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

鎖定
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簡稱PHEIC)是指“通過疾病的國際傳播構成對其它國家公共衞生風險,並有可能需要採取協調一致的國際應對措施的不同尋常的事件。” [1-2] 
世界衞生組織(WHO)提出PHEIC是為了面對公共衞生風險時,既能防止或減少疾病的跨國傳播,又不對國際貿易和交通造成不必要的干擾,使相關國家地區遭受經濟損失。根據疫情的發展,世界衞生組織宣佈PHEIC後隨時可以撤銷及修改。發佈後有效期為3個月,之後自動失效 [3] 
自2007年頒佈了管理全球衞生應急措施的《國際衞生條例》以來,世衞組織僅宣佈了7次公共衞生應急事件,前5次分別為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2014年的脊髓灰質炎疫情、2014年西非的埃博拉疫情、2015-2016年的寨卡疫情,2018年開始的剛果(金)埃博拉疫情 [4-5] 
當地時間2020年1月30日,世衞組織發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強調不建議實施旅行和貿易限制,並再次高度肯定中方的防控舉措 [6-7] 
當地時間2022年7月23日,世界衞生組織宣佈,在多個國家和地區發生的猴痘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 [18] 
2023年5月5日,世界衞生組織宣佈,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 [22] 
中文名
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
外文名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別    名
PHEIC(簡稱)
負責機構
世界衞生組織(WHO)
制定目的
防止或減少疾病的跨國傳播
依據條例
國際衞生條例(2005)
出現時間
2005年5月 [8] 

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發展歷史

2003年的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SARS)是21世紀第一次全球公共衞生突發事件。各國在這次事件中意識到,當前人員流動速度快數量大,聚在一起的一羣人,就可以分佈到世界各地。公共衞生安全不再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自己的事情,已經成為需要全球協作解決的問題。
為了再次面對相似事件時,各國能有效預防和應對,世界衞生大會在2005年將舊條例修訂為《國際衞生條例(2005) [3]  [9] 

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名詞定義

根據2005年通過的《國際衞生條例》,“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是指“通過疾病的國際傳播構成對其它國家的公共衞生風險並可能需要採取協調一致的國際應對措施的不同尋常的事件。”
該定義暗示出現瞭如下一種局面:當前事件情況嚴重、突然、不尋常、意外;對公共衞生的影響很可能超出受影響國國界;並且可能需要立即採取國際行動。 [4] 
影響事件是否構成PHEIC的因素包括:疾病感染病例、死亡病例、傳染性、治療效果、疫區人口密集程度;病情發展速度;是否傳出國境;是否需要限制國際旅行及貿易等。 [3] 
這不是對相關部門採取防治措施的評價,而是代表疾病所在地區及國際的疾病風險,以及對加強和協調疾病控制的需要。
一旦宣佈,世衞組織會提醒各國必須開始考慮如何加強防控、提前準備應急措施、準備病例隔離等事宜。某種疫情被世衞組織宣佈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後,相當於向世界各國發出一個明顯的信號:如果沒有大規模的應對行動,疫情將無法被妥善控制。各國政府還應評估採取重要社會干預的必要性,例如關閉學校或取消大型集會,甚至對特定地區實施旅行禁令等。 [3]  [10] 

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確定流程

世衞組織總幹事應根據最接近正發生的具體事件的專業和經驗的領域,從“《國際衞生條例》專家名冊”中選出若干專家,組成突發事件委員會(又譯為“緊急情況委員會”),召開突發事件委員會會議。
是否宣佈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的一個重要考量標準是,病毒是否具備持續的人際傳播能力。 [11] 
世衞組織總幹事將徵求突發事件委員會的意見,最終決定某一事件是否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 [1] 
在某種疫情被宣佈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後,WHO總幹事和各成員國需要根據委員會的建議,採取行動應對危機。根據2005年的《國際衞生條例》,各成員國均負有對“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作出迅速反應的法律責任。
在這之後,WHO總幹事有權力向其他國家發佈建議,例如敦促它們不要在疫情爆發時關閉邊界,不要對疫情爆發國實施旅行和貿易限制。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一旦其他國家實施這些限制,就形同實際意義上的經濟制裁,這可能會使疫情爆發國隱瞞疫情的真實情況,對於疫情的全球應對非常不利。
另外,宣佈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世界衞生組織會發佈一個臨時建議,包括各國對人員、物品及交通工具應採取的衞生措施。並協調全球人力物力,必要時給予發生PHEIC地區指導與幫助,例如籌集外界援助資金等。 [4] 

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建議

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臨時建議

1. 若按第十二條確定正發生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總幹事應當根據第四十九條規定的程序發佈臨時建議。可酌情(包括在確定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已經結束後)修改或延續此類臨時建議,此時也可按需要發佈旨在預防或迅速發現其捲土重來的其它臨時建議。
2. 臨時建議可包括遭遇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的締約國或其它締約國對人員、行李、貨物、集裝箱、交通工具、物品和(或)郵包擬採取的衞生措施,其目的在於防止或減少疾病的國際傳播和避免對國際交通的不必要干擾。
3. 臨時建議可根據第四十九條規定的程序隨時撤消,並應在公佈三個月後自動失效。臨時建議可修改或再延續三個月。臨時建議至多可持續到確定與其有關的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之後的第二屆世界衞生大會。 [12] 

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長期建議

世衞組織可根據第五十三條提出關於常規或定期採取適宜衞生措施的長期建議。締約國可針對正發生的特定公共衞生危害對人員、行李、貨物、集裝箱、交通工具、物品和(或)郵包採取以上措施,其目的為防止或減少疾病的國際傳播和避免對國際交通的不必要干擾。世衞組織可根據第五十三條適時修改或撤消長期建議。 [12] 

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建議標準

(1) 有直接關係的締約國的意見;
(2) 視情況,突發事件委員會或審查委員會的建議;
(3) 科學原則以及現有的科學證據和信息;
(4) 根據符合實際情況的危險度評估所採取的衞生措施對國際交通和貿易的限制和對人員的干擾並不大於可合理採取並能實現適當程度保護健康的其它措施;
(5) 相應的國際標準和文件;
(6) 其它相關政府間組織和國際機構開展的活動;以及
(7) 其它有關事件的適宜和具體信息。 [12] 

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建議類型

1. 世衞組織針對人員向締約國發布的建議可包括以下意見:
– 不必採取特定的衞生措施;
– 審查在受染地區的旅行史;
– 審查醫學檢查證明和任何實驗室分析結果;
– 需要做醫學檢查;
– 審查疫苗接種或其它預防措施的證明;
– 需要接種疫苗或採取其它預防措施;
– 對嫌疑者進行公共衞生觀察;
– 對嫌疑者實行檢疫或其它衞生措施;
– 對受染者實行隔離並進行必要的治療;
– 追蹤與嫌疑或受染者接觸的人員;
– 不準嫌疑或受染者入境;
– 拒絕未感染的人員進入受染地區;以及
– 進行出境檢查並(或)限制來自受染地區的人員出境。
2. 世衞組織針對行李、貨物、集裝箱、交通工具、物品和郵包向締約國發布的建議可包括以下意見:
– 不必採取特定的衞生措施;
– 審查載貨清單和航行路線;
– 實行檢查;
– 審查離境或過境時採取消除感染或污染措施的證明;
– 處理行李、貨物、集裝箱、交通工具、物品、郵包或骸骨以消除感染或污染源(包括病媒和宿主);
– 採取具體衞生措施以確保安全處理和運輸骸骨;
– 實行隔離或檢疫;
– 如果現有的一切處理或操作方法均不成功,則在監控的情況下查封和銷燬受感染或污染或者嫌疑的行李、貨物、集裝箱、交通工具、物品或郵包;以及
– 不準離境或入境。 [12] 

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警告級別

世衞警告六大級別:
一級:流感病毒在動物間傳播,但未出現人感染的病例。
二級:流感病毒在動物間傳播,這類病毒曾造成人類感染,因此被視為流感流行的潛在威脅。
三級:流感病毒在動物間或人與動物間傳播,這類病毒已造成零星或者局部範圍的人感染病例,但未出現人際間傳播的情況。
四級:流感病毒在人際間傳播並引發持續性疫情。在這一級別下,流感蔓延風險較上一級別“顯著增加”。
五級:同一類型流感病毒在同一地區(比如北美洲)至少兩個國家人際間傳播,並造成持續性疫情。儘管大多數國家在這一級別下仍不會受顯著影響,但五級警告意味着大規模流感疫情正在逼近,應對疫情采取措施的時間已經不多。
六級:同一類型流感病毒的人際間傳播發生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地區。這一級別意味着全球性疫情正在蔓延。 [2]  [13] 

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兩面性

2003年SARS爆發給全球造成的經濟損失總計400億美元,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因爆發而遭受了0.1%的打擊”。 [5] 
世衞組織總幹事有權力向疫情爆發國之外的國家發佈建議,例如敦促這些國家不要在疫情爆發時關閉邊界,不要對疫情爆發國實施旅行和貿易限制。因為一旦其他國家實施這些限制,就形同實際意義上的經濟制裁,這可能會使疫情爆發國隱瞞疫情的真實情況,對於疫情的全球應對非常不利。另外,宣佈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還有利於出現疫情的國家獲得外部幫助,例如籌集外界援助資金等。
《華盛頓郵報》分析認為,經驗表明,“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是一把雙刃劍,世界衞生組織不會輕易宣佈,因為這一“標籤”可能會引起鄰國恐慌,從而導致這些國家關閉與處於疫情中心的國家的旅遊或貿易,對疫情波及地區民眾的生活帶來負面影響。 [14] 

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採取措施

世衞組織繼續提供一切必要的技術和業務支持。國際多學科專家組協助調查疫情的動物源、人際傳播程度、病例篩查、研究疫苗及疾病治療。
專家組將向國際社會提供疫情局勢及其潛在的公共衞生影響。 [15] 

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疫情事件

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歷次事件

2009年以來,WHO共宣佈了六起“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 [4] 
第一次是在2009年,隨着H1N1豬流感大流行的爆發。
第二次是在2014年5月,當時小兒麻痹症似乎再次激增,威脅着根除工作。
第三次是2014年8月,當時西非的埃博拉疫情已逐漸失控。
第四起事件發生於2015~2016年的寨卡病毒有關。
第五起事件發生於2018~2019年剛果埃博拉疫情
第六起事件發生於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 [7]  [21] 
第七起事件發生於2022年猴痘疫情 [21] 

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流行地區

埃博拉疫情
2014年8月8日,世界衞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在瑞士日內瓦宣佈,在西非暴發的埃博拉疫情已構成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世衞組織還建議,所有報告有埃博拉疫情的國家都應宣佈進入國家緊急狀態。 [16] 
2019年7月17日,世衞組織將剛果(金)埃博拉疫情定為PHEIC,當時總病例2532例,死亡1705例,每週新發80例。3個月後再次評估決定延續。截至2020年1月20日,總病例已達3416例,死亡2237例。 [3]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 [10]
當地時間2020年1月23日,世界衞生組織(WHO)宣佈,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尚未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PHEIC)。WHO總幹事譚德塞在討論結束後通過社交媒體表示,“緊急委員會在疫情是否代表PHEIC方面存在分歧。這是中國的緊急情況,但尚未成為全球性的健康緊急情況。” [5] 
第一次會議中,突發事件委員會委員意見不同,認為需要更多信息來確定這次疫情是否構成PHEIC。而且在會議進行時,武漢宣佈關閉公共交通系統,這是強有力的控制措施。因此委員會決定再次舉行會議,結合最新信息研究疫情演進情況,以及風險管理措施。 [3] 
當地時間2020年1月30日,世衞組織發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強調不建議實施旅行和貿易限制,並再次高度肯定中方的防控舉措。 [6]  [17] 
2022年猴痘疫情
2022年7月23日,世衞組織宣佈多國猴痘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生事件”。 [19-20] 
脊髓灰質炎病毒
2023年8月25日宣佈,脊髓灰質炎(脊灰)病毒的傳播風險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 [2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