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回族民間器樂

鎖定
回族民間器樂,流行於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在寧夏回族長期的生活實踐和文化活動中,經過傳承寧夏古代樂器和西北邊塞樂器和音樂,回族民間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器樂。寧夏哇嗚、咪咪、口弦分別是漢唐以來在寧夏流傳的古樂器壎、羌笛、蘆管、簧的流變和遺存。回族樂器音色優美、易於演奏、便於攜帶,在寧夏回族中流傳。 [1] 
2006年5月20日,回族民間器樂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為Ⅱ-63。 [1] 
中文名
回族民間器樂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寧夏回族自治區
遺產類別
傳統音樂
遺產編號
Ⅱ-63

回族民間器樂歷史淵源

歷史起源
回族樂器——口弦 回族樂器——口弦
中國回族是公元七世紀以來,陸續由中東和西亞一帶來中國經商、傳教、遷徙而來的波斯人、阿拉拍人,與中國的漢、維、蒙等民族長期相處和交融過程中形成的一個民族,以伊斯蘭教教義為基礎,兼容吸收了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的文化和精神。這些特徵既明顯地區別於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又與之有着必然的內在聯繫,如回族的樂器“泥哇嗚”與漢族的“壎”均屬同源器種。 [2] 
歷史發展
寧夏回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勞動中,繼承了寧夏古器樂,融合漢音樂文化及其他民族音樂文化形式,逐步演變成具有鮮明特徵的回族民間器樂。寧夏古樂壎、羌笛、蘆管、簧,在歷史的發展演變中逐漸發展為哇嗚、咪咪、口弦。回族藝人制作的回族樂器似牛頭,似小羊,其上裝飾着回族的藝術圖案、線條,雕刻着阿拉伯文書法等,具有鮮明的回族文化特徵。 [1-2] 
歷史記載
唐太宗李世民《飲馬長城窟行》中“胡塵清玉塞,羌笛韻金鉦”及 “不知何人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的詩句,均是當時親臨古代寧夏靈州後對當地流行器樂的真實記述。 [1] 

回族民間器樂基本特徵

回族民間器樂演奏技藝

寧夏回族樂器形成了特殊的演奏技藝、製作工藝和彈唱藝術。回族樂器以演奏民間曲調為主,口耳相傳,自娛性演奏。回族樂器“把式”(高手)可以用交叉顫指在高音哇嗚上吹出其樂器的華彩。口弦吹奏時將其橫嗡口中,以舌尖或手指輕輕撥動發音簧片,同時以口形的變化、呼吸氣量的大小來調節掌握音程及音量,以達到演奏的效果。 [1]  [3] 

回族民間器樂演奏樂器

牛頭壎
回族樂器——哇嗚 回族樂器——哇嗚
牛頭壎,俗稱“哇嗚”或“泥蕭”,是用粘合力強、結實耐用的黃膠泥製作的一種民間小樂器,古代稱它為“壎”。封建時代早期宮廷樂隊中曾使用過此種樂器,以後逐漸消失,僅在回族民間演奏中見到。
牛頭壎製作簡單,取材方便,普及性強。回族聚居區七八歲到十一二歲的兒童,都喜歡用泥做牛頭塌,他們只要有時間,就挖一塊膠泥土,用水攪拌揉成泥球,然後做成圓形、雞蛋形、蝴蝶形、魚形、牛頭形等各種各樣,待晾硬後用一根粗鐵絲鑽幾個小孔,有一個吹口,有手按的四個小口。牛頭壎音域在五度以內,音階排列為12345,能吹奏一些簡單、緩慢的曲調,如《北風吹》、《小白菜》和回族民間小調等,還能用它學鳥的叫聲。 [4] 
口弦
口弦有兩種,一種是鐵製的,一種是竹製的。鐵口弦在其他民族當中也有,竹口弦在回族姑娘中較多。
口弦多以黃鋼、紅銅或白銀製成,形似當今婦女們常用的鋼髮卡。中間安有一根極其細薄的銅片,是發聲器。口弦大小不一,有約寸半長短的,也有比其小的。
口弦是回族姑娘喜愛的一種民間小樂器,俗稱“口琴子”或“口銜子”。在閒暇時節,每主夜幕降臨,婦女們便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吹奏起動人的口弦,藉以散心消遣,或寄託妻子對出門在外丈夫的思念,抒發她們深埋心底的複雜感情。 [3] 
柳笛
柳笛,一種用嫩軟樹皮管做成的獨奏樂器,形似橫吹或豎吹的竹笛,寧夏回族少年稱為“咪咪”。咪咪兒分單管雙管兩種,用無名指粗細的竹管自制而成,開有 6 個音孔,酷似笛子,但要豎吹;吹口處置有用嫩樹皮製成的發音器,利用薄膜震動發音的原理吹出聲音,靠 6 個音孔的音階加一個自身音階共 7 個音階奏出曲子旋律。 [3] 

回族民間器樂代表作品

回族民間器樂的經典曲目有《廊檐滴水》《種芝麻》《歡樂回鄉情》等。 [5] 

回族民間器樂傳承保護

回族民間器樂傳承價值

由於回族樂器音色優美、易於演奏、便於攜帶,故在寧夏回族中世代相傳。有些回族鄉村無論是年輕姑娘還是白髮老人,人手一把小口弦,而回族尕娃、青年則是吹咪咪、哇嗚的好手,回鄉諺語“哇嗚唱,莊稼長;咪咪吹,牛羊壯”正是回鄉風俗的寫照。 [1] 

回族民間器樂傳承現狀

由於受人們生活方式改變等因素的影響,寧夏回族器樂生存的社會土壤正在迅速消失,器樂傳承遇到了危機。老一輩藝人紛紛改行,許多年輕人不知道口弦、咪咪、哇嗚等樂器。 [1] 

回族民間器樂傳承人物

回族樂器——咪咪兒 回族樂器——咪咪兒
馬蘭花,女,1939年生,寧夏靈武人。早年隨父親學習口弦演奏及製作技藝,掌握了多首口弦曲的演奏。2008年,馬蘭花被評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回族民間器樂代表性傳承人。 [6] 
楊達吾德,男,1965年生。2009年,楊達吾德被評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7] 
安宇歌,女,回族人。2018年,安宇歌被評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8-10] 

回族民間器樂保護措施

2007年7月,寧夏文化廳公佈了6個國家級名錄項目傳承保護基地和10個國家級名錄項目傳承保護點,回族器樂被重點納入。 [2] 
2008年,銀川市黨委和政府組織專家學者對回族民間傳統樂器做了更加深入的蒐集和挖掘;對回族老藝人的技藝進行聲像儲存;選拔培養回族民間器樂傳人;校園傳承也提上了議事日程。 [2] 
2018年7月18日,由文化部非遺司指導,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廳主辦、寧夏文化館(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寧夏民間器樂代表性傳承人對話網絡宣傳推廣活動”在寧夏文化館舉行。 [11] 
2019年11月12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館(寧夏回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寧夏回族自治區展覽館)獲得“回族民間器樂”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2]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回族民間器樂”項目保護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館(寧夏回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寧夏回族自治區展覽館)評估合格。 [15] 

回族民間器樂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回族民間樂器彈唱 回族民間樂器彈唱
2019年1月,斯里蘭卡住房建設與文化部常秘伯納德·瓦桑塔欣賞了回族民間器樂口弦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安宇歌用口弦吹奏的幽深音樂之聲。 [13] 
2016年4月26日至27日,在“天山琴韻·絲路樂語”新疆民族特色樂器展銀川站中,來自寧夏的回族民間器樂泥哇嗚非遺傳承人楊達吾德、口弦非遺傳承人安宇歌等,與來自新疆的演奏家們展開音樂交流,琴絃上、笛聲裏、鼓點中,不同樂器的融合演奏出的即興曲,是絲綢之路不同民族音樂文化的碰撞。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