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家作物種質庫

鎖定
國家作物種質庫,簡稱國家種質庫。是全國作物種質資源長期保存中心,也是全國作物種質資源保存研究中心。負責全國作物種質資源的長期保存,以及糧食作物種質資源的中期保存與分發。該庫在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和國際植物遺傳資源委員會的部分資助下,於1986年10月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落成。
2019年2月26日,新國家作物種質庫項目在中國農科院正式開工建設,種質庫設計容量為150萬份,是現有種質庫容量的近4倍。
中文名
國家作物種質庫
簡    稱
國家種質庫
成立時間
1986年10月
隸    屬
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

國家作物種質庫基本介紹

國家作物種質庫 [1]  (簡稱:國家種質庫)是全國作物種質資源長期保存中心,也是國作物種質資源保存研究中心。負責全國作物種質資源的長期保存,以及糧食作物種質資源的中期保存與分發,於1986年10月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落成。隸屬於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
國家種質庫的總建築面積為3200平方米,由試驗區、種子入庫前處理操作區、貯藏區三部分組成。貯藏區建有兩個長期貯藏冷庫,總貯藏面積為300平方米,其容量可保存種質40餘萬份。種質貯藏條件為:温度-18℃±1℃,相對濕度<50%。 [1] 

國家作物種質庫發展情況

國家作物種質庫新庫項目擬於2019年3月開工建設;建成後將成為設計容量達150萬份的世界最大規模作物種質資源國家庫,實現我國作物種質資源全覆蓋集中長期保存。 [2] 
2019年2月26日,新國家作物種質庫項目在中國農科院正式開工建設,種質庫設計容量為150萬份,是現有種質庫容量的近4倍。 [3] 
2021年5月24日,國家作物種質庫新庫將於8月建成,庫容量將達150萬份,實現全智能化,成為全球單體量最大的國家級種質庫。第三次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則計劃利用3年時間,完成一次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種質資源普查,全面完成農作物、畜禽和水產種質資源普查,摸清全國種質資源種類、數量、分佈、主要性狀等家底,種質資源普查結束後,我國種質庫裏特色地方品種及野生資源將再增10萬份。 [5] 
2023年2月2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與騰訊公司共同發起的“國家作物種質庫2.0項目”在北京正式啓動。 [6] 

國家作物種質庫保存對象

國家作物種質庫保存對象:凡能通過種子繁殖維持物種遺傳完整性的各類植物種質資源,都可保存到國家種質庫,其種子應是耐低温和耐乾燥類型,即正常型種子(orthodox seeds)。
貯存條件:温度-18℃,相對濕度低於50%。根據理論上推算,含水量為5-8%的種子,在上述貯存條件下,其壽命可延長到50年以上。發芽率監測結果表明,庫存大部分種子經過15年貯藏,其發芽率沒有出現明顯的下降。因此,低温貯藏是種子體種質的最佳保存途經。
位於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大院內的新建成“國家農作物種質保存中心”保存設施,於2002年投入使用,使國家種質庫長期貯存總容量增加到60~70萬餘份。因此,凡能通過種子繁殖維持物種遺傳特性的植物種子都可送國家種質庫保存。

國家作物種質庫種質分類

按植物分類學統計,庫存資源種類不僅豐富,隸屬 35科192屬712種,而且這些種質的80%是從國內收集的,不少屬於我國特有的,其中國內地方品種資源佔60%,稀有、珍稀和野生近緣植物約佔10%。這些資源是在不同生態條件下經過上千年的自然演變形成的。國家把這些資源收集起來作為戰略資源加於保存,以備子孫後代加以利用。隨着貯存數量、種類多樣性的增加,以及貯存時間的延長,國家庫貯存資源正在發揮其重要作用,並受到世界的高度重視。1998年以來,已有云南農科院、山西農科院、江蘇鹽都農科所、湖南水稻所、湖南原子能農業應用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煙草所,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所等十多個單位,從國家長期庫取出在原保種單位已絕種的種質材料,作為原種材料應用於育種項目及其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研究。以國家種質庫貯存資源為依託,開發其遺傳潛力的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也已啓動。此外,每年有上千人次的中外學者及大中小學生來這裏參觀學習,是植物遺傳資源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宣傳和教學基地。

國家作物種質庫保存中心

“國家農作物種質保存中心”保存設施的建設項目,由農業部於1999年3批准建設,並於2002年竣工投入使用,該中心的保存設施是原國家種質庫1號庫原址上,拆除原舊庫後重新建設的。總建築面積3500多平方米,由種質保存區,前處理加工區和研究試驗區三部分組成。保存區共分成12間冷庫,其中5間長期貯藏冷庫,6間中期貯藏冷庫和1間臨時存放冷庫。長期貯藏冷庫,貯藏温度常年控制在-18℃±2℃,相對濕度(RH)控制在50%以下,主要用於長期保存從全國各地收集來的作物品種資源,包括農家種、野生種和淘汰的育成品種等。中期庫貯藏條件是-4℃±2℃,相對濕度<50%,其種子貯藏壽命在10至20年左右。保存在中期庫的資源可隨時提供給科研、教學及育種單位研究利用及其國際交換。1間臨時存放冷庫(+4℃)供送交來的種子在入中長期貯藏冷庫之前先臨時存放。“國家農作物種質保存中心”保存設施投入使用後,不僅使得國家種質庫保存總容量達到近百萬份,並基本滿足30年內我國發展的需要,同時也將使得國家種質庫種質資源能為我國作物育種和生產發揮更大的作用。

國家作物種質庫保存意義

作物種質資源 作物種質資源
作物種質資源是在不同生態條件下經過上千年的自然演變形成的,藴藏着各種潛在可利用基因,是國家的寶貴財富,是人類繁衍生存的基礎。國家種質庫保存以種子為主體的作物國作物種質資源長期保存中心及其近緣野生植物。國家庫在接納到種子後,需對種子進行清選、生活力檢測、乾燥脱水等入庫保存前處理,然後密封包裝存入-18℃冷庫。入庫保存種子的初始發芽率一般要求高於85%,種子含水量乾燥至5%~7%,大豆8%。根據科學家估算,在上述貯藏條件下,一般作物種子壽命可保存50年以上。至2003年底,國家種質庫貯存的種質數量已達到34萬餘份,長期保存的種質數量處於世界第一,為我國作物育種和生產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該進展---“我國建成世界上最大種質資源庫”被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為“2001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並作為“中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評價與利用”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獲200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國家作物種質庫職能與任務

作物種質資源 作物種質資源
1.負責全國作物種質資源的長期保存,以及糧食作物種質資源的中期保存與分發。
2.研究農業植物種質資源的低温保存理論與技術,發展確保種質資源低温安全保存的預警、監測及更新等技術。
3.研究無性繁殖作物、頑拗型種子作物等特殊種質的中長期離體保存理論和技術,探索和發展種質資源新的保存方法與技術。
4.發展和制定種質資源中長期安全保存的種質庫管理標準和技術規範。協調上級有關部門搞好全國低温種質資源庫的管理和研究工作,促進全國作物種質資源保存研究水平的提高和發展。
種子入庫入庫途徑
1、屬於農作物種質資源,按入庫保存渠道,由各作物牽頭單位負責統一編目、統一安排繁種送交國家長期庫保存。例如,某單位現有幾百份麻類種質資源,且未存入國家長期庫保存,則可與中國農科院麻類所聯繫,由該所來協調統一編目和繁種,然後送交國家長期庫保存;
2、 屬於農作物以外的種質資源或按入庫渠道,沒有指定單位負責的作物種質資源,可直接與國家種質庫聯繫。
入庫要求
種子種質要求
1,提供種質材料的背景信息資料,如品種名稱、學名(科、屬、種的拉丁文)原產地繁育條件及種植時間;
2.送交材料須提供一定數量的種子,一般3000至5000粒,特殊情況可適當減少,但不應少於1500粒;
3.種子應是當季新種植收穫的種子,發芽率在85%以上,無明顯病蟲損害,未受損傷和拌用藥物包衣處理;
種子包裝要求
1、送交或郵寄種子要妥善包裝,材料包裝袋內外都應有標籤,標明品種名稱、統一編號、保存單位編號
2.、包裝要結實牢固、防漏、防潮、防混雜、防散包,以避免種子在送交或郵寄途中受損;
3、送交種子要清選乾淨,去除破碎粒、蟲蝕粒、無胚粒、秕粒、瘦小粒、雜粒等,雜質不得超過2%;
種子含水量的要求
禾穀類不得超過13%;蛋白質類與油脂類種子含水量應更低一些。
重要成就
國家作物種質資源數據庫的建立
國家作物種質資源數據庫,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國家作物種質信息中心負責建設和維護,經過20多年的努力,已擁有200多種作物、39萬份種質的基本信息、形態特徵和生物學特性、品質特性、抗逆性、抗病蟲性和其他特徵特性等6個方面的數據,數據量約200GB。 國家作物種質資源數據庫通過中國作物種質信息網互聯網上向社會開放共享。通過國家作物種質資源數據庫,可以全面掌握和了解我國農作物種質資源的情況,促進種質資源的保護、共享和利用,為科學研究和農業生產提供優良種質信息,為社會公眾提供科普信息,為國家提供資源保護和持續利用的決策信息。 [4] 
種質資源數據庫通過中國作物種質信息網發佈 種質資源數據庫通過中國作物種質信息網發佈 [4]
探秘亞洲最大種質庫:52萬份種子沉睡待命
袁隆平用了50多年時間,把一粒稻種變成了“超級稻”,而在北京西北三環,國家作物種質庫長期庫裏,包括水稻在內更多的珍貴種質資源正在低温環境下冬眠。作為亞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的種質庫,這裏共保存着45.1萬份珍貴種質資源,除此之外,還有6.9萬份保存在全國各地種質圃中,加起來共計52萬份。作為國家最重要的資源戰略儲備之一,這些種質資源可在庫裏保存50年以上,在需要的時刻隨時能被從容喚醒。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