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川馬先蒿

鎖定
四川馬先蒿(Pedicularis szetschuanica Maxim.)是列當科馬先蒿屬的植物,是中國的特有植物。分佈在中國大陸的甘肅、青海、四川等地,生長於海拔3,380米至4,450米的地區,一般生於雲杉林、水流旁、高山草地和溪流岩石上。 [1] 
中文名
四川馬先蒿
拉丁學名
Pedicularis szetschuanica Maxim. [3]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唇形目
列當科
馬先蒿屬
四川馬先蒿

四川馬先蒿形態特徵

四川馬先蒿
四川馬先蒿(7張)
一年生草本,有中等程度的毛被,干時不變 [4] 
根單條,垂直而向下漸細,老時木質化,生有少許斜伸的須狀側根,長達3釐米,或有時從中部以上分為數條較粗的支根而長達5釐米
莖基有時有宿存膜質鱗片,其高一般20釐米左右。但低矮的植株僅高10釐米,而高者則可達30釐米,有稜溝,生有4條毛線,毛在莖節附近及花序中較密,單條或自根頸上分出2-8條,側生者多少彎曲上升,在正常情況下不分枝,尤其上部決不分枝。
葉在大小、形狀與柄的長短上變化極大,下部者有長柄,柄一般長於葉片,在極小的植株中僅長7毫米,在大植株中長達2.5毫米,多少膜質,基部常多少膨大,生有白色長毛,中上部之葉柄較短至幾無柄;葉片長卵形經由卵狀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0.4-3釐米,寬2.5-10毫米,羽狀淺裂至半裂,裂片5-11枚,多少卵形至倒卵形,兩緣下部全緣,端圓鈍而有鋸齒,齒常反捲而有白色胼胝,兩面有中等多少的白毛至幾無毛。
花序穗狀而密,或有一二花輪遠隔,下部者相距達3.5釐米;苞片下部者葉狀,中上部者迅速變短,三角狀披針形至三角狀卵形,基部寬楔形而驟狹,有膜質無色之寬柄,生有長白毛,漸上漸變綠色而有美麗的網脈,端常有紅暈;萼膜質,無色或有時有紅色斑點,多少種形,長4毫米左右,主次脈明顯,10條,主脈常因兩側有不清楚的斜升支脈而變粗,在近萼齒處有少數橫脈作網結,齒5枚,綠色,或常有紫紅色暈,後方1枚三角形,最小,前側方者披針形,後側方者較寬多少三角狀卵形至卵狀披針形,緣多少有不明顯的鋸齒,連其三角形的基部共長1.5毫米。
花冠紫紅色,長14-17毫米,管在基部以上約3.5毫米處經約以45°或偶有以較強烈的角度向前膝屈,上段約長6-7毫米,其上半節又稍稍向上仰起,向喉漸漸擴大,徑達3.8毫米下唇長達7-8毫米,寬達10毫米,基部圓形,側裂斜圓卵形,中裂圓卵形,端有微凹,僅略小於側裂,其兩側為後者所蓋迭,網紋細而不顯著,邊緣無齧痕狀細齒,無細緣毛或極少微有緣毛,盔長以前緣計約5毫米,下半部向基漸寬,基部寬約2.6毫米,上半部寬約1.4毫米,僅極微或幾不向前弓曲,額稍圓,轉向前方與下結合成一個多少突出的三角形尖頭;花絲兩對均無毛;柱頭多少伸出。
花期7月。 [2] 

四川馬先蒿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380-4,450米的高山草地、雲杉林、水流旁及溪流岩石上。 [2] 

四川馬先蒿分佈範圍

為我國特有種,產於青海東南部、四川西部及北部,可能也產甘肅西南部和昌都地區東部。 [2] 

四川馬先蒿亞種

這一亞種的不同,在於其體幾無毛,葉為長圓形至卵形,基部圓形至亞心臟形,長者達27毫米,寬達13毫米,葉柄在基葉中長達67毫米,在莖中部的一輪,柄長4-13毫米;花的特徵與四川亞種中同,惟有時可以大到20毫米。 [2] 
產我國四川西部和北部。 [2] 
這一亞種的花,完全與四川亞種中者相同,不過有時尺度較大,這應該不是李惠林氏所指的 var. ovatifolia,因為他所指的是與麥氏的右手方的小圖所示的相同(雖然在李氏的書中自相矛盾,在檢索表中明明是指右手方一圖,説花柱不伸出,但在辯證的説明中又偏偏説是左手方一小圖,而麥氏的左手方一小圖是代表有齒的類型的!),有着菱狀卵形或多少方形的下唇側裂,中裂狹而向前凸出,萼片不為綠色,而是膜質而透明,齒三角形至三角狀卵形,後方一枚三角形,其餘一對大一對小,這與他自己所選的模式中的花很不一樣,因此也與我們所指的寬葉亞種不一樣。在我們從前為史密斯氏定名的時候,把它與那一亞種混同起來了,現在加以改正。這一亞種的模式,是 H. Smith 3868。 [2] 
這一亞種的不同,在於其體多少木質化,高僅to釐米左右,其萼幾全部有網脈,其下唇邊緣有不整齊的齧痕狀齒。 [2] 
僅見於我國西藏昌都專區中西部。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