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回民區

鎖定
回民區,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轄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呼和浩特市區西北部,地處陰山山脈(大青山)南麓, [18]  屬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14]  毗鄰5個旗、縣(區),總面積194平方千米。 [13]  截至2023年6月,回民區轄8個街道、1個鎮。 [9]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回民區常住人口為436042人。 [11] 
清朝時期,回民區為歸化城的回民聚集區。1950年12月28日,成立歸綏市回民自治區;1955年12月,撤銷回民自治區,改稱呼和浩特市回民區;1967年,更名為“紅旗區”;1978年10月,恢復回民區。 [2]  [17]  回民區主要景點有烏蘭夫紀念館內蒙古烏素圖國家森林公園呼和浩特清真大寺等。 [19-21]  2022年6月22日,回民區入選“平安內蒙古建設示範旗縣(市、區)名單”。 [5]  2023年1月29日,回民區入選“第六屆內蒙古自治區文明城市名單”。 [7] 
2023年,回民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57億元,同比增長10%;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9億元;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217元,同比增長6%。 [12] 
中文名
回民區
外文名
Huimin District
行政區劃代碼
150103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
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呼和浩特市區西北部
面    積
194 km² [13] 
下轄地區
8個街道、1個鎮 [9] 
政府駐地
新華西街49號
電話區號
0471
郵政編碼
010010
氣候條件
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14] 
人口數量
436042 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11] 
著名景點
烏蘭夫紀念館
內蒙古烏素圖國家森林公園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 [19-21] 
車牌代碼
蒙A
地區生產總值
357 億元(2023年) [12] 

回民區歷史沿革

舊石器時代,回民區境內就有人類活動。
舜時期,回民區與呼和浩特其他地區稱“幷州徼外”,當時為葷粥族所居地。
夏、商、周時期,呼和浩特地區或稱“幷州徼外”、或稱“冀州徼外”。
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征服居於今呼和浩特地區的少數民族“林胡”和“樓煩”,在陰山(大青山)山脈南麓置雲中郡(今托克托縣古城村),回民區屬雲中郡領地。
秦朝時期,設36個郡,原趙國的雲中郡仍為一郡,管理今呼和浩特大部地區,回民區屬雲中郡轄地。
西漢初期,呼和浩特部分地區仍稱雲中郡,回民區屬之。
東漢末年,鮮卑拓拔部佔據呼和浩特地區,後拓拔部建立北魏,回民區屬盛樂城管轄,後將盛樂都城安置歸順於魏的敕勒族,故呼和浩特地區有“敕勒川”之稱,回民區在敕勒川地界內。
南北朝時期,呼和浩特地區曾是突厥族居地。
隋朝時期,呼和浩特地區設榆林關總管府,不久又改為雲州總管府。大業元年(605年),改雲州定襄郡,回民區為定襄郡轄地。
唐朝時期,先後在呼和浩特地區設雲中都護府,又稱單于都護府,後又改置為東受降城,回民區為其屬地。
五代十國時期,契丹族佔據呼和浩特地區。
遼天祿元年(947年),設置豐州(城址今白塔村北),回民區為豐州屬地,屬雲中州西京道(治所在今山西大同)管轄。
金收國元年(1115年),改西京道為西京路,今呼和浩特地區仍稱豐州。後將豐州改稱天德總管府,回民區屬之。
元朝時期,沿金制,今呼和浩特地區仍稱西京路豐州,隸屬中書省大同路管轄,今回民區為豐州轄區。
明朝初期,在長城以北設置五衞,回民區屬豐州衞屬地。正統年間,放棄長城以北軍事設置,呼和浩特地區成為蒙古土默特部駐牧地,回民區為土默川之中的一部分。萬曆三年(1575年),城垣建成,賜名“歸化城”,今回民區為歸化城屬地。
後金天聰八年(1634年),後金統一內蒙古各部,把居於呼和浩特地區的土默特部分為左右兩翼,設左右翼都統管理,回民區為左翼轄地。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設安北將軍,駐歸化城,專管歸化城都統﹑副都統及訓練官民等事。雍正元年(1723年),將歸化城軍政、民政分設,歸化城土默特副都統只管蒙古族民政和軍事,設歸化城理事同知專管民政,對漢、回等民族進行管理,隸山西大同府。雍正七年(1729年),歸化城理事同知改屬山西朔平府。乾隆六年(1741年),在歸化城設歸綏道,隸屬山西巡撫,管轄歸化、綏遠、托克托、和林格爾、清水河、薩拉齊六廳,今回民區屬歸化廳管轄範圍。
民國元年(1912年),廢道、廳,改歸綏道為觀察使公署,歸化廳改稱歸化縣。民國二年(1913年),撤銷歸綏道觀察使;同年,撤銷新城的糧餉理事同知廳(原綏遠糧餉廳),並將綏遠、歸化新舊二城正式合併稱歸綏縣。民國三年(1914年),設立綏遠特別行政區。民國四年(1915年),設綏遠道,管轄行政區內的8個縣;同年7月,廢除綏遠道,改為綏遠民政廳,恢復都統,下設軍政、民政廳建置;同年9月,改綏遠特別行政區都統公署為綏遠省臨時區政府。民國十八年(1929年),綏遠省成立,並將歸綏縣定為省會(一級縣),下設4個區,今回民區在第一區所轄範圍內。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成立偽蒙古聯盟自治政府,歸綏城區改稱厚和豪特市。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月,歸綏縣改稱巴彥縣;同年8月,撤銷巴彥縣,與市區合併,通稱厚和特別市。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更名厚和市,在厚和市城區設6個鎮,舊城設4個鎮,今回民區在第四鎮範圍內。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國民黨進駐歸綏,厚和市改稱為歸綏市,恢復歸綏縣,與市割界分治,當時歸綏市市區原6個鎮改為6個區,舊城有4個區,今回民區為第一區範圍內。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9月,綏遠和平解放後,歸綏市區仍設6個區,今回民區在第一區境內。
1950年2月,歸綏市在調整區劃時,將回民聚居區域劃入歸綏市第一區公所轄區。同年12月28日,撤銷歸綏市第一區公所,成立歸綏市回民自治區。
1955年12月,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回民自治區,改稱呼和浩特市回民區。
1956年11月,呼和浩特市人民委員會決定,撤銷慶凱區時,將其一部分區域劃歸回民區。
1961年,新城區管轄的錫林郭勒北路以西部分地區劃歸回民區。
1967年,將回民區更名為“紅旗區”,併成立紅旗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10月,恢復回民區。
1980年,召開回民區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回民區人大常委會和人民政府。
回民區電子地圖 回民區電子地圖
1999年7月1日,呼和浩特市調整市轄區行政區劃,把原郊區的攸攸板鄉和西菜園鄉9個行政村劃歸回民區,統稱攸攸板鄉。 [2]  [17] 

回民區行政區劃

回民區區劃沿革

1970年3月,將新華西路辦事處部分居民委員會劃分,建立糖廠路辦事處。
1974年9月,將糖廠路辦事處新鋼地區部分居民委員會劃出,建立海拉爾西路辦事處。
1979年,糖廠路辦事處改稱光明路辦事處。
1999年12月,攸攸板鄉改稱攸攸板鎮。
2003年3月15日,將光明路、海拉爾西路辦事處部分居民委員會劃出,建立鋼鐵路辦事處。 [2] 

回民區區劃詳情

截至2023年6月,回民區轄8個街道、1個鎮:新華西路街道中山西路街道光明路街道海拉爾西路街道環河街街道通道街街道鋼鐵路街道、阿拉善北路街道、攸攸板鎮 [9]  區人民政府駐新華西街49號。
回民區地理位置 回民區地理位置

回民區地理環境

回民區位置境域

回民區衞星地圖 回民區衞星地圖
回民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呼和浩特市區西北部,介於北緯40°48′—41°08′、東經111°36′—112°30′之間,毗鄰5個旗、縣(區),東與新城區賽罕區相接,南與玉泉區毗鄰,西與土默特左旗接壤,北與武川縣交界。全區總面積為194平方千米,南北最長距離約19千米,東西最長距離約18千米。 [13] 

回民區地質

回民區山區主要以古生代的地層為主,尚有少量中生界地層分佈,溝谷、山間凹地及山間平原分佈着新生界第四繫上更新統土層,平原為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統土層。 [2] 

回民區地形地貌

回民區地形圖 回民區地形圖
回民區地處陰山山脈(大青山)南麓, [18]  地形主要由平原、山前丘陵、溝壑、山地四部分構成,南部平原為湖相沉積湖濱沉積形成的大青山沖積扇傾斜平原,其丘陵、溝壑、山地為大青山石質山區及黃山溝壑構成。主要山峯有蜈蚣壩、西筆架山、硯台山、馬頭山、半山、摩天嶺、大白山、南天門山,最高山峯海拔2081米。 [15] 

回民區氣候

回民區屬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降水年際變率大,年內分配不均,冬季寒冷而乾燥,夏季温涼,春季幹早多風,雨熱同期,積温有效性高,小氣候特點明顯。 [14] 

回民區水文

回民區境內河流多屬季節性溝河,少部分來自山泉,多為雨季溝谷的匯流水。有大小山溝13條,主要有烏素圖溝、壩口子溝、毫賴溝,最後流入小黑河。 [2] 

回民區土壤

回民區土壤類型多樣,分佈具有明顯的地帶性,從高而低按層次分佈,大部分土壤為壤質土。厚度在30釐米以上為中體土或厚體土,15°以上坡耕地土層厚度平均40釐米,北部山區土壤類型為灰褐土,向南為慄褐土,山前沖積平原為草甸土。 [14] 

回民區自然資源

回民區土地資源

回民區土地總面積18532.24公頃。其中農用地15114.45公頃,包括耕地1741.74公頃,園地438.92公頃,林地8405.26公頃,牧草地4393.12公頃,其他農用地135.41公頃,建設用地2583.44公頃,其中,居民及工礦用地2252.79公頃,交通用地290.88公頃,水利設施用地39.77公頃,未利用地834.35公頃。 [2] 

回民區礦產資源

回民區境內已發現金、銀、鐵、煤、大理石、金雲母、石墨礦等10餘種礦種。 [2] 

回民區生物資源

回民區有栽培植物約700餘種,主要有小麥、莜麥,甜菜、蔬菜、瓜類等。野生植物有400餘種,按用途分類,有藥用植物:甘草、黃芪、麻黃、知母、枸杞等40餘種。油用植物:芨芨草、蘆葦、龍鬚草、馬蓮等。果類植物:酸棗,酸梨、山葡萄、杏等。澱粉植物:沙蓬、野蕎麥等。鳥類141種,獸類29種。 [2] 

回民區人口

回民區數量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回民區常住人口為436042人。 [11] 

回民區民族

回民區境內有漢族、回族、蒙古族、滿族等23個民族。 [16] 

回民區經濟

回民區綜述

2023年,回民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57億元,同比增長10%。
2023年,回民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9億元,税收收入同比增長8%。
2023年,回民區固定資產投資59億元,同比增長35%。
2023年,回民區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217元,同比增長6%。 [12] 

回民區第一產業

2023年,回民區與1家企業合作搭建烏素圖杏仁露、杏乾果脯生產線;推廣五彩小菊和瀕危、名貴藥材擴繁培育。 [12] 

回民區第二產業

2023年,回民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9億元,同比增長12%。 [12] 

回民區第三產業

2023年,回民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7億元,同比增長15%;改造升級東烏素圖村,打造幸福泉、古樹廣場等4處網紅景點;盤活140畝古杏園打造杏花谷,成功創建國家3A級旅遊景區,推出6條精品旅遊線路,舉辦杏花節、採摘節等活動;全年旅遊接待突破1000萬人次,實現收入78億元。 [12] 

回民區交通運輸

回民區交通便利,境內京包鐵路、呼包公路、110國道橫貫東西,呼武公路向北連接陰山以北地區。 [14] 

回民區政治

主要領導
職務
姓名
區委書記
區長
截至2024年2月 [10] 

回民區社會事業

回民區教育事業

2023年,回民區新增學位4860個,推動建設3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呼市一中實驗學校完成首批招生,引進1家教育集團與八中、太平街小學組建名校共同體,內蒙古財大附屬學校完成方案設計、推進手續辦理,公開招錄教師70名,引進優秀人才20名,選拔14名年輕副校(園)長。 [12] 

回民區科學技術

2023年,回民區培育高新技術企業6家,1家企業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家企業與內蒙古科技大學聯合建立研發實驗室及產學研實訓基地。 [12] 

回民區文化事業

2023年,回民區完成“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核驗工作,開展烏素圖召壁畫保護性修繕等文物保護傳承工作,內蒙古新華書店全面升級改造,舉辦全民綜合運動會等大中型文體活動200餘場,區圖書館獲評“國家二級公共圖書館”,區文體旅遊廣電局被評為“自治區羣眾體育先進單位”。 [12] 

回民區醫療衞生

2023年,回民區醫院與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簽約掛牌,全區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實現醫聯體全覆蓋,鋼鐵路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建成投用,通道街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升級為社區醫院,海西路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完成擴建,榮獲“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崗”稱號,完成疾控實驗室CMA體系認定,國家衞生城市複審工作完成。 [12] 

回民區社會保障

2023年,回民區新增城鎮就業7562人,大學生創業就業近6000人,發放靈活就業社會保險補貼2684萬元,開展就業技能等培訓2100餘人次,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5%以上,64個退役軍人服務站實現“五有”標準全覆蓋,惠德養老服務中心等5處養老服務設施投入運營,供給牀位599張,義和巷社區成功創建“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培育試點”,區民政局獲評“自治區優秀服務類社會救助改革試點單位”。 [12] 

回民區歷史文化

回民區地名由來

清朝時期,回民區為歸化城的回民聚集區。康熙年間,新疆、甘肅、寧夏等地區的回民商隊留居歸化城,另有山西大同,右衞的回民商隊,也定居“歸化城”,他們以經營商業、屠宰、駝運為業。乾隆二十年(1755年),又有天山南北麓的回民數千人,隨清軍來到呼和浩特,住在城東南的八拜村,以後又遷居舊城北門外一帶。1950年,設置回民自治區。1956年,改為回民區。

回民區方言

回民區方言,屬漢藏語系—漢語語族—晉語—張呼片,主要表現在聲母、韻母、聲調三個方面,在方言的詞彙上既有與普通話相一致的,也有不一樣的。 [3] 

回民區風景名勝

烏蘭夫紀念館
烏蘭夫紀念館
烏蘭夫紀念館(2張)
烏蘭夫紀念館,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回民區新華西街烏蘭夫公園內,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館佔地約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100平方米,整個建築包括主館、紀念廣場和塑像平台、紀念亭、牌樓門等4個單項工程。 [19] 
內蒙古烏素圖國家森林公園
內蒙古烏素圖國家森林公園
內蒙古烏素圖國家森林公園(4張)
內蒙古烏素圖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內蒙古大青山中段前坡,東西長80餘千米,南北平均寬約10千米,總面積80400公頃,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由劈柴溝旅遊區、白石頭溝旅遊區、喇嘛洞旅遊區、水磨溝旅遊區、狩獵區、烏素圖旅遊中心六個部分構成。 [20]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2張)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回民區通道南街28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是呼和浩特市建築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清真寺。佔地面積約4000多平方米,整體坐東朝西,為一處獨立的三進院落,寺門3間。 [21] 

回民區榮譽稱號

2016年12月20日,回民區入選“第四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範單位名單”。 [6] 
2018年2月,回民區入選“2017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名單”。 [4] 
2018年6月5日,回民區入選第四批“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名單。 [8] 
2019年3月13日,回民區入選“第一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1] 
2022年6月22日,回民區入選“平安內蒙古建設示範旗縣(市、區)名單”。 [5] 
2023年1月29日,回民區入選“第六屆內蒙古自治區文明城市名單”。 [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