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歡寺

鎖定
國歡寺位於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國歡鎮塘西村。國歡寺始建於唐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是一座聞名海內外的千年古剎,由閩中名僧妙應禪師與其同一代名僧本寂禪師獻住宅而為寺院的。初名“延福院”,為囊山慈壽寺下院,後逐漸擴建為寺的。五代後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閩王王審知把其改名為“國歡寺”,一直延續。
中文名
國歡寺
地理位置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國歡鎮塘西村
佔地面積
4000 m²
最初名稱
延福院

國歡寺寺廟簡介

國歡寺 國歡寺
莆田市涵江國歡寺,始建於唐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已有1122年曆史,為閩中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它是莆田文化重要發祥地。 [1] 
國歡寺,坐北朝南,佔地面積4000平方米,規模宏偉,掩映在綠樹花叢中,現存主要建築物有山門、拜亭、大雄寶殿、法堂、兩廊,大雄寶殿為重檐歇山式,抬梁結構,面闊五間,高大宏偉,雖已陳舊,仍不失當年風姿。大殿內外石柱上,還雕刻有林森和邑人江春霖、張琴等名人的楹名。國歡寺是宗教聖地,又是融合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於一體的旅遊勝地。

國歡寺主體建築

國歡寺
國歡寺(5張)
存主要建築物有山門、拜亭、大雄寶殿、法 堂、兩廊;大雄寶殿為重檐歇山式,抬梁結構,飛檐斗拱;面闊五間,高大宏偉,質樸典雅,雖已陳舊,仍不失昔日的雄偉莊嚴。在大雄寶殿屋檐下,有兩枚刻有 “太平天國”的木製錢幣,堪稱是該寺的一大特色。 [1] 
大雄寶殿,正中供奉着元代雕刻的釋迦牟尼佛像,其刻工細膩,線條清晰, 頗為傳神。在大殿的側案上還供奉着超元的佛像。據説,超元是莆田僧人出國傳教的第一人,也是莆田歷史上第一位僑僧。他是明末清初時國歡寺的住持,字道者, 為福州雪峯寺亙信禪師弟子。明永曆四年(1650年),他東渡日本弘法、弘教,住持長崎崇福寺,傳“盤王圭”派,日本佛教著名的“盤王圭派”就是他所創。 明永曆十二年(1658年)回國;康熙元年(1662年)圓寂於國歡寺。有《南山道者禪師語錄》一卷留世。日文《盤王圭禪的研究》一書對他的生平行狀和禪 風均有評介和推崇。東京、長崎等寺有法裔數千人。可見,超元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1] 
主殿內外楹聯題刻琳琅滿目,真、草、篆、隸 美不勝收。石柱上雕刻有諸多名人的楹聯,如林森的楹聯“水碧山青看重現莊嚴還是本來面目;虎馴蓮淨示許多神化無非大事因緣”和“山似懸囊雲氣直從巖際出; 僧來乞火蓮花長向灶中開”;邑人江春霖的楹聯“賴有金繩重興梵宇;愧無玉帶留鎮山門”;張琴的楹聯“歡喜諸天金經蟠貝葉;清出法界火宅現蓮花”、“是闢支 佛後身舍宅不離悟性;為須菩提説法太虛本即矢名”、“能及菩提心一念無非清淨;同登極樂國眾生皆大歡喜”、“法本無為心原清淨;國名極樂山亦歡喜”等。 [1] 

國歡寺歷史沿革

國歡寺 國歡寺 [2]
國歡寺曾多次興廢,重新修建。明嘉靖年間,國歡寺被倭寇燒燬。明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僧人如忍和黃起龍及善男信女一道,重修國歡寺佛殿、“藏經閣”,他們重建主殿大雄寶殿,並且抄來經書一部,藏於藏經閣。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國歡又修葺一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重修後的國歡寺面貌煥然一新,現存國歡寺主要建築物保留着明代建築風格。
20世紀時,印尼僑僧海涵與馬來西亞僑僧寂晃,出家的祖廟均為國歡寺。1950年以前,10多歲的寂晃曾在國歡寺學習經典教儀。 1950年寺廢。1989年,印尼僑僧海涵及馬來西亞佛教總會主席寂晃法師同捐淨資,委派僧人接管修建。接着,公佈為市級開放寺院。1993年6月,公佈國歡寺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住寺4人。
20世紀90年代初,集資33萬元整修、擴建,佔地面積6畝。寺內,存有多方碑刻。2000年,佔地40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主要建築物:門樓、山門、拜亭、大雄寶殿、法堂、兩廊等。主殿為重檐歇山式,抬梁結構。金柱高大,斗拱疊架,主殿重檐歇山式,抬粱結構,飛檐斗拱,金柱高大,柱礎八角形,雕刻圖案等。面闊五間,古樸典雅。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