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單頭亞菊

鎖定
單頭亞菊( Ajania scharnhorstii (Regel & Schmalh.) Tzvelev in Schischk. & Bobrov)是菊科亞菊屬小半灌木。根木質,直徑可達2釐米。莖灰白色,被密厚的貼伏的短柔毛。葉小,全形半圓形、扇形或扁圓形。全部葉有短柄,柄長1-2毫米,兩面同色,灰白色。頭狀花序單生枝端。總苞寬鍾狀。總苞片4層,外層卵形。全部苞片邊緣黃褐色或青灰色寬膜質。邊緣雌花花冠長2.5毫米,細管狀,頂端3-4齒。
分佈於中國新疆、甘肅和青海及西藏;中亞地區也有分佈。生於海拔3900-5100米的山坡石縫或石灰岩碎石山坡、或山坡灌叢中。
單頭亞菊為高山荒漠常見種,對於保持水土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景觀價值。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無危(LC)。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單頭亞菊
拉丁學名
Ajania scharnhorstii (Regel & Schmalh.) Tzvelev in Schischk. & Bobrov [6]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菊目
菊科
亞菊屬
單頭亞菊
命名者及年代
(Rgl. et Schmalh.) Tzvel.,1961
保護級別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無危(LC)

單頭亞菊形態特徵

小半灌木,高4-10釐米。根木質,直徑可達2釐米。老枝短縮或極短縮,由不定芽中發出多數密集或極密集的花莖和不育莖。莖灰白色,被密厚的貼伏的短柔毛。葉小,全形半圓形、扇形或扁圓形,長3-5毫米,寬5-6毫米,二回掌狀或近掌狀分裂,一回側裂片3-7出,二回為2-3出。一二回全部全裂。葉間或有3-4-5掌裂的。末回裂片卵形或橢圓形,頂端鈍或圓形。全部葉有短柄,柄長1-2毫米,兩面同色,灰白色,被等量稠密的短柔毛。 [2] 
頭狀花序單生枝端。總苞寬鍾狀,直徑7-10毫米。總苞片4層,外層卵形,長3毫米,中內層寬橢圓形至倒披針形,長3-5毫米,中外層被稀疏短毛。全部苞片邊緣黃褐色或青灰色寬膜質。邊緣雌花花冠長2.5毫米,細管狀,頂端3-4齒。兩性花冠長3.5毫米。瘦果長2毫米。 [2]  [7] 
單頭亞菊

單頭亞菊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新疆(天山)、甘肅(祁連山)和青海(柴達木)及西藏西北部(日土、革吉、扎達);中亞地區也有分佈。生於海拔3900-5100米的山坡石縫或石灰岩碎石山坡、或山坡灌叢中。 [2] 

單頭亞菊繁殖方法

單頭亞菊可以用組織培養進行繁殖。
  1. 外植體的準備及無菌體系的建立:選取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優良單頭亞菊植株。將其莖段截成長1.0-1.5釐米的帶節小段,去掉部分葉片,用洗潔精進行清洗後用流水沖洗30分鐘左右。在超淨工作台上先用75%的酒精浸泡20-30秒,無菌水沖洗2遍,再用1克/升的昇汞溶液進行消毒處理6分鐘,無菌水沖洗4遍後,接種於啓動培養基上。 [5] 
  2. 培養條件:基本培養基為MS。培養基中附加30克/升蔗糖和7克/升瓊脂,pH為5.8-6.1。培養温度為(25±2)℃;光照強度25微摩爾/(平方米×秒),光照時間16小時/天。 [5] 
  3. 啓動培養:外植體接種到MS+0.5毫克/升6-BA+0.01毫克/升NAA的培養基上。外植體接種3天后,生長點開始膨大;7天左右綠色芽點冒出,繼而分化出大量從生芽,且芽苗壯實,無愈傷組織。 [5] 
  4. 繼代培養:將啓動培養基上無菌植株或叢生芽剪成帶有4-5片葉、長約1.5釐米的小段轉接到MS+0.75毫克/升6-BA+0.01毫克/升NAA的增殖培養上。1個莖段經過3周後分化出4-5個新的莖段,且植株健壯,芽有15-20片綠色舒展的小葉。 [5] 
  5. 生根誘導:將繼代增殖中生長健壯、植株大小基本一致的叢生芽接種到1/2MS+0.15毫克/升IBA的生根培養基中,2周以後,植株葉色深綠,根系分佈均勻且生長較快、白色,每株高矮、葉寬均較一致,幼苗生長狀況較好。 [5] 
  6. 煉苗與移栽:當植株的根長到2-3釐米,在培養室裏將生根苗的瓶蓋打開,煉苗2天后拿到温室中,用鑷子小心將苗從培養瓶中取出,用清水洗淨黏附於苗根系上的培養基,然後將其移栽到砂子:蛭石:草炭=2:2:1的基質中。然後栽種到經過高錳酸鉀滅菌的河沙中,澆透水,噴施“綠亨2號”(廣譜性殺菌劑),防止爛根。將移栽好的苗放到陰涼處1周,注意保濕,待生長穩定後放到陽光下讓其生長,移栽後的成活率達98%左右。 [5] 

單頭亞菊主要價值

單頭亞菊為高山荒漠常見種,對於保持水土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景觀價值。 [4] 

單頭亞菊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無危(LC)。 [3] 
參考資料