊統帶辛青山以下軍官數十人。馮軍進入哈爾濱郊區上號一帶(今香坊),對哈爾濱構成了攻擊之勢。不料日軍則從水路突襲自衞軍大本營依蘭。5月17日依蘭失守。前方抗日大軍陷於孤立無援的困境,左、中兩路人馬相繼撤往牡綏路沿線,只剩下馮佔海的右路軍孤懸敵後。
在嚴峻的形勢下,馮佔海當機立斷,率部折路南下,一路收復榆樹、五常、拉林等重鎮,又沿途收編了各類抗日武裝,擁眾近10萬人,全軍改稱吉林救國軍,直逼偽吉林省會吉林市。8月,馮佔海兵分5路,向吉林發起進攻。各路抗日隊伍浴血鏖戰,一度逼近吉林省城,但因孤軍作戰,後援不繼而失利。 [1] 
9月,馮佔海領兵進入熱河。1933 年春,改稱東北抗日義勇軍第9軍團。1933年2月,東北抗日勇軍第9軍團在察哈爾懷來改編為第63軍,下轄第91師。5月27日,軍長馮佔海通電加入察哈爾抗日同盟軍,就任第4路總指揮。6月9日通電離同盟軍。7月,該軍調至察哈爾蔚縣整編。1936年4月8日軍事委員會取消該軍番號,保留第91師,改隸第53軍。
歷任軍長:
馮佔海(1933.1.16-1936.4.8) [2] 

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三軍粵軍第63軍

前身是粵軍第153、154師。1931年6 月,廣東獨立第1 旅擴編為獨立第2 師。1935 年4 月,改編為第1軍第3 師。1936年8月,改編為第153師。1921 年成立粵軍第1 師第4 團, 1923 年改稱第1 師第2 旅第4 團, 1925 年冬改稱第4 軍第11 師第32 團, 1928年擴編為第4 軍第12 師,轄三團。同年冬縮編為廣東編遣區第1 師第2 旅。1929 年改稱第四師第123 旅。1931 年6月,擴編為第2 軍第4 師。1936年,改稱第154師團。 [3] 
1937年8月,以第153、第154師為基礎在廣東從化成立編成第63軍。10月,第154師改隸第83軍參加淞滬抗戰。11月,第186師撥入該軍。12月該軍屬第4戰區第12集團軍。1938年10月,該軍在博羅等地作戰。10月21日,第153師棄守廣州。該軍退守清遠增城、從化。
1939年1月,第154師撥入,該軍改轄第153、第154、第186師,組織東路守備軍在寶安、龍華東莞作戰。在新豐龍門、從化參加第4戰區1939冬季攻勢作戰(1939年12月8日至1940年1月16日)。
1940年4月,第154師與第62軍所屬第152師對調,該軍改轄第152、第153、第186師。12月,第152師開赴粵北守備英德、翁源。1943年8月,第186師調赴潮汕作戰,撥隸閩粵贛邊區總部指揮。1945年,軍部率第152、第153師、暫轄獨立第9旅在廣東翁源連平、和平及江西定南、龍南等地參加湘粵贛邊區作戰(1945年1月中至2月中)。抗戰勝利後駐防東江。
1946年5月,整編為整編第63師,調離廣東。師部率第153、第186旅分駐江西南昌和九江、安徽蕪湖、南京,隸屬南京衞成總司令部指揮;第152旅隸屬上海警備司令部指揮,分駐上海、南匯、浙贛路沿線。1947年2月至5月,第152旅駐蕪湖。4月至1948年3月,師部駐蕪湖。1947年6月,第153旅北調,屬陸總鄭州指揮所第4綏靖區。7月初在豫東經民權開赴定陶,參加魯西南地區作戰(1947年6月下至7月下)。7月9日至10日該旅在定陶被殲滅
1948年3月師部率第152、第186旅北調。6月,第186旅駐江蘇徐州主力駐安徽固鎮、蚌埠。8月底由津浦路調蘇北宿遷炮車鎮,9月初到宿遷新安鎮。9月恢復軍師番號。11月初參加淮海戰役,11月11日在邳縣窯灣鎮被殲滅,軍長陳章陣亡,第152師師長雷秀民被俘。
1949年1月,在粵北曲江重新成立第63軍,屬第4編練司令部,下轄第152、第186師,防守南雄、曲江、始興。10月6日,放棄曲江,沿西江向粵桂邊境撤退。11月29日,進佔廉江。12月1日,在廉江被殲滅。殘部海運海南島重建。軍部在榆林,下轄第152、第186、第321師,分駐陵水、崖縣、保亭等地。1950年4月被殲滅一部,其餘由榆林海運台灣高雄基隆,縮編為獨立第63師。
歷任軍長(整編師師長):
張瑞貴(1937.8.22-1946.8)
林湛(1946.8-1948.10.16)
陳章(1948.10.16-1948.11.11陣亡)
劉棟材(1949.1.8-)
參考資料
  • 1.    黑龍江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黑龍江省志 第76卷 人物誌,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9.05,第390-391頁
  • 2.    李寶明.國民革命軍陸軍沿革史:中華書局,2018:132-133
  • 3.    李寶明.國民革命軍陸軍沿革史:中華書局,2018:35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