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家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鎖定
國家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一家經科技部於2007年批准組建的以重慶大學為依託單位的國家國際合作重點基地。
中文名
國家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批准組建
2007年
依託單位
重慶大學
主    任
潘復生

國家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心簡介

重慶大學國家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經科技部於2007年批准組建。該中心以重慶大學為依託單位,其成員單位包括重慶鎂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長安汽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西南鋁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西南技術工程研究所、重慶工學院等,其前身為重慶市鎂合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07年底被批准為國家國際合作重點基地。
在國家“211”和“985”工程的支持下,中心已在重慶大學建成6000多平方米的研發基地,擁有鎂合金熔鍊、壓鑄、半連續鑄造、薄帶連鑄、擠壓、軋製和衝壓等成套研發設備和先進的材料分析檢測儀器。中心的中試及產業化核心基 地擁有壓鑄、擠壓、裝備製造等工業設備,建有多條鎂合金產業化生產線。
國家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先後承擔國家及省部級重要項目等30餘項,突破並掌握了一批關鍵技術,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標誌性成果;促進了鎂合金產品在摩托車、汽車、軍工、手動工具、3C產品等方面的應用,極大地推進了我國鎂產業的發展。通過技術服務與項目合作,中心的研發成果已輻射到全國40餘家鎂及鎂合金生產與應用企業。
中心擁有研究和開發人員150多人,其中教授和副教授40多人,博士後10餘人,博士生和碩士生100多人。

國家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組織機構

工程中心 主任:潘復生
副主任:劉慶 高家誠 張丁非 龍思遠 劉天模 黃雲
歐洲辦事處主任:趙曉林
工程中心下設以下單位:
鎂合金新型材料研究所 責任科學家:潘復生、高嘉誠
熔鍊與鑄造研究所 責任科學家:龍思遠、彭曉東
塑成型研究所 責任科學家:劉慶、張丁非
表面工程與連接研究所 責任科學家:黃雲
分析測試中心 責任科學家:劉天模
中試及產業化基地 責任科學家:章宗和

國家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要成員

工程中心擁有150餘名多學科和專業組成的研發及工程技術人員,其中教授20多名、副教授及高級工程師20多名。
主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
曾蘇民: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級高工,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西南鋁業(集團)有限公司原總工程師
潘復生:博士,重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重慶大學輕金屬研究院院長,曾留學牛津大學和德國斯圖加特大學
劉慶:博士,重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曾留學丹麥國家實驗室
丁培道:重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教育部科技委材料學部委員,曾留學英國帝國理工學院
章宗和:教授級高工,重慶萊美特鎂合金技術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西南鋁業(集團)有限公司原總工程師
龍思遠:博士,重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英國倫敦大學博士,瑞士聯邦材料實驗室博士後
汪凌雲:重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留學加拿大塞波羅克大學
彭曉東:博士,重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西物大學獲博士學位,美國加州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高家誠:重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留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白晨光:博士,重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留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劉天模:博士,重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大學工程材料實驗教學中心主任
張丁非:博士,重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曾留學美國康涅狄格大學
盛光敏:博士,重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留學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和阿爾伯特大學
張靜:博士,重慶大學教授,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曾留學英國倫敦大學和荷蘭德爾夫特大學
葉文海:博士,重慶大學教授,曾工作於德國GKSS研究中心,克勞斯塔工業大學博士
童彥剛:博士,重慶大學教授,英國劍橋大學獲博士學位
張喜燕:博士,重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欒佰峯:博士,重慶大學教授,日本千葉工業大學聯合培養博士

國家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領域

1、鎂合金應用基礎及新型材料
主要研究內容包括鎂合金材料的結構性能表徵,材料強韌化和塑性變形機制,塑性加工的變形過程分析,高強度、高塑性、耐熱和超輕鎂合金材料及鎂基功能材料的研究與開發,凝固過程模擬,鎂合金基礎數據庫建設等。在鎂合金強韌化理論、高成形性塑性變形機制,耐熱機理等應用基礎研究、鎂合金基礎數據庫建設等方面有較強的實力。
2、鎂合金熔鍊與鑄造成型技術
研究內容涉及鎂合金熔體精煉變質、氣體保護技術,變形鎂合金坯料的精煉和半連續鑄造技術,鎂合金壓鑄技術,擠壓鑄造技術,薄帶連鑄技術,廢料綜合處理和利用技術。重點研究開發的新型壓鑄和擠壓鑄造生產技術,應用在汽車及摩托車零部件上,並實現規模化生產;率先在國內利用立式雙輥薄帶連鑄系統成功鑄出AZ31B鎂合金帶坯;廢鎂回收技術的應用已用於批量生產。
3、鎂合金塑性成型及板型材加工技術
研究開發鎂合金板材軋製技術、鎂合金板材擠壓-軋製技術、鎂合金型材擠壓加工技術、相關模具技術等。突破並掌握了鎂合金板材在線控温軋製及無邊裂軋製、鎂合金型材快速擠壓模具流線型工作帶設計及大斷面模具温度快速調節等一批關鍵技術;研製出國內最寬的鎂合金板材和尺寸最大的鎂合金中空薄壁特種型材;所研製的板材、型材已供豪華客車試用,為大眾汽車開發的保險槓型材質量優於德國同類樣品質量。
4、鎂合金產品應用技術
以汽車、摩托車為主要應用目標,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鎂合金產品集成應用技術體系,建立了鎂合金壓鑄產品研究開發的技術平台;開發出鎂合金變速箱殼體、曲軸箱殼體、方向盤骨架、輪轂等零部件產品,以及筆記本電腦外殼和手機外殼的鎂合金樣品。針對3C產品,開發了鎂合金板材衝壓工藝及相關設備技術;研發了鎂合金打磨和塗裝等表面處理技術。
5、鎂合金專用設備技術
針對鎂合金新材料的開發、零部件鑄造成型及表面處理等的需要,進行了鎂合金半連鑄、熔鍊及保護、表面精加工等設備技術的研究及相關裝備的開發和生產,進行了鎂合金立式雙輥薄帶連鑄主機系統的研究和設計(鑄輥規格:Φ800×450mm)。自行設計製造的系列氣體保護鎂合金熔化澆注爐等鎂合金裝備已實現批量對外銷售。

國家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成果

國家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完成和正在主持及參與國家級和省部級重要科研項目30多項,是科技部第一個鎂合金國家973項目的牽頭單位。獲得輕合金領域的國家級和省部級等科技獎10餘項,在輕合金方面出版著作10餘部,公開發表鎂合金學術論文300餘篇,申請專利40餘項,開發新產品、新材料和新技術60餘個(項),已經實現工業化生產的成果和產品40餘個。
主要獲獎項目
  1. “高質量包裝用鋁箔毛料與鋁箔產品的研究開發和產業化”,2004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 “鋁箔用工業純鋁的組織控制和工藝優化”,2000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001年美國杜邦科技創新獎
  3. “高韌超高強變形鋁合金產業化關鍵技術”,2006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4. “鎂合金及產業化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2007年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5. “鎂合金在微型汽車中的應用”,2005年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6. “摩托車鎂合金壓鑄件生產技術開發”,2003年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二等獎
已授權的部分發明專利和已頒佈的部分標準
  1. 發明專利《一種間接擠壓鑄造方法》
  2. 發明專利《鎂合金複合成形方法》
  3. 發明專利《一種用於反應生成鎂合金保護氣體的混合物》
  4. 發明專利《一種鎂合金熔鍊阻燃保護的方法》
  5. 發明專利《鎂基材料複合鍍覆層處理方法》
  6. 發明專利《雙輥連鑄機的側封機構》
  7. 發明專利《一種含稀土釔的高塑性鎂合金》
  8. 發明專利《金屬擠壓變形流動性的模擬判定方法》
  9. 發明專利《一種有色金屬熔鍊用變質劑及其製備方法》
  10. 發明專利《雙輥連鑄薄帶鎂合金薄帶澆鑄裝置》
  11. 國家標準《鎂及鎂合金廢料》GB/T 20926-2007
  12. 國家行業標準《工具用鎂合金鑄件》YS/T 627-2007
表性著作
  1. 《高性能變形鎂合金與加工技術》,科學出版社,北京
  2. 《鎂合金及應用》,化學工業出版社,北京
  3. 鋁合金及應用》,化學工業出版社,北京
  4. 《鋁箔材料》,化學工業出版社,北京
  5. 輕合金材料新技術》, 化學工業出版社,北京
產業化開發應用成果
重慶博奧 重慶博奧
鎂合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成立及運行,極大地推進了重慶鎂產業的發展,直接促成了重慶博奧、長安仁鎂、重慶碩龍、重慶奧博、重慶海博等鎂合金企業的建立。已形成年產鎂合金壓鑄件600萬件、擠壓型材2000噸的生產能力。
通過“產、學、研、用”的結合,與合作單位共同開發出多種汽車、摩托車、自行車、手動工具、各種擠壓型材、板材、軍工零部件和生產裝備等鎂合金產品,其中40餘種產品已規模化生產, 並已應用在200餘萬輛摩托車和5萬輛長安微車上,鎂合金零部件的裝車數量及單車用鎂量均名列國內前茅。
長安仁美 長安仁美
通過技術服務與項目合作,中心已與山西聞喜銀光鎂業有限責任公司、維恩克材料技術有限公司、廣東鴻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東莞宜安電器製品有限公司、山東中通客車有限公司、山東叢林集團、華碩筆記本電腦有限公司等40餘家鎂及鎂合金生產與應用企業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
聯繫方式
地 址:重慶市沙坪壩區沙坪壩正街174號,重慶大學國家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聯繫人:張丁非
郵 編:4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